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清
【摘要】公共參與素養(yǎng)作為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實施以來,本人在整合教學資源、開展主題活動、開發(fā)實踐課程方面對培養(yǎng)初中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做出了一些探索與實踐,以幫助、引導初中生通過合法的途徑與方式參與公共事務,影響公共活動以及公共決策,形成正確的公共參與意識,提高公共參與的能力。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初中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
國內學者普遍認為,“公共參與素養(yǎng)”是指公民通過合法途徑與方式參與公共事務,表達訴求,影響公共活動以及公共決策的態(tài)度、知識和能力?;谛抡n標的課程理念,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任務是引領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珍愛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惡和美丑觀念,積極健康地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本文是對培養(yǎng)初中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方面做的一些探索與實踐。
一、整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合適的教學資源能使學生在課堂上系統(tǒng)、有效、快速地掌握公共參與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對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拋磚引玉、價值引領的作用。
新教材在“運用你的經(jīng)驗”“探究與分享”“拓展空間”等環(huán)節(jié)上所選取的材料源于或者貼近學生的生活,尤其是八年級上冊教材主要以公共參與為重要指向,在各個單元都將培養(yǎng)學生的擔當意識作為重要內容,予以落實。例如,在第四課第二框《以禮待人》“運用你的經(jīng)驗”中選取了小巖一家約了朋友一起吃晚餐的生活場景。這則材料的選取集中向我們展示了智能手機時代下不少中學生在與他人交往中存在的問題。材料言簡意賅、目標明確、貼近學生生活、能引發(fā)學生思考。實踐證明,由于新教材在編寫上更加生活化、人性化,具有更加鮮明的時代色彩,因此更受學生青睞。
為了更好地滿足當?shù)貙W生的實際需要,教師應以新課程標準作為引領,盡可能地挖掘、調用學生身邊的資源,將發(fā)生在本地、本校、本班的事例引入課堂,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公共生活的范圍是十分廣泛的,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服務社會、積極奉獻的意識,落實社會責任感。例如,為了讓學生理解、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在授課時,筆者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以下三則材料:材料一展示廣州某中學的一個志愿者社團,在地鐵站做引導員,保障暢通的秩序。材料二展示筆者班小蘇等學生曾參加過城市文明交通志愿崗活動的照片及部分感受。材料三展示筆者班的學生曾走出校門,以分組形式調查城市共享單車使用情況,并開展清潔單車,文明騎行的公益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大家提高了自身的文明素養(yǎng)和社會公德。通過熟悉的材料與思維的碰撞,學生們明白了親社會行為是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yǎng)成。
適時地引進最新的時政材料,這不僅是《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現(xiàn)時政性的要求,同時也是加強現(xiàn)代公民意識教育,提高中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客觀需要。如在講授《國家權力機關》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國家權力機關對國家建設和提高人民福祉的作用,增強主人翁意識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意識,筆者選用了當年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議的視頻和內容。事實證明,把全民共討、影響重大的時政熱點引進課堂不但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給課堂帶來生機與活力,而且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培養(yǎng)公民意識和愛國情懷。
二、開展主題活動,增強學生參與意識
新教材增加了許多和書本知識具有緊密聯(lián)系的活動材料,如,“扶與不扶的小小辯論會”“制定一份微公益活動策劃方案”“向正義榜樣學習的主題班會”等。這些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可操作性強。從新教材的變化,可以看出《道德與法治》教學越來越注重通過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要求之一。在七年級上冊第2、3、4單元中,同伴、師生、親子關系與生命關系;七年級下冊第3單元在集體中成長;八年級上冊第7課關愛他人、服務社會都強烈體現(xiàn)出友善的要求。處于青春期的部分中學生做事沖動、不計后果,自私自利,不懂得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甚至出現(xiàn)校園欺凌。為此,筆者設計了一節(jié)以“友善班級,風雨同行”為主題的課堂活動。本次活動共設計了七個環(huán)節(jié):1.學生A演講:一位同學的日記給我的啟示;2.友善小劇場;3.小組討論:與人友善在我們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與人不友善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危害?4.友善宣言。糾正班級中因存在語言、暴力欺負同學,或者因一點矛盾互不相讓甚至大打出手的不正之風;5.紙牌對對碰。趣味引導學生在思想上重視學會關心同學、欣賞對方的優(yōu)點;6.學生B演講,學會友善待人;7.觀看視頻、合唱歌曲《風雨同行》。實踐證明,在課堂上師生可以通過小品表演、演講等活動展示主題背景,通過小組討論、小游戲、辯論、總結、互動等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學生對友善的認識,提高學生對校園生活的關注度以及對自身行為的理性思考,學會在公共生活中正確處理與他人、與集體的關系,培養(yǎng)公共參與的能力與素養(yǎng)。
三、開發(fā)實踐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實踐,就是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客觀實際中去,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它要求學生根據(jù)自身發(fā)展需要,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為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了解與認識,在調查與實踐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讓學生領會江南沙田水鄉(xiāng)的風情魅力,培養(yǎng)為家鄉(xiāng)建設作貢獻的意識。筆者開設了“海鷗島旅游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在課程開發(fā)的過程中,筆者與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后,形成了一批實地考察日記、海鷗島環(huán)境保護調查報告,描述海鷗島人、事、景、物等感受生活的文章、書法作品、手抄報,體現(xiàn)鄉(xiāng)土特色及記錄學生活動的照片等,使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轉變?yōu)椤爸鲃訁⑴c”,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學習的真正主體。社會實踐課程開發(fā)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而言是一種很好的補充,為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提供了有利條件,有助于強化學生體驗,在社會參與活動中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創(chuàng)造條件給予學生充足的課內外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公共參與能力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個體和社會相結合,提升初中生的社會責任感、主人翁意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1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張云平.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yè)質量評價標準[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4]李艷霞.影響公共參與強度的主體性因素[J].城市問題,2011(1).
[5]李曉東.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思想品德[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楊芳.公共精神與公共參與[J].嶺南學刊,2008(5).
責任編輯 ?吳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