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紹軍
心肌橋和壁冠狀動脈是指患者冠狀動脈發(fā)育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冠狀動脈在發(fā)育過程中出現(xiàn)冠狀動脈或其分支的某個節(jié)段可被淺層心肌覆蓋情況,冠狀動脈在心肌內(nèi)走行,被心肌覆蓋的冠狀動脈段稱壁冠狀動脈[1]。當心臟正常收縮、舒張時,心肌橋和壁冠狀動脈受到壓迫,出現(xiàn)心肌缺血、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并發(fā)癥情況,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嚴重者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針對心肌橋和壁冠狀動脈患者,臨床常采用冠狀動脈超聲造影技術(shù)、心電圖技術(shù)分析患者冠狀動脈血流量情況,分析患者血管狹窄、心功能指標等情況,但對淺表型心肌橋和壁冠狀動脈診出率較低,針對深在型患者病情診斷價值較高,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臨床治療,延誤患者最佳治療時間[2,3]。研究發(fā)現(xiàn),多層螺旋CT 能夠通過多平面圖像重建,診斷患者病情狀況,具有較高診斷的診斷價值。本次研究選擇本院于2018 年4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心肌橋和壁冠狀動脈患者150 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患者應(yīng)用多層螺旋CT 診斷的價值,便于盡早判斷患者病情,改善患者預后質(zhì)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8 年4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150 例心肌橋和壁冠狀動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81例,女69例;年齡48~72歲,平均年齡57.4歲。納入標準:①患者經(jīng)冠狀動脈超聲造影技術(shù)檢查,均確診為心肌橋和壁冠狀動脈;②患者均自愿參與多層螺旋CT 診斷,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患者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有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并發(fā)癥情況;②患者合并有腎臟、肝臟等器官功能嚴重性疾病;③患者合并有心腦血管其他疾病。
1.2 方法 患者均行多層螺旋CT 檢查,本次研究選擇、東軟128 排螺旋 CT,設(shè)置掃描參數(shù)為在管電壓為120 kV,電流為 600~800 mA,層厚為 0.6 mm,螺距0.2,球管旋轉(zhuǎn)速度 0.4~0.6 s/周。掃描診斷前,護理人員指導患者禁食禁水4 h,心率水平需≤75 次/min,若患者診斷前心率水平過快,需給予心理疏導,待達到規(guī)定心率水平行多層螺旋CT 檢查。首先進行常規(guī)掃描,患者取仰臥位,屏息10 s,掃描區(qū)域為患者氣管隆突下至心臟膈面。
掃描結(jié)束后,經(jīng)肘部靜脈注入造影劑,本次研究選擇碘海醇(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327),75 ml/次,流速為 3.5~4.5 ml/s,在靜脈注射40 ml 生理鹽水,流速為 3.5~4.5 ml/s。進行增強CT掃描,所有圖像均采用回顧性心電門控重建,重建層厚為0.6~0.8 mm、層間距為0.45 mm,選擇影像學專業(yè)醫(yī)師進行CT 圖像閱片診斷。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患者疾病分型情況,比較淺表型和深在型患者心肌橋、壁冠狀動脈平均深度及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心功能指標。①心肌橋和壁冠狀動脈分型[4]主要分為淺表型和深在型,淺表型表現(xiàn)為患者冠狀動脈整個環(huán)周被包繞1/2 及以上;深在型表現(xiàn)為患者冠狀動脈整個環(huán)周被心肌完全包繞。②收集淺表型和深在型患者心肌橋平均深度、壁冠狀動脈平均深度。③收集淺表型和深在型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分為重度狹窄(>70%)、重度狹窄(21%~70%)和輕度狹窄(≤20%)。④心功能指標包括LVEDV、LVEF、SV、CO。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shù)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疾病分型情況 150 例心肌橋和壁冠狀動脈患者經(jīng)多層螺旋CT 診斷分析顯示淺表型106 例、深在型44 例。
