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軍 翟紫孟
(1.清華大學 北京 100084; 2.蘇州大學 江蘇蘇州 21512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fā)展、在斗爭中壯大的?!盵1]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斗爭,推進中國的發(fā)展層起高樓,揚帆前行。在這期間形成了寶貴的斗爭經驗,本文從四個歷史時期對中國共產黨偉大斗爭寶貴經驗進行梳理。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7月成立以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中走來,就開始了斗爭的步伐,一刻也沒有停息。中共一大提出:“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直到社會的階級區(qū)分消除為止;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qū)分;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盵2]當時正處于資產階級、封建勢力、帝國主義勢力力量強大的時候,這些主張和觀點是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所無法接受的。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便開啟了與反動勢力斗爭的艱難歷程。目標和理想催人奮進,現實和差距發(fā)人深思。早年的黨十分弱小,為了實現目標,便與一切能團結的力量團結。在中共三大的時候,決定同國民黨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也就是國共第一次合作。黃埔軍校、北伐戰(zhàn)爭便在這一時期產生。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與國民黨一道與帝國勢力與大軍閥進行斗爭,得到了政治和軍事上的鍛煉。但好景不長,1927年國民黨右派開始“清黨”“分共”“白色恐怖”降臨,汪精衛(wèi)“四一二”政變,蔣介石“七一五”政變,黨成員遭受到大肆屠殺,給黨的發(fā)展造成巨大打擊。當時的黨雖得到了一定鍛煉,但在斗爭手段、斗爭方法方面,還存在不足。不僅如此,黨中央領導機構還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了無產階級對農民群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武裝力量的領導權。大革命的失敗也留下了寶貴的斗爭經驗,那就是要重視武裝斗爭、重視對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
大革命失敗后,中共中央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1927年8月1日凌晨2時,起義軍發(fā)動進攻,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激戰(zhàn),占領了南昌城。當天上午,通過了《八一起義宣言》等文件,提出了“共同進行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推翻封建勢力的斗爭”[3]等革命口號和政綱。1927年8月7日,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八七會議”,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觀點。這都表明,黨的斗爭方式開始轉向武裝斗爭?!鞍似邥h”后,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進行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地、開展工農武裝割據的斗爭。井岡山革命時期,紅軍進行了針對國民黨軍隊的反圍剿軍事斗爭。在前四次反圍剿斗爭中,毛澤東等采用“避敵主力”“誘敵深入”的游擊戰(zhàn)作戰(zhàn)方針,取得了軍事斗爭的勝利。在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中,由于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思想,李德等人的“軍事冒險主義”策略,導致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開始長征。1935年1月紅軍占領貴州遵義后召開了遵義會議,糾正了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領導。從黨內斗爭的視角來看,遵義會議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與黨內“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斗爭。從整體斗爭的視角來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了一條正確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的路線。遵義會議之后,黨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也真正走向成熟。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但是,此時日本帝國主義正對中國虎視眈眈,而國民黨軍隊又不放棄對紅軍的圍剿。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勸諫蔣介石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西安事變”,進行了兵諫。黨在對國際國內形勢作出分析后,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西安事變。同時,中共中央還主張用一切方式聯(lián)合南京的左派、爭取中間派,反對親日派,以推動南京政府走向合作抗日。西安事變能夠到和平解決,國共能夠再次合作,可以說,黨的斗爭方式發(fā)揮著一定的作用,也就是在與國民黨的斗爭中,不僅是軍事斗爭,還有政治斗爭,針對國民黨內部矛盾和國際國內形勢來采取不同的斗爭方式。