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鵬,張鑫,焦峰
(淮安市洪澤區(qū)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江蘇淮安 223100)
重癥肺炎是臨床常見的感染性疾病, 病情危重,可誘發(fā)低氧血癥、呼吸衰竭等,病死率高,對患者生命健康存在嚴重威脅[1]。 重癥肺炎患者通過機械通氣治療,可迅速糾正氧合狀態(tài),改善機體通氣功能,但在長期機械通氣過程中,患者易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影響患者預后,故應加以重視[2]。常規(guī)治療的重點在于控制患者病情,并未針對其康復需求采取干預措施,故患者機械通氣、住院時間均較長,肺功能恢復進程緩慢[3]。近年來的研究指出,機械通氣患者早期進行康復訓練,能夠預防患者的潛在并發(fā)癥,有利于改善其預后[4]?;诖耍?該次研究以本院 2017 年 7 月—2020 年 12 月收治的重癥肺炎機械通氣患者61 例為對象, 通過隨機對照,探討早期康復治療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收治的重癥肺炎機械通氣患者61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重癥肺炎診斷標準;(2)均行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3)年齡 18 歲以上;(4)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重要組織臟器病變;(2)合并活動禁忌證者;(3)心跳驟停者;(4)不同意參與研究者。 以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 對照組30 例,男17 例,女 13 例;年齡 30~92(65.14±11.29)歲;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 16~24(20.05±2.17)分。 觀察組 31例,男 18 例,女 13 例;年齡 31~96(65.28±11.35)歲;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 16~24(19.86±2.20)分。 兩組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該研究已申報倫理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根據(jù)細菌性與影像學檢查結(jié)果給予患者抗感染治療,維持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并進行營養(yǎng)支持。采用傳統(tǒng)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氣管插管,使用誼安VT5250 型呼吸機(北京誼安醫(yī)療系統(tǒng)有限公司,國械標準20153540699)正壓機械間斷通氣;預設潮氣量控制為5~12 mL/kg,通氣頻率設定為每分鐘15~25 次, 呼吸比控制為 1:1/5~1:2.5,F(xiàn)iO2初始值為100%,PEEP 則為 3~5 cmH2O;觸發(fā)靈敏度為 2~5 L/min,氣道壓力控制為35~40 cmH2O。每2 小時為患者翻身扣背排痰1 次,每日機械輔助排痰2 次。 協(xié)助患者進行主被動四肢關節(jié)肌肉活動,每日2 次,每次25 min。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早期康復治療,在機械通氣 48~72 h 內(nèi)啟動,具體如下:(1)體位管理。 根據(jù)患者病情、呼吸狀態(tài)進行體位擺放,進行臥位、半坐臥位、坐位的交替,每2 小時更換體位1 次,并使用軟枕限位,提高患者舒適度。 (2)早期運動。 對部分昏迷狀態(tài)患者進行被動運動、按摩,從大關節(jié)到小關節(jié),運動幅度從小到大,注意動作輕柔,每日3~5 次,每個動作10~20 個循環(huán)即可。對意識清晰患者,可通過被動運動、按摩誘導患者主動活動,每日2 次,每次20 min。(3)排痰訓練。在患者呼氣時,護理人員雙手擠壓其胸腔,增加呼氣速度,解除擠壓后自然吸氣,在擠壓時需利用上半身重量及肘關節(jié)彎曲度進行力度控制,每3~5 s 震顫1 次, 以感受到胸廓活動及呼吸形態(tài)改變?yōu)橐?,每?~5 次,以此除去末梢支氣管痰液。(4)肢體氣壓治療。使用WHF-314(POWER-Q1000)型空氣波壓力治療儀 [元金物產(chǎn)株式會社, 國食藥監(jiān)械 (進)字2009 第2211553 號], 選擇與患者匹配的腳套包裹其踝部、小腿、大腿,壓力值充氣末設定為35~45 mmHg,開機后進行腳踝、小腿、大腿充氣,而后再同時放氣,每日1 次,每次30 min。(5)呼吸訓練?;颊邫C械通氣48 h 且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協(xié)助其取半臥位,囑其將雙手分別放在胸部與腹部,吸氣時腹壁盡量突起,膈肌收縮,呼氣時則腹部內(nèi)收,呼吸頻率以每分鐘6~9 次為宜,每日早中晚各開展1 次,每次5~10 min。訓練期間如患者出現(xiàn)主觀不適或血氧飽和度小于90%、心率在60~130 次/min 以上, 收縮壓在 90~160 mmHg 以上,需要停止治療。
兩組均治療14 d 后進行效果評價。
