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郁子 鐘小勇
針對有老師將并列復句中單用的“也”的詞性看作關聯(lián)詞,馬立峰老師在《“也”字詞性探疑》(《中學語文教學》2019年第12期)(下文表示為“馬立峰(2019)”)中提出了商榷,認為“也”字是起關聯(lián)作用的副詞,關聯(lián)詞不是詞性。我們基本認同馬立峰(2019)的上述觀點,也很贊賞該文對課堂語言規(guī)范性的關注。不過,該文也有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第一,“也”是副詞,應該是指詞類,而不是詞性。第二,該文未正面探討為什么并列復句中單用的“也”是副詞。第三,該文對“也”關聯(lián)作用的歸納不太合理。下面就這三方面的問題做些分析,希望得到馬立峰老師及學界同仁的指教。
一、詞性還是詞類
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詞類”是指“詞在語法上的分類。各種語言的詞類數(shù)目不同,現(xiàn)代漢語的詞一般分十二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擬聲詞(以上實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以上虛詞)”[1]。而“詞性”是指“作為劃分詞類的根據(jù)的詞的特點,如‘一把鋸的‘鋸可以跟數(shù)量詞結合,是名詞,‘鋸木頭的‘鋸可以帶賓語,是動詞”[2]。高校教材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xiàn)代漢語》(增訂六版)也認為“詞類是詞的語法性質的分類”[3],“分類的依據(jù)是詞的語法功能、形態(tài)和意義三方面,就漢語來說,語法功能就是主要依據(jù),形態(tài)和意義是參考依據(jù)。三者合稱為詞性”[4]。該教材將漢語詞類分為十四類,副詞是實詞的一種。據(jù)此,以上文《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所舉“鋸”的例子來說,“可以跟數(shù)量詞結合”和“可以帶賓語”都是指語法功能,是“鋸”的詞性,而“名詞”“動詞”是“鋸”的詞類。同理,馬立峰(2019)認為“也”是起關聯(lián)作用的副詞,這主要是指詞類,而不是主要指詞性,雖然“起關聯(lián)作用”可看作詞性(但不是主要詞性)。
二、為什么是副詞
馬立峰(2019)認為并列復句中單用的“也”字是起關聯(lián)作用的副詞,主要依據(jù)的是三種工具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辭?!罚ㄉ虾^o書出版社)和《詞源》(商務印印書館),這三種工具書中“也”都主要有語氣詞和副詞兩種,由于語氣詞主要用于句尾或句末,那并列復句中的單用的“也”應是副詞,由此看出,馬立峰(2019)主要用排除法來判定“也”為副詞,而未正面證明“也”是副詞。根據(jù)現(xiàn)有教材或專著,副詞最主要的功能是做狀語,如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xiàn)代漢語》(增訂六版)認為“副詞一般只做狀語”[5],朱德熙《語法講義》認為副詞“只能充任狀語”[6]。并列復句中單用的“也”只能做狀語,而不能做其他成分(如主語、謂語、賓語等)。此外,與同樣具有關聯(lián)作用的連詞相比,“也”只能做狀語的特點更明顯,比較“不但我會唱歌,我也會跳舞”和“我不但會唱歌,我也會跳舞”(后一分句中的“我”常省略,說成“我不但會唱歌,也會跳舞”),“不但”可置于前一分句的主語前,也可以置于主語后,而“也”只能置于后一分句主語后,這是漢語狀語最典型的位置。由此看出,“也”只能做狀語,因而它是副詞。只能做狀語是“也”的詞性,“副詞”是其詞類。“也”表示“同樣”[7]或“類同”[8],因而可將前后分句關聯(lián)起來,即具有關聯(lián)作用,但具有關聯(lián)作用不是“也”為副詞的主要依據(jù),具關聯(lián)作用的還有連詞。因此,我們認為,因為并列復句中單用的“也”只能做狀語,所以它是副詞。
三、“也”的關聯(lián)作用
馬立峰(2019)探討完“也”為起關聯(lián)作用的副詞后,進一步探討[9]:
準確地說,“也”字是起關聯(lián)作用的副詞,如:①副詞,表示同樣、并行的意思。如:你去上學,他也去上學。②在否定句里表示語氣的加強。如:一點兒也不錯。③在復句中表轉折意。如:雖然你不說,我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④表示容忍或承認某種情況。如:也罷。
