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裴裴 王攀峰
摘? ?要
語文教材作為承載語言和文化的重要媒介,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精神,成為學生習得基本知識、獲得價值理念的重要文本形式,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的民族特色和整體形象,影響著學生對于國家形象的認知和評價。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塑造了景物類型豐富、社會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且多元的國家形象,但是須要加強國家硬形象的塑造,增添民族和生活內容,同時立足當代和國際視角,進一步完善國家形象。
關鍵詞
統(tǒng)編教材? ?高中語文? ?國家形象? ?國家物質形象? ?國家社會形象? 國家文化形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的出口產(chǎn)品和中國人在海外的形象,已經(jīng)成為傳遞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如今,國民的言行舉止和道德水平已經(jīng)成為衡量國家軟實力強弱的內在標準。當下我國國民的基本素養(yǎng)教育與中國的發(fā)展速度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教育領域日益重視對國民形象的塑造,使之成為國家形象的標簽。2016年提出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更是突出了這一點,國家認同成為培養(yǎng)學生的重要基本點。通過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進行積極引導,使學生在思想和行動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獲得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與此同時,國家形象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作為國家知識的重要認知群體,是傳播和塑造國家形象的中堅力量?;诖?,本文借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對國家形象進行分析,并為更好地傳播和塑造國家形象提出幾點建議。
一、國家形象概述
1.國家形象的內涵
近年來由于傳播媒介的多樣化,國家形象逐漸成為體現(xiàn)國家實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這一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早在1959年,美國學者肯尼思·博爾丁就對國家形象及其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做過詳細論述,他把國家視為國際體系中的行為單元,國家形象則是對行為單元的整體認知、情感和評價結構[1],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2]。其后,美國國際政治學者奧利·霍爾斯蒂認為,國家形象是感知一個國家所形成的“信念體系(世界觀)的一部分”[3]。在今天,國家形象作為一項“雄厚的無形資產(chǎn)”[4],是國內外基于一個國家的物質基礎、制度體系和精神氣質等多個層面作出的一種綜合評價[5]。國家形象作為國家對自身的認知及其他國際行為體對其認知的總和,是國家權力的象征,也是國家綜合國力的表現(xiàn)[6]。因此,國家形象是“自塑”與“他塑”博弈的結果,亦是被話語建構的產(chǎn)物[7]。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國家形象可以分為國內形象和國際形象。
2.國家形象的構成要素
劃分標準不同,國家形象的構成要素也不同。博爾丁從評價的結果角度,將國家形象劃分為地理空間維度、心理態(tài)度維度和物理實力維度[8]。通過比較日本和美國商人對外國產(chǎn)品的態(tài)度,Nagashima認為國家形象包括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科技四個要素[9]。近年來從學科綜合和理論研究的角度出發(fā),研究內容各有側重。社會心理學大量研究分析了國家形象在個體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的表現(xiàn);傳播學專注于國家形象作為個人、組織和大眾傳播中的話語現(xiàn)象[10];在教育學視角下,國家形象包含國家知識、國家情感和國家價值觀等內容。
綜合上述內容,并結合語文教材,本文將國家形象劃分為國家物質形象、國家社會形象、國家文化形象三方面。具體來說,國家物質形象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產(chǎn)品;在國家社會形象中,通過構建參與主體的社會身份,表明各種類型的參與者及參與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各種制度;國家文化形象包括倫理信仰、思維方式、科技藝術等文化活動和成就,據(jù)此分析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國家形象的呈現(xiàn)情況。
二、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國家形象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到我國國家形象的選文共95篇,約占總篇數(shù)的81%。其中,塑造國家物質形象的選文有20篇,占比達21%;塑造國家社會形象的選文有56篇,占比達59%;塑造國家文化形象的選文有19篇,占比達20%(見表1)。
表1? 國家形象各層面的篇目名稱、數(shù)量和占比
1.國家物質形象
國家物質形象中包含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均有涉及,以自然景物為主。自然景物主要包括山川江河、地域風貌和天文氣候,其中,涉及山川江河的有:天姥山、北冰洋和太平洋、高臺、赤壁(2)、泰山、荷花淀、錢塘江、山林、石鐘山;涉及地域風貌的有:長沙、故都、蜀地、揚州;涉及天文氣候的有:秋(2)、雪、月色。教材中涉及人文景觀的有:紅燭、荷塘、地壇、建筑、蘭亭。