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國共開始了合作抗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中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從此,黨的斗爭情況更加復雜。一方面要與日本帝國主義進行軍事斗爭,另一方面又要與國民黨進行政治斗爭。在斗爭的過程中又要觀察、分析時局的變化,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來調整斗爭的方式和方法。在與日本帝國主義的軍事斗爭方面,由于抗戰(zhàn)初期軍事力量的弱小,黨的軍事斗爭主要以敵后游擊戰(zhàn)為主,也就是一種靈活、機動的作戰(zhàn)方式,在斗爭中保存、壯大自身的實力。在與國民黨的政治斗爭方面,就要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主動權和領導權。在與國民黨當權派的斗爭方式上,采取既聯(lián)合又斗爭的方式,為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必須要聯(lián)合他們,但為了共產黨的獨立性,又需要與頑固派進行斗爭,并在斗爭中不忘記聯(lián)合抗日的大目標。因此,黨對國民黨頑固派采取了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斗爭方式。[4]抗戰(zhàn)勝利后,蔣介石邀請毛澤東赴重慶進行談判。毛澤東等共產黨人在重慶與國民黨人就中國未來前途進行談判。應當說,在談判桌上展開的是一場政治斗爭,毛澤東等共產黨人在共產黨的獨立性、國家的發(fā)展方略等方面與國民黨針鋒相對,可以說,既堅持原則立場,又做出適當的讓步。談判最終簽訂《雙十協(xié)定》,達成一定的共識。此外,在談判桌外,國共雙方在日本投降后就收復失地展開了一定的軍事斗爭?!峨p十協(xié)定》沒有保證和平的建國方式,國共陷入了內戰(zhàn)。在內戰(zhàn)期間,中國共產黨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并舉。在政治上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分化瓦解敵人,在軍事上注重戰(zhàn)略戰(zhàn)術,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擊破。最終戰(zhàn)勝了國民黨??梢哉f,經過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黨逐漸走向了成熟,斗爭手段和經驗也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斗爭方式也越來越靈活多樣。正是有著這樣的斗爭經驗、手段和方式,有力地保障了中國共產黨通過武裝斗爭戰(zhàn)勝了國民黨、奪取全國政權。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黨領導的武裝斗爭和政治斗爭已取得了重大勝利。但接下來,更嚴峻的斗爭形勢擺在面前。在武裝軍事斗爭方面,大陸的一些地區(qū)還未解放,國民黨敗退臺灣后仍然與中國共產黨對立,這些地方仍然需要進行武裝軍事斗爭。在政治斗爭方面,黨仍然需要在國際上就國家政權合法性上與國民黨展開斗爭。一山放過一山攔,1950年6月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黨經深思熟慮后,決定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zhàn)。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最終一道共同與以美國為首的“聯(lián)合國軍”展開軍事斗爭并取得了勝利??姑涝瘧?zhàn)爭之后,蘇聯(lián)對中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援助,中蘇之間關系進一步深化,中國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重要成員,從此,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中國開始與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展開斗爭。20世紀50年代是中國進行大規(guī)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期。在50年代初土地改革中,黨與地主階級展開了斗爭,將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所有。在1951-1952年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展“三反五反”運動,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開展了“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斗爭,在私營工商業(yè)者中開展了“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斗爭。通過這些斗爭來加強干部隊伍的純潔性建設,限制不法資本家的經濟行為、鞏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1953-1956年,我國進行了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黨發(fā)起一場波及社會各階層的針對右派分子的運動。由于對當時國內階級斗爭形勢估計得過于嚴重,致使反右運動被嚴重擴大化。一批共產黨員、知識分子、民主黨派人士等被錯誤地劃分為右派。反右斗爭擴大化給黨和國家?guī)砹藫p失。此后,為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維護黨的純潔性和尋求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錯誤地發(fā)動了文化大革命。在文革期間,無論在黨內還是在群眾中間,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斗爭都達到了高潮。文化大革命給黨和國家?guī)淼闹卮蟮膿p失。