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燕蘭
在今年的黨史教育中,我不斷嘗試活用學生身邊的鄉(xiāng)土歷史,迅速點燃學生學習黨史的熱情,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搜集身邊的歷史遺跡
我校所處的陽江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擁有眾多的革命遺址和英雄故事,如丹載村的許氏宗祠、平嵐村革命遺址、潭簕村革命舊址、陽江圍殲戰(zhàn)革命烈士紀念碑、雅韶村譚氏宗祠、表竹村恩陽臺獨立大隊活動舊址、八元堂兩陽武裝據點舊址、梅花地陽江縣人民民主政府紀念亭、七星村中共先農鄉(xiāng)支部舊址、蟠龍村革命老區(qū)、“永生堂”革命舊址、白沙街道的中共兩陽工委舊址——林元熙故居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身邊的歷史,是陽江鄉(xiāng)土歷史的“活名片”,是學生學習黨史的“活教材”。
我把身邊的這些陽江鄉(xiāng)土歷史遺跡一個一個找出來后,篩選出一部分,做好探訪計劃表,然后把班里學生分成幾組,安排好人員、時間、路線和車輛等,開展“走出歷史課堂,發(fā)現身邊歷史”等一系列主題活動,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到現場探訪一個鄉(xiāng)土歷史地點,讓學生在尋找鄉(xiāng)土歷史的過程中得到收獲,點燃學生學習黨史的熱情。最后讓每個學生通過寫日記、制作美篇、手抄報、黑板報、歷史小論文、調查報告、小視頻等方式總結自己的探訪心得,不拘一格分享自己的收獲。
二、走進身邊的歷史
制訂好計劃表后,我便開始行動起來,帶著學生逐個探訪身邊的鄉(xiāng)土歷史。
1.?中共陽江縣委機關舊址——許氏宗祠
早春,我?guī)е鴮W生走進第一站——陽江市陽東區(qū)東城鎮(zhèn)丹載村的許氏宗祠。90多年前,中共陽江縣委機關就藏身于此,秘密指揮著全縣的革命活動。許氏宗祠為四合院式布局,磚瓦木石結構,占地約2000平方米,內分前、中、后三個廳堂。推開兩扇木門,跨過一道門檻,走進綠樹掩映之中的許氏宗祠,一張張黑白照片展現著革命前輩的颯爽英姿,一幅幅圖片訴說著革命前輩的斗爭事跡……置身其中,恍如走進了歷史,回到了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
80多歲的許瑞棠是土生土長的丹載人,他給我們講述了那段歷史往事。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民黨陽江反動派實行“清黨”,大肆逮捕和屠殺共產黨人、革命志士和群眾,中共陽江黨組織活動被迫中斷。這一年冬,中共陽江縣委成立,全縣黨員共十余人,中共陽江縣委機關就設在許氏宗祠。那時,許氏宗祠又稱丹載小學,周圍鄉(xiāng)村的幼童都來這里念書。一些共產黨員到丹載小學當代課老師,以此來掩飾身份,在學堂里建立起革命活動據點。伴隨著瑯瑯書聲,黨的基層組織不斷發(fā)展壯大。為了加強黨內政治思想教育,中共陽江縣委還在丹載小學出版了一份《陽光周刊》報紙,主要是轉載黨報黨刊的學習文件。盡管因各種原因,《陽光周刊》僅刊發(fā)兩期便???,但革命火種已然播下。建立“白皮紅心”兩面政權,配合武裝斗爭;發(fā)動群眾反“三征”和進行“二五減租減息”斗爭;建立丹載武工組和情報交通站;配合南下大軍為解放陽江作貢獻……
如今,烽煙散盡,歲月安好。這座承載著百年歷史的祠堂,將那段崢嶸的革命故事向每一位到訪者娓娓道來。紅色基因在這里傳承,革命精神煥發(fā)出新的時代光芒。對于我們的學生而言,許氏宗祠更像是一本活的教科書,可以讓他們真切地觸摸到歷史。通過實地走訪,能讓學生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厚植愛國情懷,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2.?潭簕村革命舊址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我?guī)е鴮W生來到陽江市陽春市崗美鎮(zhèn)潭簕村革命舊址,追尋當年的烽火歲月。走在潭簕的大地上,傾聽老村民講述過往發(fā)生的一個個英雄故事,學生們頓時對這片土地肅然起敬。在當年的烽火歲月里,潭簕村的勞苦大眾就如同普通的我們,他們?yōu)榱俗非蟀捕ǖ纳睿矣谕渡砀锩?,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汗水和鮮血與敵人抗爭到底,以創(chuàng)造新生活。涌現出了12歲的陳以芬為游擊隊燒火望風、陳媽媽“同床共被”救紅軍、陳全傳奇脫險、陳永弟冒死為武工隊購買子彈、陳煥英勇犧牲、“白皮紅心”的陳皮默默奉獻、英雄少年林強反“掃蕩”懲惡霸為民除害等傳奇故事,他們都活出了英雄的模樣。
3.?陽江圍殲戰(zhàn)革命烈士紀念碑
清明時節(jié),我?guī)е鴮W生來到陽江市江城區(qū)白沙街道的陽江圍殲戰(zhàn)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瞻仰70多年前在陽江圍殲戰(zhàn)中犧牲的烈士英魂。在那場戰(zhàn)斗中,英雄兒女們浴血奮戰(zhàn),殲敵4萬多人,從而解放了陽江。這是解放軍渡過長江后的十大戰(zhàn)役之一,是廣東戰(zhàn)役(海南戰(zhàn)役除外)殲敵最多的一次戰(zhàn)斗,被解放軍史所記載。當時第四野戰(zhàn)軍首長曾發(fā)來賀電:“慶祝你們全部殲滅由廣州向西南逃竄之敵主力的偉大勝利。這一勝利對于解放瓊崖和解放廣西均有重大意義。對于你們堅決執(zhí)行毛主席指示,連續(xù)十晝夜窮追猛打精神,特予表彰。”
穿越歲月滄桑,曾經的傷痕慢慢愈合,而那些戰(zhàn)士們的錚錚鐵骨和頑強精神,卻永遠鐫刻在巍巍聳立的紀念碑上,勉勵后人繼續(xù)奮斗。
4.?平嵐村革命遺址
