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智恒
摘 ? 要:現實教學中實驗教學開展遇到瓶頸,造成實驗教學開展難,學生體驗不足的教學困境亟待解決?!?36”教學模式為開展體驗式教學提供了思路,現代技術為體驗式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條件,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實現學生樂學、教師樂教,讓課堂充滿實踐與探究,真正實現技術支持下的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
關鍵詞:中學物理 “336”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信息技術融合;虛擬實驗
“336”教學模式是福州市教育技術應用名師工作室領銜名師周靈在20余年的信息化教學實踐中,構建并逐步完善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學教并重”的新型教學模式。該模式借力“智慧教室”等現代信息技術,以學定教、教學相長,實現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了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 1 ]。
為進一步深化其在物理課堂中的運用,筆者開展了“基于智慧教室3.0環(huán)境下中學物理體驗式教學的研究”課題研究,經過兩年實踐,深入分析體驗式教學遇到的瓶頸和信息技術的諸多優(yōu)勢,初步探索基于智慧教室中學物理體驗式教學“336”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1 ?中學物理教學現存困境
物理以實驗為基礎,無論概念建立或是規(guī)律探索都離不開實驗,實驗為學生學習物理提供符合認知規(guī)律的環(huán)境。實踐出真知,充分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進而很好地理解并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是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實驗重要,但耗時耗力,加之課時緊內容多,教師普遍不敢將主動權交給學生,也就弱化了實驗教學。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進一步導致知識消化不良,教學進度緩慢,于是實驗就成了教師展示和圖文賞析。如何扭轉?還是從實驗入手尋找癥結,筆者分析了實驗教學開展的瓶頸主要有以下幾點:
(1)時空受限。由于課時所限,校內實驗的體驗時長有限,而家中一般不具有實驗環(huán)境,導致大部分學生無法真正有效體驗。另外,微觀、天體、高速、危險系數高的實驗也無法真實體驗。
(2)技術陳舊。多媒體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情境模擬和再現,但缺乏真實體驗感。另外,實驗設備更新慢,特別是條件復雜的實驗成了紙上談兵[ 2 ]。
(3)可視化弱。并非所有的物理概念都能模擬,也并非所有的模擬都能成功,當然也非所有成功都能顯而易見。多數學生并不能發(fā)現并思考隱性的或者不明顯的物理現象,從而使學生對物理規(guī)律及教師的思維邏輯持懷疑態(tài)度,在無體驗、無經驗的情況下被動接受造成知識薄弱甚至缺失。
(4)數據欠缺。傳統(tǒng)實驗探究收集的數據有限,不連續(xù)有缺失,造成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比較困難,由此得到實驗結論不夠全面也不夠直觀,缺乏足夠的說服力。
2 ?“336”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
“336”教學模式,充分高效地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科助力,實現了生本課堂、互動課堂、泛在課堂,為實現充分體驗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1)技術保障。信息化2.0時代,助力學科教學的工具愈發(fā)強大,效果愈發(fā)顯著,物理實驗有了更強大的數字虛擬空間,課堂內外,不受時空限制,安全、高效,學生也能擇需選用,極大地解決了課時不足、體驗不足的問題[ 3 ]。
(2)高效課堂?!?36”教學模式將課堂延伸到課前、課后,使得課堂更具趣味性、交互性、及時性和有效性,使學習成了一個自主、延續(xù)、內化的過程,拓寬了教學的寬度和廣度。
3 ?中學物理體驗式教學“336”模式概述
中學物理體驗式教學“336”模式(圖1)是在“336”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學科特點,從“教師、智慧教室、學生”三個維度、“初級體驗、深度體驗、提升體驗”三個體驗階段、“情境學習、知識建構、實操演練、釋疑領悟、檢測反饋、提升再造”六個環(huán)節(jié)[ 1 ],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了梳理,力求做到中學物理課堂特別是實驗課堂實現人機共教、動靜結合、體驗深入、智能診斷、領悟提升的目的。學生由學到做、由做到思、由思到悟形成系統(tǒng)有效的體驗學習過程,提升了物理核心素養(yǎng);既面向全體,也關注個體差異,實現技術支持下的教學兩宜、人機共教、及時評價、個性指導、領悟提升,從而提升了教學質量。
4 ?模式的分步實施過程
該模式通過三階段漸進式體驗,層層遞進有機結合,初級體驗激發(fā)學生認知興趣,深度體驗觸發(fā)思考理解,最后提升體驗引發(fā)創(chuàng)新運用,課堂延伸到課外與線上。下面以“力的合成”一課為例,介紹各環(huán)節(jié)的基本含義和內容。
環(huán)節(jié)一:情境學習。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海量資源,或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打造豐富的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物理情境等,打造學習資源包和任務清單推送學生課前學習。通過課前體驗吸引學生,觸發(fā)學生的視聽感知,使學生有親臨其境之感。
環(huán)節(jié)二:知識建構。有了情境鋪墊,自然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印象深刻接受知識也更加清晰易懂。教師可設置初步診斷題完成前測,根據前測結果,正式上課時,教師不斷抽絲剝繭、引導深入,使學生形成初步感性認識。
例如,在“力的合成”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在課前學習單中引入“兩人各執(zhí)一條紙帶互勾對拉”實驗,并告知課堂將進行小組pk。求勝心的驅使,加之實驗器材簡單,易于操作,學生興趣濃厚。由于必有一方拉斷,不服輸的心理必然引發(fā)學生深入探究,直至發(fā)現紙帶對折角度造成的影響,也激發(fā)學生回憶起“雙人提水、單杠”等生活常見情境的體驗,也就不難理解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與角度有關這一規(guī)律。有了這一體驗基礎,接下來借助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實驗,學生也就不難理解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環(huán)節(jié)三:實操演練。根據問題情景的難易和實際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示范演示,學生通過虛擬實驗、實物實驗等方式開展不同形式的實操演練。學生體驗過程中,教師及時發(fā)現問題,給予指導,學生通過做中學,逐漸深入,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信息化2.0正大力發(fā)展虛擬實驗,我校也是首批試點校,虛擬實驗經濟、安全且高效,又充滿趣味性、互動性和指導性,將成為物理教師的得力助手。