我們認為,上述表述表意不是很清楚,而且容易產生多種理解,最容易產生的理解是,①②③④都是副詞“也”的關聯(lián)用法,因為該文使用了舉例標記“如”,下面都是舉例說明前面的觀點“‘也字是起關聯(lián)作用的副詞”,這種理解顯然是不太合理的,①③可以看作關聯(lián)用法,②④很難看作關聯(lián)用法,因為所舉用例都不是復句,也不是省略了前一分句,自然無所謂關聯(lián)作用。而且《現(xiàn)代漢語詞典》把“也罷”看作“助詞”[10],其中的“也”是否還是副詞值得懷疑。另一種理解是,起關聯(lián)作用的僅是①,這正是并列復句中“也”的用法,但這一方面與該文表述(使用了舉例標記“如”和序號)不一致,而且還會產生其他問題:②③④中的“也”是不是副詞?②③④中的“也”是不是具有關聯(lián)作用?如果這些問題不明確,就會削弱論證的效力。
總之,我們認為,馬立峰(2019)上述表述會產生不同理解,而且這些理解都不甚合理。此外,上述文字有些表述也欠嚴謹,如③出現(xiàn)了“復句”,那①是不是也出現(xiàn)在復句中呢?按照《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這種用法也用于復句,“‘也用在前后小句,或只用在后一小句”[11]。
據(jù)我們推斷,馬立峰(2019)上述內容應該是要探討副詞“也”的關聯(lián)作用(即第一種理解),我們認為,應刪去②④,并對①③做些調整,現(xiàn)結合《現(xiàn)代漢語詞典》《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語言文字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等調整如下:
“也”字是起關聯(lián)作用的副詞,如:①用在并列、遞進等復句里,表示同樣、類同的意思,“也”可用在前后分句,或可只用在后一分句。如:我們也劃船,我們也游泳;你去上學,他也去上學。②用在轉折、條件或讓步等復句里,一般用于后一分句(常跟上文的“雖然”“即使”等呼應),隱含結果相同的意思。如:雖然你不說,我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四、結語
上文從三個方面對馬立峰(2019)未探討或值得商榷之處做了進一步分析,我們認為,副詞是“也”的詞類,而不是詞性;并列復句中單用的“也”只能做狀語,因而是副詞;“也”的關聯(lián)用法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用法:用于并列、遞進等復句,表示同樣或類同,用于轉折、條件、讓步等復句,隱含結果相同或類同。有些方面可能過于較真(如關于詞性和詞類的區(qū)別),有些方面可能有點艱深(如“也”為副詞的判定),因而,如何做好平易和專業(yè)的平衡以使中學語文漢語知識教學更有用、更有效是值得高校漢語學界和中學語文學界共同探討的問題,本文也嘗試為兩者的結合拋塊磚,以引出更多的美玉。雖然本文與馬立峰(2019)在某些方面不一致,但我們非常贊同馬立峰老師的這段話:“現(xiàn)在的學生語法知識本來就弱,如果教師上課用語再不規(guī)范,學生理解起來就更加困難。規(guī)范用語,是語文教師教學的使命?!盵12]關于現(xiàn)在學生語法知識弱的現(xiàn)狀,我們深有體會,感謝馬立峰老師的呼吁。
注釋:
[1][2][7][10]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212、212、1582、1528.
[3][4][5]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xiàn)代漢語(增訂六版)[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7、7、21.
[6]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92.
[8]馬真.說“也”[J].中國語文,1982(4):283.
[9][12]馬立峰.“也”字詞性探疑[J].中學語文教學,2019(12):62.
[11]呂叔湘主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595.
[本文系杭州師范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基于學科的《現(xiàn)代漢語》課程探究式教學研究與實踐”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