初夏,我?guī)ьI學生深入到位于陽東區(qū)雅韶鎮(zhèn)的平嵐村革命遺址?,F在平嵐村一片安靜祥和,可是誰曾想過,戰(zhàn)爭年代的平嵐村作為陽江地區(qū)重要的革命斗爭的前哨陣地,同時也是陽江地區(qū)在革命斗爭當中的一扇大門,它有著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也發(fā)生過一系列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當年,陽江縣委書記張靖宇對外稱“金山客”商人,掛名經商作掩護開展工作,安排縣委組織部長許式邦到平嵐小學擔任教師,縣委宣傳部長林良榮兼任平嵐黨支部書記,同時,還先后安排何瑞廷、陸榮湘、陳佩瑜、曾素偉、陳修建、周羨芳等到平嵐小學擔任教師,他們都以教師身份作為掩護,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40年3月至1940年7月,短短幾個月時間里,革命先輩們在這里發(fā)展了一批黨員,到1948年將要解放的時候,平嵐村有40多名青年學生、黨員參加了我黨的武工隊、游擊隊等,所以,平嵐村是黨的一個重要遺址,也是為黨和人民解放軍培養(yǎng)人才的一個重要基地。目前,平嵐村革命遺址里還保存著一些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和很多黨史人物素材。
在我們身邊,像這樣浸染著英雄鮮血的地方還有很多,英雄的故事在陽江這片土地上數不勝數,可謂遍地英雄遍地歌,也為我們的黨史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三、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分享收獲
通過開展“走出歷史課堂,發(fā)現身邊歷史”的一系列主題活動,我讓學生在尋找陽江鄉(xiāng)土歷史的過程中,親臨現場,發(fā)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文字,獲得答案并進行交流、檢驗等探究性學習,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我還指導學生們在活動過程中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分享收獲,從而形成了日記、美篇、手抄報、黑板報、歷史小論文、調查報告、小視頻等作品。
如在參觀丹載村許氏宗祠革命舊址時,學生黃曉玲在她現場錄制的視頻中說道:“看著這些爺爺奶奶的故事,我覺得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生活都是他們給我們的。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陽江的共產黨人用忠誠和奉獻譜寫了一曲曲氣勢磅礴的英雄贊歌。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后為祖國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p>
從崗美鎮(zhèn)潭簕村革命舊址歸來,羅梓棋同學在日記中寫道:“時光荏苒,滄海桑田,百年過去,翻開歷史的長卷,那一個個英雄的故事讓我肅然起敬。我不會忘記!今天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鋪平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道。他們的名字,早已鐫刻在共和國的歷史豐碑上。他們的精神,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照亮我們這座英雄之城。撥開昔日的煙塵,英雄的足跡并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湮滅,紅色的印記在記憶深處依然鮮活。今后,我一定要傳承發(fā)揚革命先烈百折不撓的大無畏精神,把智慧和汗水盡情揮灑在漠陽大地上,繼續(xù)把我們這座英雄之城建設得更加美好!”
在瞻仰過陽江圍殲戰(zhàn)革命烈士紀念碑后,李紅同學在則在她的手抄報中寫道:“行走在蒼松翠柏之間,我凝望著石碑上那一個個名字,想起那個硝煙彌漫的時代,想起革命英烈們浴血奮戰(zhàn)、出生入死的英勇壯舉,心中感慨萬千?;仡櫧袊陌倌隁v程,無數仁人志士用生命燃起了理想之光,那樣的光芒照亮了革命先輩們腳下的道路,也給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在參觀完雅韶鎮(zhèn)平嵐村革命遺址后,鄭佳穎同學更是制作了一篇很不錯的美篇:“翻開歷史的篇章,?雅韶鎮(zhèn)不僅是文化之鄉(xiāng),也是紅色革命老區(qū)。在這座小鎮(zhèn)上,有那么一朵‘紅色之花,為后人銘記革命先驅,傳承紅色基因,培育和凝聚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提供了重要學習機遇。雖然它身處一個小城鎮(zhèn)里,不能與大城市里那些名聲在外的名勝古跡相提并論,但它在這片熱土上,卻令人神往,引發(fā)無數崇尚黨史的人前來參觀……這朵‘紅色之花開在了人們的心靈深處,它開得那么鮮艷,那么沁人心脾。這朵‘花不僅激發(fā)了身為青少年的我們對黨對祖國的熱愛,還時時刻刻提醒著人們要銘記歷史……”
我利用身邊的鄉(xiāng)土歷史進行黨史教育,極大地點燃了學生學習黨史的熱情,學生們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每一位同學都能在身邊的歷史故事中感受到家鄉(xiāng)的魅力、歷史的魅力,從而愛上歷史,愛上家鄉(xiāng),活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廣東陽江市陽東區(qū)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