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福乾
摘? 要:目的? 探討冠狀動脈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征。方法? 選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怒江州人民醫(yī)院收治的4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jù)冠脈造影結果將患者分為研究組(84例冠狀動脈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對照組(336例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調(diào)查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臨床特征并進行對比。結果? 研究組中女性比例高于對照組,年齡、有冠心病史比例、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鈣蛋白Ⅰ、肌紅蛋白、病理性Q波形成、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和ST段抬高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左室射血分數(shù)、心電圖正常和T波改變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狀動脈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心肌酶指標和心電圖表現(xiàn)較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輕,且性別、年齡、冠心病史可能為是否發(fā)生阻塞性心肌梗死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冠狀動脈非阻塞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肌梗死;臨床特征
中圖分類號:R541.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9-0021-0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超過5%的患者冠脈造影中未見阻塞性疾病。冠狀動脈非阻塞性心肌梗死和阻塞性心肌梗死是不同的分型,在發(fā)病危險因素、臨床表現(xiàn)和預后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差異[1]。因此,臨床治療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為了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治療方式,必須要做好疾病的臨床診斷,準確判斷患者的臨床特征,才能提高患者疾病的治療效果。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冠狀動脈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征,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怒江州人民醫(yī)院收治的4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jù)冠脈造影結果將患者分為研究組(84例冠狀動脈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對照組(336例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本次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患者知情同意。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相關診斷標準[2]。
排除標準:肺栓塞患者;心肌炎患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嚴重肝腎功能損害患者;惡性腫瘤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相關信息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糖尿病史、高血壓史、高脂血癥史、冠心病史等。并于次日空腹抽取靜脈血2 mL,隨后放置在離心機內(nèi)將血清分離出來,再交于檢驗科進行檢驗,主要的檢驗內(nèi)容包括血糖、血脂、游離脂肪酸、肌酐、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鈣蛋白Ⅰ等。收集所有患者入院后的心臟彩超和心電圖等。
1.4? 觀察指標
根據(jù)收集到的資料,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糖尿病史、高血壓史、高脂血癥史、冠心病史等一般臨床資料及心電圖表現(xiàn)。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研究組中女性比例高于對照組,年齡、有冠心病史比例、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鈣蛋白Ⅰ、肌紅蛋白低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左室射血分數(shù)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糖尿病史、高血壓史、高脂血癥史、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游離脂肪酸、肌酐、三酰甘油和總膽固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心電圖表現(xiàn)比較
研究組正常和T波改變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且研究組病理性Q波形成、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和ST段抬高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短陣室速、室性早搏、室顫、室性心動過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冠狀動脈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病主要涉及動脈粥樣硬化和非動脈粥樣硬化2個方面因素,其發(fā)病原因的多樣化和不同的發(fā)病機制導致臨床表現(xiàn)與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肌梗死的差別較大[3],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影響也比較多。臨床研究表明,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表現(xiàn)有很多,但是均會引起患者出現(xiàn)嚴重癥狀,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因此需要對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準確的判斷和觀察,從而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案[4]。統(tǒng)計調(diào)查患者的臨床特征時,主要對患者的年齡、性別、過往疾病史以及相關的臨床癥狀進行調(diào)查,從而分析和判斷患者在不同臨床特征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疾病發(fā)展情況,有利于進行疾病分型,為患者提供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式[5-6]。
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中女性比例高于對照組,年齡、有冠心病史比例、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鈣蛋白Ⅰ、肌紅蛋白、病理性Q波形成、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和ST段抬高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左室射血分數(shù)、心電圖正常和T波改變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冠狀動脈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心肌酶指標和心電圖表現(xiàn)較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輕,性別、年齡、冠心病史可能為是否發(fā)生阻塞性心肌梗死的影響因素,臨床中需綜合多種因素為患者提供相應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王林林,張蕊,呂曉冰,等.冠狀動脈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研究進展[J].山東醫(yī)藥,2020,60(5):103-106.
[2]心血管網(wǎng).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8,38(3):272-284.
[3]蔣冀淵,陳新新,徐秉正,等.冠狀動脈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征以及藥物治療與預后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心血管雜志,2020,25(2):164-167.
[4]羅群華,黎明江,王鑫,等.冠狀動脈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20,17(5):59-62.
[5]楊震,王秋林,梁登攀,等.大于或等于60歲冠狀動脈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特征及預后分析[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9,25(5):489-494.
[6]蘇斌杰,郭長峰,李海玲,等.冠狀動脈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特征、治療現(xiàn)狀及院內(nèi)預后分析[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19,46(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