(1)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統(tǒng)計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譫妄、呼吸機相關肺炎、膈肌萎縮、下肢深靜脈血栓等的發(fā)生情況并進行比較。(2)比較兩組預后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譫妄持續(xù)時間、 機械通氣時間、住ICU 時間、住院時間進行比較,其中譫妄持續(xù)時間從首次發(fā)生譫妄開始計時,機械通氣時間從連接呼吸機開始計時, 住ICU 時間、 住院時間均從入住ICU 開始計算。(3)比較兩組呼吸力學指標。于患者治療前、 治療7 d 后根據(jù)呼吸機參數(shù)計算呼吸做功(WOB)及動態(tài)順應性(Cdyn)水平并進行比較。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包括性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包括年齡、預后指標等,用t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觀察組的譫妄持續(xù)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住ICU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預后指標比較[(),d]
表2 兩組預后指標比較[(),d]
組別 譫妄持續(xù)時間 機械通氣時間 住ICU 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n=30)觀察組(n=31)t 值P 值1.60±0.31 0.87±0.20 10.965 0.000 9.72±2.18 6.28±2.30 5.992 0.000 15.32±4.12 10.14±3.54 5.273 0.000 29.20±3.54 20.78±3.95 8.758 0.000
治療前,兩組的WOB、Cdyn 水平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治療后, 觀察組的 WOB、Cdyn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呼吸力學指標比較()
表3 兩組呼吸力學指標比較()
組別WOB(J/L)干預前 干預后Cdyn(mL/cmH2O)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30)觀察組(n=31)t 值P 值1.12±0.12 1.09±0.10 1.062 0.293 7.68±0.85 11.57±1.13 15.156 0.000 21.53±2.20 21.29±2.38 0.409 0.684 26.58±4.47 32.87±5.10 5.116 0.000
重癥肺炎患者在ICU 救治期間由于呼吸功能下降,需進行機械通氣,以滿足機體供氧需求。但由于患者抵抗力弱,在長期機械通氣下,易產(chǎn)生譫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fā)癥,且因自主呼吸受限,膈肌可能產(chǎn)生廢用性萎縮,再加上患者長期臥床,下肢靜脈回流不暢,故可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5-6]。 基于此,采用早期康復治療進行干預,通過強化體位管理,能夠提高患者的舒適度,降低譫妄風險。 早期運動及肢體氣壓治療有利于促進機體血液循環(huán),并可增加患者活動量,不光可降低深靜脈血栓風險,也可減少譫妄的發(fā)生,還有助于提高肢體肌力,加快患者康復[7-8]。 通過排痰訓練,可促進氣管、支氣管壁痰液脫落,使患者充分呼吸,提高通氣量,促使末梢支氣管痰液沖入大氣管而被排出,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膈肌的運動,避免膈肌萎縮[9]。 此外,在實施早期康復治療時,能通過強化呼吸訓練提高腹部肌肉組織的肌力、耐力,進而提高潮氣量, 促使血液在肺內(nèi)實現(xiàn)完整的氣體交換,并可優(yōu)化肺泡中的氣體分布情況,預防機械通氣導致的肺泡陷閉,加快殘氣排出,有利于提高患者整體的肺部功能[10]。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通過早期康復治療可降低患者在機械通氣期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治療后,觀察組的譫妄持續(xù)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住ICU 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說明該方案有利于加快患者康復進程;在呼吸力學指標方面, 觀察組治療后的WOB、Cdyn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早期進行康復治療有利于改善重癥肺炎患者的呼吸力學指標,這對于控制患者病情,改善其預后均有明顯意義。
綜上所述,重癥肺炎患者在機械通氣治療期間采用早期康復治療的效果理想,能夠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可促進患者康復,并能夠改善其呼吸力學指標,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