(1)華北地區(qū)和長江經(jīng)濟帶的重要位置
語文教材中物質景觀的地理位置主要集中在華北地區(qū)和長江經(jīng)濟帶,僅有峨日朵雪峰處于長江的發(fā)源地——青海省,屬于對西北高原的景色描寫。在華北地區(qū),以清華園的荷塘、地壇古園、秋景構成了北京的整體面貌,描繪出了蕭瑟、清冷、悲涼的負面形象;以登泰山、賞日出的過程展現(xiàn)了山東的磅礴與大氣。在長江經(jīng)濟帶,描寫的景觀有天姥山、石鐘山、錢塘江等,整體呈現(xiàn)了遼闊、豪放、壯麗的山河形象;描述的地域風貌主要有“四壁蕭條”的揚州、繁榮奢華的杭州、氣勢磅礴的蜀地形象,從正反兩方面描繪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形態(tài),使得我國地區(qū)形象更加真實和具體。
(2)長江在教材中的獨特地位
長江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之一,具有一系列的歷史文化名景,成為經(jīng)濟生產(chǎn)和文明進步的重要發(fā)源地,也成為了歷代學者青睞的圣地。作為具有歷史底蘊的赤壁,既有與友人月夜泛舟的樂趣,浩蕩飄渺似在仙境,同時作為名流青史的古戰(zhàn)場,承載著無數(shù)英雄豪杰;此外,還涉及到長江三峽、湘江、鄱陽湖等流域的描寫,通過對長江的正面描寫,以浩瀚的長江之景和游歷者灑脫的胸懷氣度相照應,使得情、景、理恰當融合,整體上呈現(xiàn)了寬廣霸氣、浩浩淼淼的長江形象。
(3)社會動蕩中有為人士的艱難境遇
語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科學地、真實地反映了我國歷史進程中的動蕩事件及有志之士的坎坷經(jīng)歷,通過借景抒情,表達對命運和生活的感慨。例如,長沙秋景展現(xiàn)了國家命運的動蕩,承載了革命青年的奮斗熱情;紅燭燃燒了苦難與阻礙,表達出了詩人的理想與現(xiàn)實;天姥山成為追求思想自由、擺脫精神桎梏的象征;登高白帝城抒發(fā)了作者的苦悶之情;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不滿現(xiàn)實、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傊?,語文教材中的景物作為社會現(xiàn)實的表象,表現(xiàn)了我國歷代有為人士的理想追求。
2.國家社會形象
語文教材中選文的背景集中在舊時代的動蕩時期,主要塑造了各級各類不同人員的社會身份,關注他們在混亂社會中與之緊密相連的社會關系,以表明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此外,以勞動和審美內容彰顯社會的價值追求,構成了一個整體社會形象。
(1)追求變革是社會形象的主體
語文教材選文具有明顯的政治特征,將舊時代中力求變革的人員作為主體,展現(xiàn)不同的政治理念。主要通過各級官員向皇帝進言獻策,提出政治主張。例如,李斯客卿強國的論點、魏征居安思危的主張、杜牧驕奢亡國的勸誡等。他們作為社會發(fā)展和改革的重要力量,展現(xiàn)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愛民、進取的正面形象。
(2)社會矛盾沖突是社會形象的主題
教材中涉及到的社會背景主要是從戰(zhàn)國時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以唐朝、宋朝和近現(xiàn)代為敘述重點,展現(xiàn)了不同時期的戰(zhàn)亂和國內的革命斗爭,政局混亂(見表2)。此外部分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能導致了國家吏治腐化、疆土喪失、民眾生活苦不堪言、有志之士報國無門的社會景象。總體上,高中語文教材中以不同立場人物間的矛盾,呈現(xiàn)了舊時代沖突和動蕩的社會現(xiàn)象。
(3)勞動者價值是社會形象的主旨
語文教材應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審美能力。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對于勞動形象和審美情趣的表述較少,但卻是不容忽視的一大亮點。語文教材通過選入《百合花》《哦,香雪》《邊城(節(jié)選)》《小兒黑結婚(節(jié)選)》等文章,將社會生活中高尚的人情美、人性美、生命美的形象展現(xiàn)出來,鼓勵人們追求自由和文明。通過選入《心有一團火》《芣苢》《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等文章,塑造了令人欣賞和贊美的勞動形象,以鐘揚和袁隆平在科學上的探索和奮斗為例,表現(xiàn)了奉獻社會的行為之美、精神之美,使人們獲得“勞動使人愉悅”“勞動光榮”的認知,培養(yǎng)學生對于勞動正確的價值判斷。
3.國家文化形象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形象主要涉及倫理信仰、思維方式、科技藝術等文化活動和成就,其中倫理信仰和思維方式成為塑造文化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成就內容較少,包括青蒿素、天文學、秦腔以及水稻科技等,展現(xiàn)了豐富多元的文化形象。
(1)彰顯人格精神的價值準則
語文教材體現(xiàn)了對人文素質的追求,闡釋了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性,提出人際關系的和諧對治國安民的重要作用。孟子強調每個人都應有憐憫體恤之情;莊子以追求自由為人生信仰;墨子則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孔子從做人、學問、品德、修養(yǎng)等多層面,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觀點??傊Z文教材塑造了兼容并蓄、追求和諧及良好人性品格的文化形象。
(2)凸顯批判辯證的思維形象
語文教材中通過改造學習的作風和對待文化的態(tài)度,使人們的思維方式逐漸走上實事求是的軌道,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以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例如,為師和學習的關系、向實際學習的認識論等內容,以理性客觀的態(tài)度處理主客觀的關系。我國文化底蘊深厚,須用辯證的思維方式處理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的關系,對不同形態(tài)的文化進行合理探索和實踐,以實現(xiàn)對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傊?,語文教科書塑造了國家的理性思維形象。
