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生命,都能夠發(fā)出生命的微光,而當這些微光聚合之后,便會充滿溫暖,燦若星河。每一個生命都有不平凡的故事,而這些不平凡的故事串聯(lián)起來,便凝聚成生命的力量。
在2021年剛剛拉開序幕時,一場由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基金會、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文化推廣平臺聯(lián)合發(fā)起并主辦的新年公益演講——《生命的微光》,在央視網、人民日報等眾多視頻平臺同步直播。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直播的總觀看人數(shù)達到350萬。
此次演講活動特邀9位講述人用聲音傳遞力量,分享他們對生命、醫(yī)學與健康的思考。9位講者中,有逆行的白衣戰(zhàn)士、新冠肺炎患者、前往戰(zhàn)疫一線采訪的記者、流量博主、健康傳播人等。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留下的,不應該只是陰霾,更多的應該是那些與溫暖、愛有關的記憶。每個人都是英雄,發(fā)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故事,都令人感動……
本刊經主辦方同意,于2021年4~12期連續(xù)刊登9位講述者關于生命的故事。向每一位英雄致敬!
大家好,我叫朱灝宇,是一名醫(yī)務工作者。沒想到因為一段救人的視頻,我得到了大家的關注。但其實我真的想說,我只是履行了醫(yī)務工作者最基本的職責——救死扶傷。
去年(2020年)4月的傍晚,我剛跑完步,回到小區(qū)的車里整理衣服時,突然就聽到“當”的一聲,好像是被什么東西砸到的聲音。從擋風玻璃望出去,我看到地上一雙抖動的雙腿。我覺得哪里不太對,好奇地打開車門一看:“壞了,有人出事了!”出于醫(yī)生的本能,也來不及多想,我車門還沒來得及關上,口罩也沒有戴,第一時間就跑了過去。
到了跟前一看,一個穿著保安制服的人躺在地上,上半身都在車底,身體在抽搐。當時正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大家都戴著口罩。出于職業(yè)本能,我開始判斷原因,不可能是被車撞了,身體一直在抽搐可能是癲癇發(fā)作。
因為不確定他的頸椎是否受傷,我用手小心翼翼地托著他的頭,想把他從車底抱出來。他是一個中年男子,身體還是挺沉的,我下意識地迅速回頭,喊周圍的人幫忙抬一下。
“趕快撥打120!”把他抱出來的那一刻,我發(fā)現(xiàn)他抽搐的身體突然就不動了,我觸摸了他的頸動脈,搏動消失了,他的呼吸也消失了,面部呈青紫色。我馬上跪在地上,對他進行胸外按壓,一邊按,一邊讓周圍的人趕緊撥打120,因為我沒有拿手機,也沒有時間去撥打電話。時間就是生命,這時候抓住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即將消失的生命的轉機。
按壓30次左右后,我摘掉他的口罩,他的嘴里有很多白沫和血沫,我又開始喊周圍的人趕緊給我一塊濕巾或紙巾,想清理他的口腔異物。人群里馬上有人給我扔了一包紙,我立刻給他清理口腔,清理完又開始按壓。
就在我馬上就要對他做人工呼吸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他突然抽動了一下,當他動的時候,我真的快哭了,我真的好激動!經過2分鐘的處理,他的脈搏也漸漸恢復,我又問路人誰有速效救心丸,還真的有一位大叔有。我給他舌下含服了4顆,此時小區(qū)的工作人員也及時趕到了,我向他們要了一個口罩給保安戴上。此時,救護車也及時趕到了,救護車將他送往了醫(yī)院,我這顆懸著的心才終于放下。
事后,我一如既往地投入學習和工作中,但沒想到這段急救的視頻被小區(qū)的監(jiān)控探頭錄下來,傳播到了網上。很多朋友給我發(fā)信息:“這個人是你嗎?你也太厲害了吧!”網友也說:“你飛奔的樣子真美!”但是我身邊的同事、家人其實都沒有做出特別激動的反應,因為我們都是醫(yī)務工作者,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都是本能,是職責。
這樣的救人經歷其實也并不是第一次了。
2019年6月,我?guī)鹤映俗w機從去西安參加比賽。當時我正在座位上休息,聽到飛機廣播正緊急尋找醫(yī)生。我直接沖了過去,看見一位50多歲的阿姨,呼吸急促、面色蒼白,雙眼緊閉,意識模糊。
“阿姨您還好嗎?您哪里不舒服?您是否頭暈、惡心、呼吸困難?”我趕緊問她。她還有好多同行朋友,我詢問了她的同伴她是否有心臟病、高血壓病史等。她當時處于半昏迷狀態(tài),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我觸摸了她的脈搏,感受到她心律不齊,便向空乘人員要了氧氣給她吸氧,并給阿姨測量了血壓。當時是血壓偏低的狀態(tài),我建議給這位阿姨轉移到稍微寬敞的前艙,乘務長也問我要不要聯(lián)系地面做緊急處理,我說:“稍等,我需要觀察一下?!?/p>
沒過一會兒,阿姨的狀況開始稍有好轉,逐漸恢復意識,能跟我溝通并回答我的問題。等到她的生命體征逐漸平穩(wěn)之后,我感受到阿姨的擔心。于是我就說:“您不要擔心,我每過30分鐘就過來看一次,量一次血壓,一直到下飛機?!?/p>
等下了飛機,兒子問我說:“媽媽,剛才那個阿姨好了嗎?”我說她沒事了。“媽媽你好厲害!”這一刻我非常驕傲,我相信在他的心里,會從小種下一顆善良的種子,就像我從小耳濡目染的一樣,他會認為醫(yī)生是一個偉大的職業(yè),醫(yī)生能治病救人。
我的父母都是外科醫(yī)生,在他們的職業(yè)生涯中救治過無數(shù)患者。我在救人,我的父母也一直在救人。我的母親是婦產科醫(yī)生,在我小的時候,經??此拥揭粋€電話,就隨即奔去醫(yī)院。我的父親是一名骨科醫(yī)生,2008年汶川地震,那時候我還在上大四,我父親只給家里打了個電話說:“我走了,我要去汶川前線?!比缓笾苯泳蛶еt(yī)療隊走了,媽媽雖然擔心,但同樣身為醫(yī)生,她比誰都更能理解身為醫(yī)生的責任,她什么也不能說,只說了“注意安全”,我和媽媽連爸爸的面都沒見到。
爸爸到了汶川以后,手機沒有信號,一直處于失聯(lián)狀態(tài),在余震不斷的情況下,他們也一直保持全天20多個小時的工作強度在救人。在爸爸的理解里,醫(yī)生的職責就是義無反顧,面對一個個生命,我們可能想不到家人,也想不到自己,就是在想如何盡自己所能,挽救他們的生命!
作為一個醫(y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本來就是我們的天職。我們和千千萬萬的老百姓一樣是普通人,但從我們成為一名醫(yī)者,穿上白衣的那一刻,從我們宣誓的那一刻,我們也就和別人不一樣了,因為我們肩上有責任。當面對很多突發(fā)狀況和危險時,我們不是自己,我們不是父母,我們不是兒女,我們是戰(zhàn)士,我們是希望!
用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和臨床經驗,讓每一個生命綻放出自己的光芒!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國——中國!我們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醫(yī)者!
2021年1月30日? 演講于南京
文章略有刪改
(施琳玲? ? 整理)(編輯? ? 楊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