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亞鋒 李婷 孟怡璠 李崇勇 劉爽
摘 ? 要:為了解陜西省漢中市近3年茶葉及相關制品的質量安全狀況,故對2018~2020年監(jiān)督抽檢及社會委托送檢的茶葉及相關制品按照《國家食品安全抽檢細則》《代用茶》(GH/T 1091-2014)等標準要求進行檢驗檢測,并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漢中市于2018~2020年共完成茶葉及相關制品檢測805批次,總體合格率為97.89%;監(jiān)督抽檢和委托送檢均發(fā)現不合格樣品,問題發(fā)現率分別為1.93%和3.05%。在受檢的7大類茶葉中,綠茶、紅茶、代用茶發(fā)現不合格樣品,其中,代用茶的問題發(fā)現率最高,為21.43%。檢驗不合格項目共計3類17項次,其中,食品標簽14項次、碎末茶2項次、水浸出物1項次。故得出結論,漢中市茶葉及相關制品的質量安全狀況總體良好,但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尤其是食品標簽問題較為突出,建議監(jiān)管部門加強對茶葉及相關制品生產企業(yè)的日常監(jiān)督檢查,強化企業(yè)人才隊伍建設和法律法規(guī)、標準規(guī)范的學習培訓力度,進而全面提升產業(yè)結構,確保茶產業(yè)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茶葉 ?檢驗檢測 ?質量分析
茶產業(yè)是促進陜西省漢中市農民增收的區(qū)域性主導產業(yè)之一,也是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支柱產業(yè)。漢中市作為陜西省的產茶大市,茶葉產區(qū)分布在西鄉(xiāng)、南鄭、勉縣、寧強等8個縣域。截至目前,漢中市茶園總面積約達122.6萬畝,茶葉年產量超過5.65萬噸,綜合產值超過240億元。此外,“漢中仙毫”曾榮獲2011年“中國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最具發(fā)展力品牌”和“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稱號,品牌價值超過14.65億元,成功躋身于中國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前二十強[1]。
當前,飲茶已成為人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一種新時尚,飲茶人數也在逐年上升且呈現低齡化趨勢,民眾在享受茶葉色、香、味、形的同時,也越來越關注其質量安全問題。近年來,盡管茶葉行業(yè)的建設已取得了長足發(fā)展,生產加工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國家及地方的各項標準和規(guī)范日趨完善,國家監(jiān)督抽檢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但茶葉及相關產品的質量問題仍時有發(fā)生。為全面了解漢中市茶葉產品的質量安全和品質,以及及時掌握茶葉產品質量的發(fā)展趨勢[2],本文結合近年來漢中市茶葉及相關制品的監(jiān)督抽檢和社會委托檢驗結果,分析、評價了茶葉產品的質量安全情況,以期為茶產業(yè)的安全、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指導。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漢中市食品藥品監(jiān)督檢驗檢測中心和漢中市質量技術監(jiān)督檢驗檢測中心對全市2018~2020年生產、流通、經營等環(huán)節(jié)的茶葉及相關產品的抽檢監(jiān)測結果,受檢樣品包含監(jiān)管部門每年的監(jiān)督抽檢及社會委托企業(yè)或經營者自行送檢的樣品。
1.2 方法
通常而言,茶葉產品按照《國家食品安全監(jiān)督抽檢實施細則》中規(guī)定的檢驗項目、檢驗方法和判定依據進行檢驗和判定;代用茶按照《代用茶》(GH/T 1091-2014)的規(guī)定進行檢驗和判定;地方代用茶按照《陜西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代用茶安全要求》(DBS 61/0003-2013)和《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苦蕎茶》(DBS 51/004-2017)的要求進行檢驗和判定;綠色食品及有機茶按照《綠色食品 代用茶》(NY/T 2140-2015)和《有機茶》(NY 5196-2002)進行檢驗和判定。
1.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7.0進行一般描述性統計分析,不同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樣品檢驗檢測總體情況
如表1所示,2018~2020年共完成茶葉及相關制品檢驗檢測805批次,檢驗合格788批次、不合格17批次,合格率為97.89%。
2.2 按照樣品任務來源進行分析評價
如表2所示,2018~2020年檢驗完成的805批次茶葉樣品中,來自監(jiān)督抽檢的樣品674批次,社會委托送檢的樣品131批次,合格率分別為98.07%和96.95%。就問題發(fā)現而言,監(jiān)督抽檢發(fā)現問題13批次,為不合格樣品的主要來源,體現了監(jiān)督抽檢以問題為導向的抽檢原則。
2.3 按照茶葉種類進行分析評價
如表3所示,2018~2020年抽檢的茶葉品種包含了綠茶、紅茶、代用茶等7大類產品。其中,綠茶抽檢數量最多為669批次,占比83.11%,是抽檢監(jiān)測的主流品種;其次是紅茶,占比8.07%;其它茶及代用茶總占比較小,累計抽檢數量占比8.82%。就不合格樣品而言,代用茶的合格率最低,為78.57%,遠低于平均合格率(97.89%);其次為紅茶和綠茶,均存在一定的不合格樣品,其它種類樣品暫未發(fā)現不合格樣品。