(1)NB實驗。學生利用NB虛擬實驗室對所學物理知識進行演練,熟悉實驗流程,觀察實驗現象。虛擬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可視化、實操性、自主性的學習空間,每位學生均可通過個人設備模擬體驗,系統(tǒng)及時糾錯反饋,確保全員參與,個性指導,加深實驗感知。當然虛擬實驗美中不足的是存在真實感不足、操作性欠缺等缺點。
(2)VR實驗。為了加強學生的實操感,利用VR實驗室資源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加真實的模擬情境,學生可以利用虛擬設備對實驗進行“身臨其境”的觀察,虛擬實驗的內容更加逼真。學生是通過自己體驗式學習來獲得對實驗的原理及內容的理解。沉浸性強、交互性強、空間性強、實驗內容逼真、形象、易于學生理解,學生練習機會較多。
(3)DIS實驗。為解決部分探究實驗的數據采集問題,利用DIS 實驗技術系統(tǒng)開展物理實驗可以使用采集器和傳感器替代學生讀取物理實驗數據,采用計算機軟件替代學生手工記錄、采集和分析物理實驗數據,并且將物理實驗數據最終以圖象的形式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物理實驗過程中擺脫繁瑣計算過程,而且可以有效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的實驗錯誤,從而增強學生數據獲得上的體驗感,實驗結論的獲得自然水到渠成。
(4)實物實驗。實物操練可以帶來最真實的體驗感和成功感。實物操練對學生操作規(guī)范、實驗流程都有較高要求,實物操練沒有提示、缺少指導,需要高度細心、專心,遇到問題要能及時分析研判、排查故障,可以使學生全面提升實驗素養(yǎng)和實驗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環(huán)節(jié)四:釋疑領悟。教師收集學生實驗過程中的問題,予以集中展示,學生通過交流討論,釋疑解惑,實現知識的內化,領悟原理。
本課例中,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得出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傳統(tǒng)教學中借助“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儀”演示并得出結論。為方便操作,常利用鉤碼個數來改變拉力,一般只取互成90°和120°進行實驗,這一實驗不具普遍性僅為發(fā)現規(guī)律提供方向。接下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是真正熟悉規(guī)律應用規(guī)律的重要一環(huán),傳統(tǒng)課堂學生實驗次數少,指導不夠,存在較多問題又無法及時解決。為此筆者引入VR實驗與實物實驗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實操演練。VR虛擬實驗引入通關模式的沉浸式體驗,成功操作得分,違規(guī)操作報警。在闖關任務驅動下成功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挑戰(zhàn)欲望,實現了人機互教、個性指導,同時也加強了操作規(guī)范性和實驗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師生互動階段,教師拍攝上傳學生虛擬操作成果,交流分享闖關得分情況,交流總結學生操作上可能存在的問題。接著,由VR體驗者作為小組長指導組員完成實物實驗,學生間的交流少了拘束感和緊張感,多了合作感和成功感,教師個別指導釋疑即可。
在本課例的同課異構中,同課題組另一位老師采用DIS實驗進行探究,數字傳感技術能迅速采集豐富數據,而且效果直觀,印象深刻。
環(huán)節(jié)五:檢測反饋。教師設置問題,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通過IRS反饋系統(tǒng),做到實時互動、及時反饋、智能診斷,讓教師快速、準確、全面地掌握學生學情,即時解決學困點,使教學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實現學生補缺提升的目的。
環(huán)節(jié)六;提升再造。物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理論如何聯系實際就成了物理課堂最閃亮的一筆。教師應創(chuàng)設新情境,拋出新問題,學生融會貫通后也愿意接受新挑戰(zhàn),對實驗進行改良,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解釋,利用身邊的器材開展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
本課例的最后,教師通過IRS反饋系統(tǒng),及時檢測學生本節(jié)所學,提出系列問題,獲得后測數據,針對掌握不足部分,設置課后“延伸補救”清單,學生課后還可通過NB實驗室回顧模擬,真正學懂弄通。學以致用方顯真章,我又布置了兩個任務,一是要求學生自制平行四邊形模型感受合力的大小與方向;二是讓學生思考“石拱橋”原理,進行“紙橋承重”實驗設計,一張普通柔軟的紙利用所學知識可以承受起數倍重物,這既是一次中國文化的傳承也是一次科學創(chuàng)新的嘗試,同時也為下一節(jié)力的分解做好鋪墊。
5 ?結束語
中學物理體驗式教學“336”模式拓展了“336”教學模式與物理學科融合的深度與廣度,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與應用,為實驗教學和深層體驗提供了便利,讓我們可以做到實時互動、即時反饋、智能診斷,讓教師快速、準確、全面地掌握學生學情,從而及時關注個體差異,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學物理教學的困境,為實驗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借鑒。當然模式的應用需要信息素養(yǎng)、技術設備的支持,需要根據教學需求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真正發(fā)揮技術的優(yōu)勢,打通教學壁壘,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實現學生樂學、教師樂教,讓課堂充滿實踐與探究,真正實現技術支持下的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
參考文獻:
[1] 周靈. “336”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的設計與實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
[2] 李安,黃光鋒. 中學物理教學存在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 科技風,2020(8):31-32.
[3] 周靈. 融合創(chuàng)新 構筑后疫情時代教學新常態(tài)——“336”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