文革以后,黨和國家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例如,要遵守集體領導制,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等。從斗爭的視角來看,文革沿用的階級斗爭的思維,在斗爭中法律完全被忽視,這給黨也帶來了經驗和教訓,也就是,斗爭過程中要區(qū)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要遵守法律,要尊重人的尊嚴。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在對內改革方面,農村實行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城市進行了國有企業(yè)改革。在對外開放方面,主要是引進西方國家的資本、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在巨變的同時也是各種矛盾頻發(fā)期。在政治上,黨內斗爭也很激烈,尤其是在改革開放最初的十多年間,由于受到長期的革命和斗爭環(huán)境的影響,一些黨員干部的“左”的意識還比較強,他們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經濟和政治制度一時間很難接受,因此,黨在進行改革開放的同時,需要與這些具有“左”傾意識的黨員干部進行思想斗爭。同時,黨內還有一些受到“資產階級自由化”影響的“右”傾干部,因此,黨也要與這些“右”傾干部展開政治和思想斗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些領導干部出現了腐敗問題,黨也要與這些涉嫌腐敗的領導干部進行斗爭,通過黨紀國法和政治思想教育的方式來懲罰和感化他們。在經濟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些不良商人為了獲取巨額利潤,開始從事著不法經營活動,黨也要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與這些不良商人展開斗爭,以維護良好的經濟秩序。在社會上,改革開放時期也是社會矛盾的頻發(fā)期,無論是因社會貧富分化、收入分配方面的問題產生的社會糾紛,還是黑社會性質的違法犯罪活動等,黨都要與此展開一定形式的斗爭。通過斗爭來緩和社會矛盾、處理社會糾紛、維護社會穩(wěn)定。在外交上,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與西方國家建立了深入的合作關系,但由于意識形態(tài)、國家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差異,西方國家一直在人權、法治和市場經濟等方面對中國進行批評甚至干涉。對此,需要在外交方面與西方國家展開斗爭,以維護黨和國家的利益。
十八大以來,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黨針對世界形勢的新變化、新挑戰(zhàn)和新機遇,繼續(xù)進行偉大斗爭。一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斗爭。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越是接近民族復興越不會一帆風順,越充滿風險挑戰(zhàn)乃至驚濤駭浪”。[5]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襲來,面對停工停學、經濟沖擊、生命安全挑戰(zhàn),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聽黨指揮,團結一致齊心抗疫,取得階段性成果。這是在新時代開展偉大斗爭的典型性案例。習近平曾用“五個凡是”概括了新時代面臨的重大風險,“凡是危害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各種風險挑戰(zhàn),凡是危害我國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zhàn),凡是危害我國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則的各種風險挑戰(zhàn),凡是危害我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zhàn),凡是危害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種風險挑戰(zhàn),就必須進行堅決斗爭,毫不動搖,毫不退縮,直至取得勝利?!盵6]面對這些重大風險挑戰(zhàn),中國共產黨進行著這樣的斗爭,首先,強調提高黨員干部抵御風險的能力,要求“領導干部要敢于擔當、敢于斗爭,保持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年輕干部要到重大斗爭中去真刀真槍干”。[7]另一方面著力構筑防控風險的機制體系,“建立健全風險研判機制、決策風險評估機制、風險防控協(xié)同機制、風險防控責任機制”[8],以制度威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zhàn)。二是意識形態(tài)安全斗爭?!耙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蕩、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fā)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9]面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風險增多,斗爭更加激烈的情況,黨再次發(fā)聲,“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0],“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要增強陣地意識,敢抓敢管,敢于亮劍,敢于站在風口浪尖上進行斗爭,不能搞‘愛惜羽毛’那一套,牽涉到大是大非問題、政治原則問題,不能含糊其辭,不能退避三舍,不能當開明紳士”[11]。但是,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卻出現“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的情況。[12]基于這種情況,習近平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盵13]三是中國共產黨推動反腐敗斗爭形成壓倒性態(tài)勢。面對新時代“四大考驗”和“四種風險”的嚴峻挑戰(zhàn),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提出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要“以敢于刀刃向內的勇氣向黨內頑瘴痼疾開刀,以一抓到底的釘釘子精神把管黨治黨要求落實落細”[14]。
