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是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湖塘街道的特色水果,具有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品質上乘,被譽為“果中瑪瑙”。目前,湖塘街道種植有水晶種(本地湖塘紅)、荸薺種、早佳、東魁、白沙、烏梅等楊梅品種,有規(guī)?;瘜I(yè)合作社8家、信譽度較好的采摘基地10家。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湖塘街道現有楊梅1萬余畝,可采摘面積6500畝,2021年總產量達到了1625噸,產值1625萬元。楊梅已成為當地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yè)。但楊梅成熟期恰逢南方梅雨季節(jié),雨水多、濕度大,導致采前落果嚴重,果實品質差,耐貯性差,極大地降低了楊梅商品性和經濟效益,同時為病蟲害的傳播與發(fā)生提供了有利條件,給楊梅生產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為了更好地開發(fā)和利用現有楊梅資源,提高經濟效益,達到增產增收、提高楊梅品質的目的,本文對不同避雨方式對楊梅成熟期、采摘期、果實品質、產量等方面的影響進行了初步研究分析,旨在為楊梅避雨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據調查,目前楊梅生產上主要采用兩種避雨栽培模式:一是低海拔產區(qū)的大棚促成栽培;二是高海拔產區(qū)的網式避雨栽培,網式避雨栽培又分單株網式、連體網式和穹頂網式等三種。
①搭建大棚。依據楊梅園地勢呈階梯式搭建鋼架大棚,肩高5.5米,頂高6米,單棟寬6米,樹冠頂部與棚頂保持1.5米以上距離。每棟側頂部設通風口,便于通風降溫。上坡棚體基角線處筑攔水溝渠,防止成熟期雨水滲入棚內。
②加強溫濕度管理。12月底至1月初覆蓋0.07毫米的防霧聚乙烯無滴膜。采用智能溫控系統(tǒng),做好棚內溫度調控,4月上旬棚內溫度升至32℃以上時,自動打開側頂膜通風降溫與覆膜保溫。4月下旬自然氣溫升高,側頂膜需晝夜開放(降雨天氣除外),以保持棚內空氣流通。棚內濕度按“前期、中期適中,成熟期控濕”的原則進行管理?;ㄆ诒3峙飪韧饪諝饬魍?,以利于授粉。
③應用配套技術。應用疏果控產、配方施肥、綠色防控及反光膜增光控濕等技術。楊梅采摘結束后揭去頂膜,讓樹體在自然狀態(tài)下生長。
①矮化樹冠,控制在3米以下。
②搭建棚架。連體網式避雨栽培的,可參照促成栽培進行設施搭建。單株網式避雨栽培的,用8條6米長DN20熱鍍鋅管搭建,上下坡落差采用夾接的方式補高,樹冠頂部與棚頂、四周分別保持0.5米、0.2米以上的距離。穹頂網式避雨栽培設施參照“鳥巢溫室”搭建。
③覆蓋網膜,單株或連體網式避雨栽培的,在采前40天覆蓋40目的防蟲網,起到防蟲的作用;采前10天覆蓋塑料薄膜或防雨布避雨,防白腐病、防落果。單株網式避雨膜規(guī)格6米×6米,頂部可開0.2~0.3米的排氣孔。穹頂網式避雨栽培的,于采前40天在四周、頂部分別覆蓋40目防蟲網和避雨薄膜。采后及時揭網膜,清洗后收貯。其他參照露地栽培管理。
根據大棚促成早熟和網式避雨延后的特點,湖塘街道在低海拔產區(qū)建成楊梅大棚促成栽培示范基地3個,在高海拔產區(qū)建成單株網式避雨栽培和連體網式避雨栽培示范基地2個,其中大棚促成栽培基地率先實現智能化溫控操作。從竹木大棚到鋼架大棚,從平頂式大棚到階梯式大棚,從人工管控到智能溫控操作,楊梅避雨栽培設施不斷改善提升,配套技術不斷完善、規(guī)范。
按照邊試驗邊推廣的工作思路,通過開展不同模式避雨栽培試驗,并做好觀測記錄,分析總結,提煉技術,逐步解決楊梅避雨栽培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在湖塘街道陌塢村舉辦楊梅避雨栽培技術觀摩培訓會兩期,培訓農技人員、梅農150余人次,發(fā)放技術資料150余份。利用網絡、廣播、報紙等多種媒體,積極宣傳楊梅避雨栽培的推廣優(yōu)勢,發(fā)揮示范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在示范基地樹立標志牌,標明技術名稱、技術要點、取得效益等。
①提早成熟。隨著鋼架大棚設施的改造提升和配套技術的應用,楊梅成熟期進一步提早,采摘期進一步延長。荸薺種楊梅成熟期比露地栽培的提早10天,水晶楊梅(本地品種)提早7天,東魁楊梅提早7天以上成熟。據實驗,2021年荸薺種楊梅成熟期為5月28日;水晶楊梅、東魁楊梅采收期為6月10日—28日,5月22日—6月10日,采摘期分別長達18天、20天,而露地栽培楊梅受不利天氣影響,上市遲后7天,且采摘期只有7天左右。
②提升果品品質。大棚楊梅鮮果品質更優(yōu)更穩(wěn)定,平均可溶性固形物12%以上、單果重15~25克、花青素含量11.99毫克/100克、可食率96.1%,均明顯優(yōu)于露地栽培。采摘初期至中期大棚楊梅沒有果蠅,且大棚楊梅果實外形端正、肉柱飽滿、著色佳、風味純正、品質穩(wěn)定。而露地栽培楊梅果實因受高溫、雨水等不利因素影響,容易出現糖度下降、風味變淡、色澤暗淡,不能保持品質穩(wěn)定。
③提高產量。大棚楊梅優(yōu)質果率80%以上,商品果大大增加,單株產量50~75千克,畝產1500~2000千克。
①延后成熟。露地栽培一般采摘期在6月15日—25日,而網式避雨栽培的楊梅采摘期為5月28日—6月28日,采摘期長達30天。網式避雨栽培早熟品種既能提前,遲熟品種又能延后成熟,采摘期比露地栽培延長3~4天,并且商品果率能大大提高。
②提升品質。網式避雨栽培因棚內濕度、光照等環(huán)境因子適宜楊梅果實生長,平均單果重達15~25克,可溶性固形物12%以上,且減少了病蟲害發(fā)生,實現采前不噴藥,不施任何化肥,采摘初期至中期無果蠅,生產出的果品符合綠色食品要求,保障了產品質量安全。
③避雨效果好。成熟期遇間歇性降雨的避雨效果好,特別是成熟期在高溫晴熱天氣下遇午后雷陣雨的防落果效果較好。
④提高效益。調查結果顯示,露地與網式避雨栽培優(yōu)質果率分別為51%、85%,網式避雨栽培較露地栽培提高30%以上。由于不同品種成熟采摘期不一樣,兩種栽培模式落果率差異明顯。網式避雨栽培鮮果售價每千克20~40元,是同期露地栽培楊梅的2~3倍,每畝收入3萬~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