三、高中語文教材中國家形象的思考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各類形象的塑造,很好地落實了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要求,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但是鑒于語文教材的特性,它更偏重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和道德人生的教導,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其他形象的塑造,造成國家形象的不完善,基于此作出以下思考。
1.體現(xiàn)我國的綜合國力,塑造國家綜合形象
基于文學藝術的強滲透性、持久性等特點,語文教材善于以文化產(chǎn)品反映國家綜合形象,而國家綜合形象內涵豐富,構成要素眾多,教材中國防、科技、經(jīng)濟等屬于國家形象的選文又較少,因此,可以選入一些展現(xiàn)國家經(jīng)濟實力和重要影響力的文章,以塑造國家綜合形象。同時,從選文體裁入手,增多文章數(shù)量,增強國家形象的說服力和影響力。
2.增添民族生活題材,豐富國家人文形象
我國作為大一統(tǒng)的多民族國家,更須要展現(xiàn)出所蘊含的民族團結、地區(qū)多樣、文化交融的國家形象,描述多元民族價值與文化的碰撞、共生、融合的過程,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形象。此外,語文教材中的政治氣息較為濃厚,生活氛圍較為薄弱,語文教材的終極意義在于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但是目前語文教材對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民族習俗等方面的攝入較少,這不利于使學生獲得身份認同,因此,教材中須要增多反映學生與社會生活特質的文章,以形成個人發(fā)展與國家發(fā)展的命運共同體。
3.立足當代和國際視角,拓寬國家整體形象
國家形象不僅包括自塑,更包括其他國際行為體和國家民眾對我國的認知和評價。語文教材較少展現(xiàn)他國視角下的中國。事實上我國文化交流歷史悠久,例如,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開展經(jīng)濟交流、古代的陸上絲綢之路和當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等,使得我國的文明和文化傳播、影響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為世界文化交流與新鮮文化的注入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國外各種文化、農(nóng)作物等其他國家的資源也不斷傳入我國。因此,將國家形象置于國際背景下,使得學生和教師獲得對于國家形象的全面認識,進一步提高國家歸屬感和認同感。同時,從當代角度來看,當今中國物產(chǎn)豐富、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文化豐厚,整體實力較強,正面形象突出,國家成就顯著,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發(fā)展,這些內容同樣需要在語文教材中加以展現(xiàn),以塑造完整的、現(xiàn)實的、客觀的中國形象。因此,高中語文教材須塑造我國在國際交流與當代發(fā)展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大國形象。
總之,通過語文教材塑造國家形象,須要考慮國家綜合形象的塑造,增添多民族生活內容,同時從當代和國際視角出發(fā)來豐富國家形象,為學生提供國家在國際上的聲望和聲譽的可靠資料,從而在學生群體中形成國家共識,正確引導學生在文化交往中傳播和維護國家形象。
參考文獻
[1] 陳琳琳.中國形象研究的話語轉向[J].外語學刊,2018(03):33-37.
[2] 李智.中國國家形象 全球傳播時代建構主義的解讀[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1(09):12.
[3] Ole R.Holsti.The belief+system and national images:a case study.1962,6(03):244-252.
[4] 管文虎主編.國家形象論[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3.
[5] 蔣積偉.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形象的歷史變遷[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46-54+192.
[6] 耿希,劉學智.國外教科書國家形象建構的理論基礎[J].教育研究,2020,41(01):30-42.
[7] 黃克瑤.外交話語中國家形象的建構——基于王毅部長的對外話語分析[J].青年記者,2019(03):41-42.
[8] 丁磊.國家形象及其對國家間行為的影響[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0(05):73.
[9] 周玲.基于合理性理論的來源國形象研究構成、機制及策略[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03):9.
[10] 常欣,王沛.國家形象的內涵及其結構:多學科的視角[J].中國外語,2018,15(06):97-103.
[作者:張裴裴(1994-),女,河北人,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生;王攀峰(1977-),女,湖北荊州人,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
【責任編輯? 關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