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珊
【摘要】欲修《道德與法治》的“三觀”之核心,先修其黨史。黨史資源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教學資源。因此,在課本中,要挖掘黨史資源的內(nèi)容和價值,尋找合理的形式和活動,引導青少年在思政課堂中汲取黨史知識,學習黨史相關精神,助力其正面成長。
【關鍵詞】思政課堂;黨史資源;正面成長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黨史資源
黨史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以及改革開放實踐的歷史,是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和奮斗的歷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黨史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精神來源和思想來源,帶領著該課程的學科素養(yǎng)的確立,并融入初中思政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朝著正確方向發(fā)展。
從核心素養(yǎng)看,《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分別為八個方面,每個方面的核心關鍵詞都跟黨史資源息息相關,例如,道德品質(zhì)的“熱愛祖國”、心理健康的“堅強品質(zhì)”、法治觀念的“權利義務”、國家意識、政治認同、文化自信的“民族精神”、人生價值的“民族復興”,等等。通過對核心素養(yǎng)構成的解讀,可以看出,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德育的學科,特別注重把黨史資源承載的精神財富融入到育人和教學工作中,促進中學生品質(zhì)到行為習慣的正確養(yǎng)成。
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nèi)容看,七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側(cè)重于道德與心理。其中,“夢想”“立志”“挫折”“發(fā)掘生命的力量”等教學內(nèi)容中有關于烈士英雄為新中國成立的案例和教材。例如,“感受生命的意義”版塊中特別介紹了雷鋒的個人事跡,讓學生從革命先烈中感受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明白平凡也能創(chuàng)造偉大。八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以法治為主,但其核心內(nèi)容是權利與義務。其中,“熱愛祖國、熱愛黨和人民”是公民對國家和社會履行最基本的義務,側(cè)重強調(diào)愛黨愛人民的法律意識,明確青少年學會用法治手段守護黨和人民。九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有專門介紹黨史的。例如,黨的基本路線、共同富裕、改革開放等專題,讓學生能夠從國情的角度整體認識黨、了解黨,理解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
二、黨史資源有機滲透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載體
黨史資源不僅包含著黨史館、烈士紀念館、紅色旅游勝地等物質(zhì)資源,還包含故事、文藝作品、歌謠等背后呈現(xiàn)革命精神、奮斗精神的精神資源,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個方式傳播和發(fā)揚。
(一)聽紅色事跡,感悟生命的意義
以廣東韶關烈士事跡為例,韶關是我國著名的紅色教育圣地和革命圣地。從北伐戰(zhàn)爭到長征,從長征到新中國的成立,無數(shù)烈士在廣東北大門的土壤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它客觀記錄了當時的歷史史實。紅色事跡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革命先烈?guī)愚r(nóng)民反抗壓迫和剝削的事跡。例如,劉傳文烈士為反對徐田村設卡抽稅、勒索群眾而身先士卒,保護人民安全的事跡。二是革命先烈為革命不屈不饒的奮斗事跡。例如,長征時期的紅軍戰(zhàn)士、抗日戰(zhàn)爭期間的張自忠和楊靖宇將軍為國捐軀的事跡、董存瑞和黃繼光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奉獻自己年輕生命的事跡。三是為新中國建設奉獻終身的事跡。例如,“兩彈元勛”的鄧稼先和錢學森,為蘭考人民奉獻畢生心血的焦裕祿,等等。
這些廣為人知的紅色事跡,不僅反映了當時的史實,還反映出中國人民可歌可泣的偉大精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可以利用教學實踐引用特定的紅色事跡,讓學生聆聽先烈的故事,感受崢嶸歲月,尋找生命的意義。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十課《綻放生命之花》,我們可以引用抗美援朝的歷史故事,讓學生感受當時的年輕戰(zhàn)士如何選擇自己的生命意義。我們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烈士紀念館、博物館、黨史展覽館等,然后讓學生反思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不如意和挫折,反思自己如何為夢想奮斗,如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吟紅色歌曲,唱響時代主旋律