面對新時代世界局勢與國內局勢的“變”與“不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全黨要統(tǒng)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zhàn),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zhàn)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zhàn),趨利避害,奮勇前進?!盵15]繼續(xù)進行偉大斗爭,才能夠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國共產黨百年偉大斗爭形成的寶貴經驗對黨領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有著重大價值和重要的現實啟示,深入思考建黨百年“偉大斗爭”的現實啟示有利于優(yōu)質、高效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yè)、建設偉大工程、實現偉大夢想。
運用好底線思維,就是要堅持原則,敢于斗爭,同時斗爭要有力、有理、有節(jié)。例如,在大革命時期,陳獨秀在共產國際盲目指導下一味主張向國民黨當局妥協(xié),不敢斗爭,放棄了對工農群眾和黨的領導權,犯右傾錯誤,導致共產黨險些被毀滅,這就是典型的沒有底線原則的案例。同時,中國共產黨百年斗爭的歷史經驗也警示著共產黨人,不光要有底線思維,同時還要有憂患意識與前瞻意識,要有草搖葉響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見微知著能力,對潛在的風險有科學預判,知道風險在哪里,表現形式是什么。[16]不同歷史時刻,面臨不同的歷史性難題,要敢于面對、勇于面對,富有斗爭精神,與此同時,也要充分預估不同歷史性、階段性難題的艱巨性、獨特性,能夠始終保持斗爭敏感性,隨時跟進、開展新斗爭,既要敢于斗爭,又要善于斗爭。
新時代偉大斗爭離不開中心思維,那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人民為中心。要牢記不是為了斗爭而斗爭,而是為了群眾,所以偉大斗爭要堅持群眾路線,即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盵17]?!耙獔孕湃嗣袢罕娛峭苿託v史前進的根本力量”[18]。新時代的斗爭任務更加艱巨,斗爭難度更大,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zhàn)、脫貧攻堅戰(zhàn)以及2020年突然爆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如今要將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進行等,為要確保斗爭任務順利完成,我國的偉大事業(yè)有序推進都需要在偉大斗爭,都需要抓牢經濟建設的命脈,堅持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中國共產黨之所以不斷取得百年偉大斗爭的勝利,革命與建設事業(yè)的不斷勝利,就在于堅持群眾路線。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更需要堅定地走群眾路線,以群眾的幸福生活作為偉大斗爭的目標。
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前進發(fā)展的,矛盾的解決經常借助斗爭的手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zhàn)、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盵19]這是繼黨的十八大之后,再次在黨代會報告中提出“進行偉大斗爭”的重大政治判斷,并且將其貫穿于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偉大夢想的全過程。從宏觀角度看,進行新時代的偉大斗爭要把握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戰(zhàn)略全局,從微觀角度看,偉大斗爭涵蓋多領域、全方位的斗爭,在經濟領域,存在著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斗爭;在政治領域,存在著反腐敗斗爭;在文化領域,存在著意識形態(tài)斗爭;在生態(tài)領域,存在著污染防治的斗爭;在社會生活領域,存在著脫貧攻堅的斗爭;在軍事領域,存在著反恐怖、反分裂斗爭等等,簡單來說,偉大斗爭體系龐大,內容復雜,且不同領域的斗爭不是相互獨立的,不同領域的斗爭往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近些年來,國際國內意識領域的斗爭愈演愈烈,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會牽涉到經濟發(fā)展、政治穩(wěn)定、文化繁榮、社會安定等等,必定會對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斗爭產生重大影響。對此,一要深刻理解并掌握不同歷史時期發(fā)展階段同一領域斗爭的特點,集中精力尋求斗爭策略;二要深刻把握不同斗爭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促進斗爭方法的互鑒交流,內部打通渠道,力求取得斗爭效果最大化;三要把握時機進行斗爭,在危機中育先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既是一場艱難斗爭,黨中央在危機中領導全局,充分彰顯當領導的優(yōu)勢與我國制度優(yōu)勢,實現了轉“?!睘椤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