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軍
冠心病心絞痛在我國臨床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持續(xù)升高的狀態(tài),本類患者的血管功能狀態(tài)相對較差,因此血管內皮功能指標的表達相對異常[1],另外,近年來臨床中較多研究顯示,本類患者的氧化損傷狀態(tài)相對突出,而酶抗氧化指標作為氧化應激失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其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中的表達研究雖可見,但是與血管功能狀態(tài)的關系研究未見。因此,本研究就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血清酶抗氧化指標與血管內皮功能指標的關系進行探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大連康復療養(yǎng)中心2017年11至2019年10月收治的7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為觀察組,同時期的70例健康同齡者為對照組。對照組包括男39例,女31例,年齡46~73歲,平均年齡(61.3±6.6)歲。觀察組包括男40例,女30例,年齡46~74歲,平均年齡(61.6±6.3)歲;CCS分級:1級者20例,2級者17例,3級者17例,4 級者16例。兩組的性別構成與平均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選取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20~75歲者;對照組為體檢健康者,觀察組為初診冠心病心絞痛者;對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心肌炎等疾病者;合并感染者;合并肝腎肺等疾病者;合并糖尿病等疾病者;近期進行心腦血管疾病治療者。
1.3 方法 采集兩組的外周靜脈血5.0 mL,將血標本進行離心,取離心后的血清部分進行檢測,檢測指標為血清酶抗氧化指標(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總抗氧化能力(TAC) 及過氧化氫酶(CAT)與血管內皮功能指標[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血管內皮細胞黏附分子1(sVCAM-1)及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sICAM-1)],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試劑盒進行定量檢測,且均由兩名經驗豐富者進行操作檢測。然后統(tǒng)計及比較兩組的血清酶抗氧化指標與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并比較觀察組中不同CCS分級者的檢測結果,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血清酶抗氧化指標與血管內皮功能指標的關系。
1.4 統(tǒng)計學檢驗 采用軟件SPSS 2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t檢驗,重復測量的計量資料進行重復方差分析,指標間的關系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酶抗氧化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血清酶抗氧化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中不同CCS分級者的檢測結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酶抗氧化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血清酶抗氧化指標比較(±s)
注:SOD=超氧化物歧化酶,TAC=總抗氧化能力,CAT=過氧化氫酶;與1~3級者比較,*P<0.05;與1~2級者比較,#P<0.05;與1級者比較,&P<0.05。
SOD(nU/mL) TAC(kU/L) CAT(U/mL)觀察組組別 例數(shù)1級2級20 17 79.31±6.63 75.10±5.26&11.86±1.50 9.20±1.33&25.01±2.01 22.21±1.93&3級 17 70.01±5.01# 7.68±1.20# 19.17±1.63#4級 16 65.27±3.98* 5.76±0.83* 16.20±1.50*F值 22.688 75.671 79.810 P值 <0.001 <0.001 <0.001整組 70 70.10±5.16 8.10±1.26 20.12±1.86 82.82±6.79 13.36±1.63 26.27±2.21 t值 12.479 21.360 17.813 P值 <0.001 <0.001 <0.001對照組 70
2.2 兩組血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血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中不同CCS分級者的檢測結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血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比較(±s)
注:vWF=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sVCAM-1=可溶性血管內皮細胞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與1~3級者比較,*P<0.05;與1~2級者比較,#P<0.05;與1級者比較,&P<0.05。
vWF(%) sVCAM-1(μg/L) sICAM-1(μg/L)觀察組組別 例數(shù)1級2級20 17 101.31±7.63 126.76±9.87&301.31±27.63 398.26±29.93&110.76±10.61 139.98±11.79&3級 17 150.39±11.26# 499.76±33.37# 170.21±13.99#4級 16 186.77±13.96* 613.90±37.89* 209.80±16.35*F值 201.239 308.909 181.595 P值 <0.001 <0.001 <0.001整組 70 137.67±10.56 430.99±31.31 165.65±13.63 80.16±6.31 268.76±25.32 103.97±9.93 39.113 33.707 30.601<0.001 <0.001 <0.001對照組 70 t值P值
2.3 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血清酶抗氧化指標與血管內皮功能指標的關系分析 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心絞痛患者的血清酶抗氧化指標與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呈負相關(P<0.05),見表3。
表3 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血清酶抗氧化指標與血管內皮功能指標的關系分析
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狀態(tài)較差,與之相關的指標呈現(xiàn)一定幅度的變化波動,而vWF、sVCAM-1及sICAM-1等作為常見的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其在本類患者中多呈現(xiàn)高表達狀態(tài)[3-4],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中的變化研究較多,但是其在本病患者中的研究差異也較為顯著。另外,氧化應激狀態(tài)是與血管損傷及修復密切相關的指標,而酶抗氧化指標作為氧化應激過程中的重要反應指標[5-6],其在血管內皮功能的損傷與修復過程中的作用較為突出,因此在各類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研究多見,但是其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中的細致表達研究也存在差異[7-8],同時其與上述血管內皮功能指標的關系研究未見,因此更為全面細致的探究極為必要。
本研究就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血清酶抗氧化指標與血管內皮功能指標的關系進行探究,結果顯示,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血清酶抗氧化指標顯著低于健康同齡者,血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顯著高于健康同齡者,不同CCS分級冠心病心絞痛者的檢測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血清酶抗氧化指標與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呈負相關(P<0.05)。分析原因,與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血管功能受損有關,其受損程度加強的同時,其血管受損程度加重,因此相關的血管內皮損傷指標表達升高,而酶抗氧化指標在此過程中,對于血管損傷的修復受損能力也受到影響,表現(xiàn)為相關指標的異常表達,因此在本類患者中的檢測意義較高[9-10]。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血清酶抗氧化指標與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呈現(xiàn)異常表達的狀態(tài),且上述方面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本類患者中的檢測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