2.4 樣品不合格項目情況
如表4所示,在17批次不合格樣品中,共檢出不合格項目17項次——不合格食品標簽項目14項次、碎末茶2項次、水浸出物1項次。標簽不合格占總不合格項次的82.35%,為最主要的不合格項目。此外,還檢出3項次理化指標不符合標準規(guī)定。
3 分析討論與建議
3.1 不合格項目原因分析
3.1.1 食品標簽不合格原因分析
食品標簽是指預包裝食品容器上的文字、圖形、符號,以及一切說明物。食品標簽上的所有內容不得以錯誤的、容易引起誤解的或欺騙性的方式描述或介紹食品,也不得以直接或間接的暗示性的語言、圖形、符號等導致消費者將食品或食品的某一性質與另一產品混淆。因為食品標簽是依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重要途徑[3],所以其全部內容必須通俗易懂、準確科學。
茶葉標簽標識不符合要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一是企業(yè)未主動學習掌握《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11)強制性標準的要求;二是代用茶配方、配料表管理不規(guī)范,存在認知誤區(qū);三是企業(yè)為獲得銷售利益在標簽標識上可能主觀故意采取漏項或模糊相關信息的做法。企業(yè)應深刻學習標簽通則的條款要求,科學管理配方,準確配料,標簽標識的設計要客觀反映產品的真實屬性,杜絕虛假宣傳。
3.1.2 碎末茶不合格原因分析
粉末、碎末茶是需要采用特定儀器來測定茶葉中茶末/碎茶或碎末茶所占含量的項目,也是衡量綠茶、茉莉花茶是否符合一定規(guī)格、等級要求的指標之一。一般情況下,碎茶和粉末含量越高,相應的品質、口感和色澤就越差,因此,碎茶過多將會降低制率,造成經濟效益下降[4]。
17批次不合格樣品中,共有2批次樣品的碎末茶比例超出了標準規(guī)定的含量。究其緣由,一方面是毛茶的碎茶率含量較高[5],另一方面是由于茶葉本身品質不好,生產者為追求高額利潤以品質較次的茶葉充當品質較好的茶葉;第三則是茶葉產品生產加工工藝、運輸防護等不甚科學,是以在生產加工或運輸過程中導致茶葉破碎。
3.1.3 水浸出物不合格原因分析
茶葉水浸出物是指在規(guī)定的條件下用沸水浸出茶葉中的水溶性物質,這也是判斷成品茶葉品質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茶葉水浸出物通常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咖啡堿、氨基酸、多糖、維生素C等[6],且含量的多少能反映在茶湯的厚薄和濃淡上,也與茶葉質量呈正相關——茶質量越好,水浸出物含量就越高[7]。
茶葉水浸出物項目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生產者為了追求高額利潤,以品質較次的茶葉充當品質較好的茶葉,導致茶葉中水浸出物與相應的茶葉等級不匹配;二是茶葉生產工藝不達標,或生產工人操作不當造成茶葉中部分成分流失或分解。
3.2 討論與建議
2018年至今,茶葉及相關制品檢驗結果中食品標簽不符合要求的比例較高,是茶葉類產品最主要的不符合項目。雖然食品標簽不影響食用安全,且大多并非出于生產企業(yè)的主觀意愿,主要原因還是大多數生產企業(yè)缺乏專業(yè)技術人員,以及法律法規(guī)、技術標準等學習培訓不夠充分,未能掌握與理解相關食品標簽標準中的條款所造成的。但是食品標簽不符合要求就可能存在虛假宣傳、夸大宣傳、誤導消費者或模糊/混淆事實的嫌疑,進而損害消費者利益。因此,建議相關企業(yè)加大人員學習培訓力度,自覺遵守相關標準的要求,嚴格遵守法律法規(guī)、恪守行業(yè)道德,著力規(guī)范與產品有關的所有活動。此外,監(jiān)管部門還應加大日常檢查和監(jiān)督抽查力度,對不符合要求的產品和存在的問題需要求企業(yè)及時整改,從根本上解決企業(yè)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
3年來,茶葉及相關產品抽檢的總體體量較小,輻射范圍較窄。盡管漢中市于2019年建成了陜西省茶葉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但與其區(qū)域性目標定位還有一定差距——不論是抽檢的茶葉品種還是抽樣檢驗的輻射范圍、問題的發(fā)現率、本地及周邊企業(yè)的委托送檢率等都未能達到預期目標,這與省茶檢中心的剛剛起步和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建議進一步加強省茶檢中心的宣傳推廣力度,提升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開通茶葉抽檢綠色服務通道,優(yōu)化收檢流程,適當降低檢驗費用,用好用活收檢小程序、LIMS等信息化辦公系統和快遞業(yè)務,高效、便捷地服務好委托送檢的企業(yè)。另外,配合省局、市局做好茶葉專項監(jiān)督抽檢活動,提前做好專項抽檢計劃方案,在抽檢范圍和品種方面進行充分研判,發(fā)揮好省級茶檢中心的橋梁作用,為全市茶產業(yè)健康發(fā)展提供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星顯,劉懿.漢中仙毫品牌打造的經驗與體會[J].中國茶葉,2018(7):51-53.
[2] 鐘玉心,鄧素娥.淺談茶葉質量安全現狀和監(jiān)管方向[J].農產品加工,2018(19):75-77.
[3] 肖春楊.茶葉包裝虛假標識的懲罰性賠償責任[J].福建茶葉,2018(19):135-136.
[4] 李立祥,江光輝.論眉茶精制中的碎茶問題[J].茶業(yè)通報,1992年02期.
[5] 周木財. 談綠茶精制過程中的碎茶率問題[J].茶葉通訊,1991年03期.
[6] 呂文英,呂品.茶葉及其浸出物中微量元素的測定與研究[J].食品科學,2001,22(11):78-81.
[7] 府慧君.茶葉水浸出物含量與品質關系的初步研究[J].茶葉,1957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