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端午節(jié),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當中叫法最多的節(jié)日
據(jù)統(tǒng)計,端午節(jié)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tǒng)節(jié)日當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如有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端陽節(jié)、端五節(jié)、重五節(jié)、當五汛、天中節(jié)、夏節(jié)、艾節(jié)、上日、五月節(jié)、菖蒲節(jié)、天醫(yī)節(jié)、草藥節(jié)、浴蘭節(jié)、午日節(jié)、地臘節(jié)、正陽節(jié)、龍日節(jié)、粽子節(jié)、五黃節(jié)、詩人節(jié)、躲午節(jié)、解粽節(jié)、端禮節(jié)、五月初五、五月當午等等。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午”為“中”,這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古人紀年、月、日、時通用天干地支,根據(jù)干支歷,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即“午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因端午節(jié)恰在夏至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太陽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當中,故名“天中節(jié)”。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中講到:“端午為天中節(jié),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彼诘娜掌谑顷帤v五月初五,午月午日謂之重午,午月午日“中正”也。另外,端午節(jié)有賽龍舟、沐浴、掛菖蒲等習俗,也被稱之為龍舟節(jié)、浴龍節(jié)、菖蒲節(jié)、艾節(jié)等。
端午祭,對先賢的紀念
國人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會紀念屈原,同時對以介子推、伍子胥為代表的歷史風云人物表示敬意。
關(guān)于端午祭的起源,近代諸多學者都有所考證,比如胡適、聞一多等,但端午節(jié)究竟是什么來源,歷史煙云遮眼,是非難有定論?;蛟S,通過端午節(jié)起源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可以管中窺豹。聞一多先生《端午考》中,考證它是古代吳越民間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認為它實際上是一個龍的節(jié)日。
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史學家吳均在《續(xù)齊諧記》中認為,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水,楚人為了紀念屈原,用竹筒裝米,拋進江里祭奠。后來擔心被水中蛟龍食用,塞進楝樹葉,并纏上五彩線。這也是大多數(shù)人都熟知關(guān)于粽子的傳說。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言被免職,并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后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他。
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的父親蔡邕在《琴操》中表示,五月初五紀念介子推。蔡邕描述了一段話,大意是:晉國重耳與介子推,流亡在外19年,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充饑。后來重耳回國登基了,但卻忘了封賞介子推。為此,介子推有些怨氣,寫了篇《龍蛇之歌》感悟晉文公,隨后就背著母親躲在山中了。重耳多次呼喚,介子推拒不下山。后來重耳放火燒山,逼介子推下山。沒想到,介子推和母親被燒死在山中。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寒食,粽子是寒食的一種。由此,后人認為端午節(jié)最早是紀念介子推的。