紅色歌曲,一般指的是紅歌,是指贊頌社會主義、中國共產(chǎn)黨和無產(chǎn)階級運動的歌曲,傳承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紅歌是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的特點就決定著在宣傳黨史和學習黨史中的重要性。第一,它具有質(zhì)樸性。來自于民歌的紅歌產(chǎn)生于人民群眾的勞動和生活中,以直接、簡潔的方式表達了老百姓對祖國和黨的愛戴之情。例如,《大紅棗兒甜又香》《東方紅》《娘子軍連歌》,等等。第二,它具有時代性,紅色歌曲從井岡山時期的民謠,延安時期的“信天游”,到祖國解放和改革開放的滿懷豪情,反映著不同時期的革命和改革實踐,呈現(xiàn)著不同時代的精神面貌。例如,《井岡山下種南瓜》反映了革命年代的樂觀主義,《東方紅》呈現(xiàn)出新中國剛成立的熱情向上,《我的中國夢》代表著中華兒女奔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心。
紅色歌曲的優(yōu)勢決定著在初中思政課堂扮演不可缺少的作用。它簡單明了的歌詞,激昂的時代旋律,可以幫助青少年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引導青少年正面成長。例如,在今年慶祝建黨百年的日子里,《唱支山歌給黨聽》:“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肯定了共產(chǎn)黨的貢獻,從中可以讓學生試著理解角色和責任的關系,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沿著革命先輩的光榮路程,愛祖國,愛人民,少先隊員是我們驕傲的名稱……”可以讓學生樹立國家意識和愛黨意識,積極主動履行對國家的義務。這些正能量的紅歌會帶動學生不自覺地一起跟唱,將課堂氣氛點燃,也達到教育學生的效果。
(三)賞黨史影視,感悟英雄情懷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diào)要產(chǎn)生一批反映時代,對人民有重要影響的影視作品。黨史影視題材應運而生,從《林海雪原》《紅色娘子軍》到《建黨偉業(yè)》《覺醒年代》等作品,陪伴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成長。這些黨史題材影視通過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淋漓盡致地再現(xiàn),把革命時代和建設時代的偉大精神描述出來。可見,在思政課堂上進行黨史教育具有巨大的價值。
黨史影視題材按照內(nèi)容劃分為兩種:一是已故革命先烈們事跡的題材??梢赃m當把革命先烈的光榮事跡穿插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讓學生感悟先烈堅強的品質(zhì)和高尚的理想情懷。例如,影視作品《覺醒年代》完美再現(xiàn)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陳獨秀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一生的事跡。這樣激進人心的影視片段用到思政課堂教學中,會使青少年感受到當時那個時代革命先烈奮勇當前、永不畏懼的革命情懷,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當代時代楷模的事跡。對于中學生來講,時代榜樣能夠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展現(xiàn)愛國主義的傳承性,也更加直觀地教導學生學習時代精神。以影視作品《袁隆平》為例,它講述了“雜交水稻之父”為解決人類溫飽問題,執(zhí)著于雜交水稻研究的坎坷歷程,該片從一定程度反映了國家情懷、全球意識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將該片斷穿插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讓學生充分感受,歸納總結,積極承擔國家和人類未來的責任。
新時代是開放發(fā)展、包容并存的時代,既有符合社會進步規(guī)律的有益文化,也有錯誤思潮。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立德樹人的學科,必須立足于黨史資源與本學科的高度一致性,借助有利的載體引導青少年學習黨史,了解黨的大政方針,繼承和發(fā)揚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做新時代的繼承者和創(chuàng)造者,真正做到“強國有我”。
參考文獻:
[1]李哲.紅歌在中國革命中的歷史作用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南昌大學,2011.
[2]杜曉玲.習近平歷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7.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