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朝云
摘 ?要:目的 ?分析探究消化內鏡技術在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中的效果觀察。方法 ?選取山東省平原縣第一人民醫(yī)院于2017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98例消化道早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予以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予以消化內鏡手術治療,每組各49例,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各種類型的并發(fā)癥等。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P<0.05)。結論 ?消化道早癌通過消化道內鏡技術予以診斷治療效果顯著,縮短患者手術治療時間,減少住院天數(shù),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消化內鏡技術;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44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4-000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gestive endoscopy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arly cancer of the digestive tract. Methods ?Our hospital in March 2017 to March 2020 were analyzed in 98 cases of digestive tract cancer patients ear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using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is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laparotomy was perform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digestive endoscopic surgery was perform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ll the 49 cases in each group,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peration tim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various types of complications, etc. Results ?The operative time and in the hospita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complication rate in the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arly cancerof the digestive tract through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shortening the time of surgical treatment and reducing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Digestive endoscopy;Early cancer of digestive tract;Diagnosis and treatment
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結構發(fā)生改變,我國消化道癌癥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漸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我國人民生活質量。消化道惡性腫瘤作為較為常見的腫瘤,其病癥主要有胃癌、結腸癌、直腸癌等。據(jù)相關醫(yī)學資料得知,當前我國沿海地區(qū)以及西北地區(qū)屬于消化道惡性腫瘤發(fā)病率較高的區(qū)域,50歲以上男性患者占大多數(shù),該病癥主要與患者的日常生活、遺傳性疾病以及工作壓力存在較大關系,不但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病癥嚴重者還會引發(fā)死亡。對于消化道早癌患者而言,其浸潤深度較淺,患者很難發(fā)現(xiàn)自身患有消化道早期癌癥,以至于許多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一旦病情惡化還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加大患者臨床治療難度,不但影響臨床治療效果,還會加大患者病情嚴重度,對患者身心造成極大痛苦。徐建峰[1]學者在《消化內鏡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提出:“消化內鏡技術在應用較為廣泛,尤其在消化道早癌診斷中診斷效果更為顯著,其主要原因是該項治療技術創(chuàng)傷性小、出血量少,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為此,本文將對消化內鏡技術在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中的效果觀察予以分析探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山東省平原縣第一人民醫(yī)院于2017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98例消化道早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9例,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齡41~67歲,平均年齡(48.26±4.29)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2.51±1.06)年;其中胃癌12例,直腸癌21例,結腸癌16例。觀察組49例,男性31例,女性18例;年齡43~69歲,平均年齡(48.11±4.13)歲;病程1.5~4.1年,平均病程(2.82±0.67)年;其中胃癌14例,直腸癌18例,結腸癌17例。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①疑似高度消化道早癌患者;②患者精神正常,神志清醒;③無其他臟器器官疾病;④具有良好臨床依從性。
排除標準:①患者患有其他臟器器官疾病;②神經及精神類疾病患者;③不接受本次調差研究患者;④嚴重器官衰竭疾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開腹手術,根據(jù)患者自身腫瘤實際情況,選擇科學合理的切除方法,保證病變組織予以切除,并在手術后對患者消化道進行重建治療。
觀察組患者予以消化內鏡技術進行治療,在手術治療過程中,醫(yī)護人員應將患者擺放置左側臥位,然后對其進行麻醉處理。根據(jù)患者自身實際情況,內鏡前端選擇合適的治療器械,明確病癥所需剝離的位置,查看患者病變組織范圍與顏色,并對病灶處組織予以染色,在各病灶處做好相關標記,然后將靛胭脂注射在患者病變黏膜組織下層,依照患者病變組織實際情況調整切割方向以及切割深度,最后將其病灶組織通過剝離手術予以切除。值得注意的是,醫(yī)生在使用消化內鏡進行剝離時,應密切觀察患者各項身體指標,做好機械焦痂清理工作。倘若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出現(xiàn)大出血,應對出血點進行氬離子凝固技術。
1.4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各種類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收治的98例消化道早癌患者所有臨床數(shù)據(jù)輸入SPSS25.0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對比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用[n(%)]形式予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選擇t檢驗方式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P<0.05)。見表2。
3 ?討論
最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結構有所轉變,使得消化道早癌患者變得越來越多,并且該種疾病每年呈上升趨勢予以發(fā)展。由于消化道早癌疾病與患者日常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性。倘若人體消化道內出現(xiàn)癌變,致使浸潤沒有達到消化道黏膜下層。對于早期消化道早癌患者而言,其浸潤深度比較淺,患者很難發(fā)現(xiàn)自身患有消化道早期癌癥,一旦病情惡化就會危及患者生命,不但加大患者臨床治療難度,而且嚴重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對患者身心造成極大痛苦[2]。
而消化內鏡技術帶有放大功能,該項功能對患者病灶部位的毛細血管、病灶形態(tài)予以高清成像,醫(yī)生可以通過內鏡傳出的圖像,準確判斷出患者腫瘤病癥處于哪個階段,加大消化道早癌細胞病變分辨率,為患者及時診治提供寶貴的治療時間[3-4]。
消化道早期癌癥在臨床治療中通常有兩種治療方法,一種方法為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法,另一種方法為消化內鏡技術。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創(chuàng)傷面積較大,手術后嚴重影響患者生理功能,致使患者自身病癥恢復速度較慢,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經濟負擔[5-6]。與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相比,消化道內鏡技術是當前臨床應用中較為先進的治療技術,該項技術的優(yōu)點為治療效果顯著,創(chuàng)傷性較小,恢復速度快,安全性較高[7-8]。在臨床應用過程中,消化內鏡技術能夠直觀得看到患者消化道內膜較為細微的變化,縮短患者手術時間,減少患者住院天數(shù),降低術后出血、消化道穿孔、術后感染、消化性腸梗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繼而提升患者診斷確診率,改善預后效果,有助于患者快速恢復身體健康[9-10]。
本次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由此可見,消化內鏡技術對治療消化道早癌具有良好效果,患者各項術后指標均優(yōu)于常規(guī)開腹手術。
綜上所述,消化內鏡技術在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中臨床效果顯著,縮短患者手術時間,減少患者住院天數(shù),降低各類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徐建峰.消化內鏡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5):150.
[2]李云,夏秀麗,徐超,等.內鏡下經多隧道黏膜下剝離術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變的療效及安全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0,40(3):505-508.
[3]王于梅,周智航,唐尚軍,等.藍激光成像結合放大內鏡與窄帶成像放大內鏡對上消化道早癌的診斷價值[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9,41(18):1789-1795.
[4]魏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內鏡學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8,38(1):12-14.
[5]彭旸,李鵬,張澍田.重視內鏡在消化道早期癌診治中的作用[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7,34(3):153-154.
[6]李憲友.消化道內鏡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J].吉林醫(yī)學,2019,40(4):848-849.
[7]祝曉蕾.消化內鏡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研究[J].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2019,32(4):547-548.
[8]楊姝,程思根.內鏡下早癌的診斷及治療[J].保健文匯,2019,12(5):248-249.
[9]張鵬.消化內鏡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研究[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8,10(28):85-87.
[10]趙凌云.消化道早癌應用消化內鏡技術診治的效果[J].系統(tǒng)醫(yī)學,2020,5(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