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教育教學的方式也發(fā)生了非常大的改變。課堂教學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其教學效率往往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況及綜合能力發(fā)展。因此,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一直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點。本文就從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利用錯誤開展教學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究,以期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效率;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0-0075-02
引 ?言
初中數學是銜接小學階段和高中階段的橋梁,該階段的數學學習對學生思維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均有很高的要求,其學習難度相對于小學階段來說明顯增加。這也就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同時要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初中數學教師采取有效手段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一、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在學生學習生涯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提升學生學習熱情及學習主動性的內在動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意義重大。然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多是以教師講課為主,教學方式單一、枯燥,再加上初中階段的學生尚處于生理、心理發(fā)育階段,對于有趣的事物更感興趣,而單一的教學方式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積極主動地改變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模式,合理地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以視頻、圖片、動畫等多種途徑來展示教學內容,將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以直觀、趣味性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數學知識,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
例如,在教學蘇科版“全等三角形”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中的“幾何畫板”工具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全等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質。課堂開始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展示照片、剪紙等相同的圖案,引導學生觀察兩組圖片的相似之處,然后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利用多媒體“幾何畫板”,以平行交換的方式對三角形進行移動,將三角形沿一條邊進行翻折,翻折180°后再旋轉,就能得到兩個全等三角形。這樣,學生在觀看動態(tài)視頻的過程中,會直觀地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質,降低數學學習難度,同時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二、開展合作學習,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感受數學的樂趣與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小組合作學習是素質教育下產生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主要是引導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根據具體的教學任務來開展合作探究學習,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討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探究能力、理解能力[2]。
例如,在教學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中“二元一次方程”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以3~5人為一個小組,當然小組的分配并非隨意為之,而是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合理分配,實現組內成員的互補互助。在分配好學習小組后,教師需要引導各個小組根據組員的具體情況進行組內分工,讓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帶著任務進行預習,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性質、解法。對于預習中存在的問題,可先進行小組內討論,對于組內討論仍未解決的問題,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這樣,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提前預習、討論、探究,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習熱情,還能強化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這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利用錯誤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數學學科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抽象性,學習難度相對較大,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問題,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不能急于否定或者批評,而要合理利用這些錯誤資源,以錯誤資源為切入點,深入挖掘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在此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促使學生在自我認知過程中明確錯誤產生的原因,從而逐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意識及學科素養(yǎng)。同時,在教授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還需做好對新舊知識進行銜接,以問題探究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對學生的知識薄弱點、易錯點進行點撥,幫助學生厘清學習思路,以更高效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3]。
例如,在學習“反比例函數”這一部分內容時,學生往往對反比例函數增減性產生錯誤認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選擇學生容易出錯的典型例題進行講解。比如,“上海和江蘇兩地間相距200千米,火車行駛速度為v千米/時,從上海坐火車到江蘇共需要花費t小時,如果設定火車速度為50千米/時,那么,從上海到達江蘇共需要多長時間呢?”很多學生回答需要4小時;之后,教師繼續(xù)提問:“如果將火車的速度設置為80千米/時,那么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江蘇呢?”學生進行討論后得出答案,只需要2.5小時;接著,教師再提問:“如果坐的是高鐵,高鐵的行駛速度為260千米/時, 那么從上海到達江蘇共需要多長時間呢?”學生在討論計算后,得出只需要0.7小時。這樣的典型問題的引導,能夠幫助學生更清晰地認識到函數和日常生活間的聯系,能使學生改變對反比例函數增減性的錯誤認知,使其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數的知識,并提高實際應用能力。教師對學生日常學習中的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能幫助學生順利突破學習的重難點,使其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又如,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例題:x2+kx+4k2-3=0,兩個實數根使x1+x2=x1x2成立,那么k值是多少呢?之后,教師引導學生以運動推理來獲得k值。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根與系數間的關系,學生在具體判斷時容易產生錯誤認知,忽略Δ=b2-4ac≥0這一前提。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著重強調學生易忽略的關鍵點,幫助學生厘清解題思路,然后推導k值。教師對錯誤資源的充分挖掘,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相關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為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結 ?語
總而言之,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是主要的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的具體情況為出發(fā)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盡可能豐富課堂教學形式,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教師需要合理地挖掘和利用錯誤資源,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為其數學學習效率和學科綜合素質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翟付平.關于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J].青海教育,2020(Z2):83.
張奕祥.新課改視角下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效率的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資源,2020(11):28-29,43.
金煥平.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措施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0(30):69-70.
作者簡介:張定成(1975.12-),男,江蘇揚州人, 本科學歷,中級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