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英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yī)院 麻醉科,廣東 廣州 510000)
氣管插管是小兒咽部全麻手術中建立人工氣道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氣管插管拔管以及留置過程中的物理摩擦刺激,和氣管導管對氣道壁的壓迫,呼吸道并發(fā)癥仍然是小兒全麻過程中最為重要和常見的并發(fā)癥[1-2]。本次研究隨機選擇60例患兒進行分析,探討使用利多卡因乳膏涂布氣管導管表面結合麻醉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的60例患兒均是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yī)院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接受治療的扁桃體摘除患兒,患兒年齡3~10歲,女32例,男28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均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62.26±4.35)個月。實驗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5.16±4.72)個月。兩組患兒在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出標準:①2周之內有上呼吸道感染情況;②對麻藥有過敏情況;③手術時間不超過1 h;④先天性聲門下狹窄,心臟病患兒。
1.2 方法。實驗組選擇復方利多卡因乳膏涂布氣管導管表面,對照組將石蠟油涂抹在氣管導管表面。兩組患兒手術均由同一組手術醫(yī)生及麻醉醫(yī)實施,采用靜吸復合麻醉,麻醉前靜注長托寧0.01 mg/kg,結合2~3 mg/kg丙泊酚。進入手術室進行常規(guī)監(jiān)測HR、MBP、SPO2,麻醉快速誘導。使用2~3μg/kg的芬太尼、1~2 mg/kg的丙泊酚、0.1 mg/kg的順式阿曲庫銨進行快速誘導插管。采用視頻喉鏡下插管,均選擇河南健琪醫(yī)療器材公司生產的加強型帶套囊型氣管導管。插管后通過雙肺聽診,確定導管位置正確后,連接麻醉機并加深麻醉,手術維持生命體征平穩(wěn)。術中使用0.05~0.1μg·kg-1·min-1瑞芬太尼、4~5 mg·kg-1·h-1丙泊酚復合七氟醚維持麻醉,術畢停止麻醉。拔管的指征:患兒可以自主呼吸、恢復意識潮氣量正常,有吞咽反射,HR和BP正常,吸空氣SPO2>95%,拔管前將滲血和分泌物清除,觀察患兒血氧飽和度10 min,如果下降至90%以下給給予面罩吸氧。
1.3 觀察指標。持續(xù)觀察患者在插管前(T1)、插管時(T2)、置入開口器(T3)、刮除腺樣體(T5)、剝離扁桃體(T4)、術后拔管時(T6)時間段的心率(HR)、血壓(血壓)。之后觀察患兒拔管24 h出現的嗆咳,呼吸抑制,惡心嘔吐咽喉部不適等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兩組患兒的躁動程度;躁動程度評價標準:能夠好好配合為0級;在進行吸痰導管等刺激時有輕微的躁動為1級,護理人員進行安撫就會很快消失;沒有不適時也有躁動,有明顯的反抗為2級,但不需要護理人員進行安撫;強烈反抗,需要護理人員制動或用藥來進行鎮(zhèn)靜為3級。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本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中進行分析處理。所得計量資料均服從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所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在麻醉期間的SPO2、HR、MAP變化。實驗組HR,MAP的升高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在麻醉期間的SPO2、HR、MAP變化()
組別 例數 SPO±(%) HR(mmHg) MAP(次/min)實驗組 30 T1 97.1±0.5 93.9±8.1 70.3±5.4 T2 98.7±0.7 119.5±8.7 84.3±5.4 T3 98.3±0.6 95.8±7.4 69.7±4.8 T4 98.2±0.7 96.4±8.2 72.8±4.1 T5 98.1±0.4 95.9±7.1 71.7±5.2 T6 97.2±0.5 98.5±6.7 73.7±5.6對照組 30 T1 96.7±0.5 95.7±9.2 69.5±5.0 T2 98.8±0.6 118.8±9.5 84.5±4.8 T3 98.2±0.5 103.8±7.9 78.3±5.3 T4 97.8±0.5 105.9±9.3 79.2±3.9 T5 97.4±0.5 106.4±9.0 80.8±3.8 T6 97.6±0.4 121.6±10.8 87.5±3.4
2.2 兩組不良反應與耐管時間對比。實驗組嗆咳,呼吸抑制,咽喉部不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耐管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與耐管時間對比
2.3 兩組患兒躁動情況的比較。兩組患兒躁動程度及總躁動率比較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躁動情況的比較[(n(%)]
扁桃體肥大為兒童多發(fā)病,好發(fā)年齡在3~12歲,臨床上往往選擇低溫等離子扁桃體消融切除術,在蘇醒期間很容易出現神經系統(tǒng)交感興奮情況,從而引發(fā)患兒喉痙攣、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躁動;特別是患兒出現心血管反應,會嚴重影響手術治療效果[3-4]。本次研究中,實驗組給予復方利多卡因乳膏,患兒的心血管指標與對照組相比較穩(wěn)定,而在插管前患兒的MBP和HR出現升高,但是進入手術室后各項指標又比較穩(wěn)定,同時,拔管期間嗆咳,呼吸抑制,躁動等不良反應實驗組患兒較對照組患兒發(fā)生率更低,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且實驗組較對照組患兒插管期對氣管導管的耐受時間更長,適應性更好,說明利多卡因乳膏與氣管黏膜充分接觸后,可有效減少氣管導管給患兒的刺激,從而減輕插管拔管期間心血管交感應激反應,圍術期呼吸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
復方利多卡因乳膏是由丙胺卡因和利多卡因相結合而成的表面麻醉劑,可以幫助丙雙卡因滲透到低濃度、高水含量的活性基團的皮膚或是黏膜處,從而實現表面麻醉[5]。同時,利多卡因乳膏作為一種潤滑劑,可以有效地預防黏膜干燥,缺血,緩沖術中操作及插管拔管過程中氣管導管和黏膜壁的物理摩擦刺及移位,尤其是在相對狹窄的聲門下,可減少分泌物的產生,從而減少喉痙攣嗆咳等呼吸道并發(fā)癥[6]。
綜上所述,在小兒咽部手術時選擇利多卡因乳膏涂布氣管導管麻醉方式,可以減少患兒心血管反應,保證手術正常進行,減少患兒插管期間出現躁動、呼吸抑制咽喉部不適等并發(fā)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