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鴻
摘 要:新課標認為,基礎教育應注意對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將發(fā)展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放在首位,協(xié)同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綜合素質。文章從該目標出發(fā),先對閱讀訓練價值以及當前小學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單闡述,進而圍繞“師生應如何做”提出了培養(yǎng)興趣、營造氛圍、組織多元活動、傳授方法、重視預習、注意拓展等策略,旨在給師生的共同成長帶來一定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訓練;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0-004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0.022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大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基礎教育體系結構發(fā)生了相應的變革,總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也發(fā)生了一些改變。就語文學科來說,《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應學習哪些語文知識”以及“學生應學習語文到何種程度”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認為教師應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培養(yǎng)他們對語文知識、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對此,從組織更加科學合理的小學閱讀訓練活動的角度出發(fā),教師首先應明確閱讀訓練的價值以及當前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而竭盡全力地尋找促進教學以及學生成長的教學方法。
一、閱讀訓練的價值以及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語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支柱,不僅極具學習價值,更是被廣泛運用在我國社會交流中的一門語言。因此,基礎教育部門將語文設定為核心課程,要求教師帶領學生從小學習相關知識。語文學習大多是從閱讀開始的,對于小學生來說,當閱讀較為簡單的文章時,他們往往能夠輕松理解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情感。一旦文章情感色彩加深,他們便極易陷入認知誤區(qū)當中。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閱讀訓練的組織和設計,積極帶領學生參與更多的閱讀學習活動,不斷強化他們讀文章和理解文章的能力。然而,在具體實踐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缺乏足夠的學習興趣、教師未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等,均阻礙了閱讀訓練的落實和學生相關能力的提高。這也就意味著,尋找新的教學策略迫在眉睫。
二、閱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培養(yǎng)興趣,調(diào)動閱讀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可以說是口口相傳的“教育真理”。只要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某一項知識感興趣,他們就會不遺余力地投入到學習和實踐活動當中,最終在不斷的深度學習和積極實踐中提升自我。相反,學生若是對該項內(nèi)容不感興趣,無論教師如何引導,他們的學習效果都不會太理想。而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閱讀訓練活動中則存在學生因興趣缺乏而不愿閱讀、逐漸弱化語文素養(yǎng)的問題。這也就意味著,想要實現(xiàn)強化教學效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讀文章的興趣是勢在必行的[1]。只要學生的興趣被充分激發(fā)起來,帶著對文化的好奇,他們就會興致勃勃地參與到閱讀訓練活動當中,相關能力也必然會在積極閱讀和深入思考中得到提高。
(二)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良好氛圍
小學生會在語文學習以及閱讀訓練活動中出現(xiàn)不積極的表現(xiàn),進而無法達成預期訓練和學習目標,與缺乏合適的閱讀情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上,師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關注遠遠高于對情境和氛圍的關注,部分教師更是只要求學生刻板地讀文章,忽視了他們的閱讀體驗。在這種狀態(tài)下,本就缺乏足夠閱讀經(jīng)驗和情感積累的小學生自然難以在單一的閱讀中有所收獲,從而使其閱讀積極性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逐漸降低。這也就意味著,要想讓小學生積極參與閱讀訓練活動,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和輕松的學習氛圍是極其重要的。對于學生來說,課堂或訓練活動的氛圍越是輕松活潑,他們越能積極參與。同樣,越是貼近文本故事的模擬情境,越能為其營造出“身臨其境”之感[2]。如此,在相對真實的情境支持下,將自身想象成文章主人公或其他相關人物,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感受文章背后蘊藏的更多情感,他們的思考收獲與閱讀體驗必然會更好。
(三)傳授方法,夯實能力基礎
方法是高效學習的重要工具。無論是哪一項學習活動,只要是掌握了方法和技巧,就能夠事半功倍。就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閱讀素養(yǎng)來說,只有讓他們掌握了“學語文”和“讀文章”的方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不足和閱讀能力低下的問題,進而幫助他們實現(xiàn)在語文領域的長遠發(fā)展。
但是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是直接將文章中心思想告訴給學生,很少圍繞某一篇文章帶領他們細致分析“學語文”和“讀文章”的方法。這就導致學生的閱讀和語文學習是浮于表面的,他們的本質能力并未得到提高。此時,教師就需要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做出轉變。只有他們改變了教學方法,并將閱讀方法傳授給學生,學生才能真正夯實基礎能力,進而提升閱讀乃至語文學習自信。如此良性循環(huán)形成,其語文素養(yǎng)、閱讀水平的穩(wěn)步提高自然是指日可待。
(四)重視預習,鋪墊課堂教學
常言道“磨刀不誤砍柴工”,高質量的預習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減少課堂的“適應新知”時間投入,進而讓師生將更多時間與精力放在“深入分析文章情感”之上,對于提高閱讀訓練有效性來說是大有裨益的。簡單來說,學生能夠對接下來要學習的內(nèi)容形成一定了解并發(fā)現(xiàn)自己不理解的問題。這樣一來,他們就能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并圍繞預習中產(chǎn)生的問題向教師或其他同學提問,課堂時間被高效利用起來,諸多問題也能及時得到解決,整體訓練質量自然會得到大幅提高,其閱讀和分析文章的能力乃至語文綜合素養(yǎng)也能實現(xiàn)積極發(fā)展[3]。
但是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并未給予預習足夠的重視,往往是在課堂上直接開展閱讀活動,導致學生由于不熟悉要讀的文章,所以很難迅速進入“讀”的狀態(tài),課堂時間在無形中被浪費,整體訓練活動質量趨于低效。面對該情況,教師必須積極轉變不重視課前預習的刻板觀念,將課前的閱讀訓練活動組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