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軍
(日照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精神科,山東日照 276800)
精神分裂癥是現(xiàn)今十分常見的精神類疾病,且由于社會壓力日益增加,該病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逐年增長的態(tài)勢。 目前臨床上對于精神分裂癥多采用藥物治療的方式,但只通過藥物治療無法獲得最為理想的效果[1]。 尤其是精神分裂癥患者需長時間住院治療, 以保證其病情的穩(wěn)定性。 而長期住院則可能對患者造成較大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對外界事物缺乏興趣與責任感,思維貧乏,溝通障礙,工作能力下降,最終影響其生活品質(zhì)[2]。 因此,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還需采取相應的康復措施,以確?;颊叩纳钯|(zhì)量。 鑒于此,該文選取該院2019 年5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 44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探析綜合康復治療的價值。現(xiàn)將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88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通過臨床檢查確診為精神分裂癥。 排除腫瘤患者、其他臟器疾病者、交流障礙者、器質(zhì)性精神障礙者等。按就診前后順序,將所有患者分成兩組,即基礎組與綜合組。基礎組44 例,男患者25 例,女患者 19 例;年齡區(qū)間 22~54 歲,平均年齡為(40.8±6.5)歲;病程最長 21 年,最短 2 年,平均病程為(14.9±3.4)年; 疾病類型:11 例偏執(zhí)型,10 例單純型,8 例青春型,8 例緊張型,7 例其他。 綜合組 44 例, 男患者 27例, 女患者 17 例; 年齡區(qū)間 23~51 歲, 平均年齡為(40.4±6.1)歲;病程最長 20 年,最短 3 年,平均病程為(14.7±3.1)年;疾病類型:10 例偏執(zhí)型,9 例單純型,9例青春型,7 例緊張型,9 例其他。 比較以上兩組患者的臨床基礎資料,如性別、年齡、病程及疾病類型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該研究已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
基礎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給予患者藥物對癥治療,并對其進行常規(guī)心理疏導,囑家屬多關心、陪伴患者。 綜合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康復治療,具體如下:(1)健康宣教。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個別宣教與集體宣教。 其中,個別宣教是醫(yī)護人員在與患者交流過程中,掌握其病情、性格以及生活狀況等,并進行合理評估,再給予其個性化的健康宣教。 集體宣教是通過講課、討論等方式,加深患者對精神分裂癥有關知識的認識,掌握疾病用藥的正確方式,了解用藥后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 使患者能夠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避免不良情緒的產(chǎn)生。(2)工娛干預。醫(yī)護人員可組織多種多樣的娛樂活動,如定期組織患者旅游,去果園采摘水果、觀看畫展;引導患者參與戶外運動,如打乒乓球、做體操、跳繩等。 除此之外,還可引導患者進行相應的康復訓練, 如引導其自己洗衣服、 做手工、畫畫、聽音樂等,以豐富患者生活,培養(yǎng)其興趣愛好[3]。(3)家庭支持。 醫(yī)護人員可邀請家屬同患者一起參加康復活動, 如邀請家屬陪同患者一起進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家屬也能更好地掌握精神分裂癥的知識,以便在今后的治療過程中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工作[4]。同時,還能有效降低家庭內(nèi)部壓力,并使患者切實感受到來自家屬的理解與關心,促進親人之間的情感互動,從而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針對病情已得到顯著改善且社會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的患者,允許家屬時常帶其外出、回家,以此提升患者的家庭觀念,緩解其由于長時間住院而導致的社會功能缺陷;還可緩解患者由于長時間住院而導致對出院的積極性不高,失去和外界聯(lián)系的興趣。 兩組共干預3 個月。
采用住院患者康復療效量表 (in-patient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observing scale, IPROS) 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社會功能。 該量表包含5 個方面36個條目,即工作情況、生活能力、社交狀況、講究衛(wèi)生、關心興趣、總分。所得分數(shù)越低,說明患者社會功能缺損情況越輕。
采用生活質(zhì)量評定綜合問卷 (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 GQOLI-74)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zhì)量。該問卷包含4 個維度,即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及物質(zhì)生活。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理想。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展開分析。 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 P<0.05 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各項IPROS 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干預后, 兩組患者的各項IPROS 得分均顯著低于該組干預前,且綜合組的各項得分顯著低于基礎組,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IPROS 評分情況對照[(),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IPROS 評分情況對照[(),分]
注:與基礎組相比,*P<0.05;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 時間 工作情況 生活能力 社交狀況 講究衛(wèi)生基礎組綜合組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8.82±4.15 5.87±3.75#8.81±4.19 3.88±2.04#*8.33±4.01 6.49±2.84#8.29±4.04 4.56±2.71#*6.81±3.12 5.64±2.94#6.84±3.43 3.58±2.18#**5.59±2.19 4.71±2.51#5.60±2.17 2.58±2.01#*關心興趣 總分7.58±2.97 5.67±3.19#7.62±2.84 3.19±2.02#*38.71±6.84 26.84±7.15#38.92±6.52 18.11±5.67#*
干預前, 兩組患者的各項GQOLI-74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各項GQOLI-74 評分均明顯高于該組干預前,且綜合組各項評分均顯著高于基礎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GQOLI-74 評分情況對照[(),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GQOLI-74 評分情況對照[(),分]
注:與基礎組相比,*P<0.05;與該組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 時間 社會功能 心理功能 軀體功能 物質(zhì)生活基礎組綜合組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40.27±5.18 45.82±5.25#40.33±4.97 55.27±5.04#*41.09±8.15 46.11±5.82#41.12±7.12 54.16±5.21#*43.09±5.18 46.64±5.24#42.59±5.47 53.37±5.33#*46.51±5.68 48.35±4.57#47.16±4.64 52.93±4.56#*
近年來,由于精神醫(yī)學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在現(xiàn)今精神病發(fā)病率逐年增高的社會背景下,不但需關注該類患者精神癥狀的治療,還需注重其病情控制后生活質(zhì)量與社會功能的提升,以期患者在治療后能回歸社會[5]。目前臨床上對于精神分裂癥一般是采用藥物治療,雖然該種治療方式對患者的陽性癥狀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對其陰性癥狀與社會功能的作用并不明顯[6]。因此,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后的效果難以維持,極易復發(fā),并導致病程遷延。臨床研究指出,精神癥狀尤其是陰性癥狀是造成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xiàn)精神殘疾的重要因素[7]。對此,臨床上需提出一種切實有效的治療手段,以便能有效控制患者的陰性癥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精神分裂而導致的精神殘疾。
綜合康復治療是一種較為科學的治療手段,通過健康宣教、工娛干預以及家庭干預等措施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合理調(diào)整,促使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和治療,從而促使其能更好、更順利地回歸家庭及社會[8]。在該次研究中,實施綜合康復治療的綜合組患者,其干預后的工作情況、生活能力、社交狀況、講究衛(wèi)生、關心興趣、總分均顯著低于干預前,且低于基礎組干預后,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綜合組患者所用干預方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改善方面可起到積極作用。 除此之外,綜合組患者干預后的各項GQOLI-74 評分均明顯高于該組干預前以及基礎組干預后,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表明綜合康復治療在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方面可發(fā)揮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綜合康復治療可獲得較好效果,可在一定程度提升其生活質(zhì)量,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