2.2 淺表型和深在型患者心肌橋、壁冠狀動脈平均深度比較 淺表型患者心肌橋平均深度為(1.37±0.24)mm,壁冠狀動脈平均深度為(16.84±3.72)mm;深在型患者心肌橋平均深度為(2.13±0.29)mm,壁冠狀動脈平均深度為(21.37±3.42)mm。淺表型患者心肌橋平均深度、壁冠狀動脈平均深度均明顯低于深在型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584、6.948,P=0.000、0.000<0.05)。
2.3 淺表型和深在型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比較 淺表型患者冠狀動脈狹窄度為(41.57±8.36)%;深度狹窄13 例、中度狹窄41 例、輕度狹窄52 例。深在型患者冠狀動脈狹窄度為(53.61±7.04)%;深度狹窄21 例、中度狹窄20 例、輕度狹窄3 例。淺表型患者冠狀動脈狹窄度及整體狹窄程度均明顯低于深在型,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U=8.393、5.683,P=0.000、0.000<0.05)。
2.4 淺表型和深在型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淺表型患者LVEDV、LVEF、SV、CO 均明顯高于深在型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淺表型和深在型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淺表型和深在型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深在型比較,aP<0.05
根據(jù)患者病情特點主要分為淺表型和深在型,①淺表型患者心肌橋深度較低,對患者冠狀動脈血流量影響小,患者臨床無明顯癥狀,導致患者臨床診出率低;②深在型患者心肌橋深度較高,患者冠狀動脈狹窄情況更嚴重,對患者冠狀動脈血流影響較大,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情況,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心絞痛、心肌缺血ST-T 改變,嚴重者形成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威脅患者生命安全[5,6]。因此,心肌橋和壁冠狀動脈患者的臨床診斷方法也受到廣泛關(guān)注。
冠狀動脈超聲造影是臨床上診斷心肌橋和壁冠狀動脈患者的常見方法,能夠有效顯示患者冠狀動脈血流動力學情況,但不易觀察到心肌橋組織形態(tài),針對淺表型患者來說,不易觀察到心臟收縮時的壓迫情況,導致臨床漏診情況嚴重,影響患者最佳治療時間[7]。而多層螺旋CT,能夠通過造影技術(shù)提高檢查的時間分辨率,將掃描的圖像傳輸?shù)接嬎銠C中進行多平面重建,清晰顯示患者心肌組織的血管節(jié)段情況,實現(xiàn)冠狀動脈血管成像,有利于臨床醫(yī)師進行分析診斷。通過多層螺旋CT 檢查,能夠通過觀察患者者冠狀動脈包繞情況,判斷患者病情分型,通過測量心肌橋、壁冠狀動脈深度,判斷患者病情發(fā)展情況[8]。同時多層螺旋CT 檢查能夠直接顯示患者冠狀動脈狹窄情況,便于分析患者心功能情況,給予對應(yīng)治療措施,以改善患者預后質(zhì)量[9]。深在型患者心肌橋、壁冠狀動脈平均深度較高,伴隨著更高程度的冠狀動脈狹窄情況,其心功能指標損害情況明顯,分析深在型患者心功能損害原因顯示,深在型心肌橋壁冠狀動脈可能會壓迫并扭曲血管,導致收縮期心肌橋下冠狀動脈狹窄,血流灌注減少,心臟輸出量減少,心功能指標下降,嚴重者出現(xiàn)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情況,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壁冠狀動脈平均深度、冠狀動脈狹窄情況、心功能損害情況與患者心肌橋和壁冠狀動脈疾病分型呈正相關(guān)。臨床采用多層螺旋CT 診斷患者病情,能夠快速判斷患者疾病分型,判斷患者心功能情況,診斷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yīng)用。
綜上所述,心肌橋和壁冠狀動脈患者發(fā)病多伴隨著心血管狹窄、心功能損傷情況,采用多層螺旋CT 診斷能夠有效判定患者病情的發(fā)展情況,根據(jù)患者分型情況,及時給予對癥治療,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臨床應(yīng)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