端午節(jié)祭祀伍子胥的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原是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他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他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吳子胥建議,應(yīng)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也因此留下后患。吳國的大臣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他,夫差信之,賜他自盡。伍子胥的尸體被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他的日子。
人們用粽子對先賢表示敬意,可見它很早就被食用。《孟子·騰文公》記載“葛伯仇餉”的故事,大意是葛國與商國為鄰,但是葛國平常不進行祭祀,在當時,祭祀祖先是很重要的活動。商湯派人來問,為什么不進行祭祀。葛伯說:沒有祭祀用品。于是,商湯派人給他們送來了牛羊等祭祀品。葛伯把這些牛羊都吃掉了,仍然不進行祭祀。商湯派人來問,你們?yōu)槭裁催€不祭祀呢?葛伯說:沒有祭祀的五谷。于是商湯就派人來給他們種地,派老幼給種地的人送飯。葛伯就派人搶了這些送飯的人,還殺了一個小孩子。于是,商湯惱怒了,派兵消滅了葛國。宋代的《太平御覽》中,更詳細解釋了葛伯所搶的是“黍肉餉”,所謂黍肉餉就是黍做成的熟食,也就是粽子的前身。所以食用粽子的習俗應(yīng)該非常古老。晉代記錄地方風俗的名著《風土記》說:“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說的就是在端午這一天,要煮鴨子和角黍吃,角黍就是粽子。
浴蘭湯、戴香囊,插艾草,斷橋相約白娘子
與悲情的“端午祭”相比,浴蘭湯、戴香囊、插艾草、喝雄黃酒的習俗則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與之相關(guān),被人口耳傳頌的莫過于《白蛇傳》。白蛇曾被人捕獲,險遭不測,幸好被一位牧童救下。修煉成人形后,她到西湖尋找前世的恩人。在斷橋,她遇見了許仙,兩個人一見鐘情。在端午節(jié),喝雄黃酒避五毒是中國自古的風俗,許仙聽信讒言在酒中加入雄黃,也因此使得白蛇在喝下后現(xiàn)出真身,引出“白娘子盜仙草”的橋段。當一條碩大的白蛇在床上一躍而起的時候,幸好遇到的是膽小的許仙,如果是膽大的武松,可能故事就要改寫成“武松斬蛇”了。不過,雄黃之神奇也大約于此在人們心中定格。和粽子、龍舟幾乎完全依附于端午而存在不同,雄黃在中華文化中自有其一席之地。雄黃是道家許多丹藥的重要成分之一,魏晉名士流行食用的“寒食散”,又稱“五石散”,其成分即為“丹砂、雄黃、白礬、曾青、慈石也”。在隋唐直至宋元,食用雄黃可以祛病成仙的傳說隨處可見。當前隨著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衛(wèi)生條件越來越好,喝雄黃酒、涂抹雄黃酒、灑雄黃酒已經(jīng)失去了其實用功能,由于各類標準的限制,中醫(yī)里面用雄黃的頻率也逐漸下降。雄黃酒日益成為一個祈福平安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和很多習俗一樣,留下的只是一種儀式感。
細數(shù)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傳說,可以看出古人心目中五月五日是個不吉祥的日子。《史記·孟嘗君列傳》說孟嘗君出生在五月五日,所以孟嘗君的父親田嬰非常厭惡他。古人想了一些辦法來卻邪避害。所以就有了浴蘭湯、飲藥酒、系五彩、佩戴香囊等習俗。漢代的《大戴禮記》說:“午日以蘭湯沐浴”,就是因為蘭草可以避不祥。古人沐浴除了用蘭,還經(jīng)常用菖蒲。根據(jù)《禮記·月令》記載,菖蒲在冬至過后很快就長出,是“百草之先生者”,代表著盎然的生機。再加上菖蒲煮水具有殺毒功能,所以還會喝菖蒲酒。端午飲雄黃酒、佩戴填充著藥草的香囊也都是因為它們有驅(qū)蟲解五毒的功效。
至于五彩線,也就是長命縷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續(xù)齊諧記》說的為了讓蛟龍害怕。第二種是把五彩絲纏在楝樹葉上系在臂上,可以趨利避害。因為楝樹苦,可以驅(qū)毒,五彩在古代是吉祥的顏色。
還有一些習俗失傳了,比如“梟羹”。梟即貓頭鷹,在古代,貓頭鷹被認為是惡鳥。根據(jù)《史記》記載,在漢武帝時,端午節(jié)要把貓頭鷹做成羹,賞給大臣和諸侯。還有用雄黃酒涂抹在小孩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或用雄黃酒在小孩的頭上寫上王字等,這些現(xiàn)在都不大流行了。此外,端午本身就有娛樂的成分,所以,端午的習俗還包含著體育競技、走馬踏青、飲酒賦詩、服飾打扮等等,所以從另一個角度說,這也是一個歡樂的節(jié)日。
參考資料:《端午考》、《大戴禮記》、《續(xù)齊諧記》、《禮記·月令》、《史記》、《琴操》、《太平御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