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毓?jié)? 譚旭東
紅色經(jīng)典的閱讀與傳播,不但事關(guān)文學(xué)素養(yǎng)的提升,還關(guān)系到主流價值觀和革命精神的傳承。紅色經(jīng)典有多種類型,其中,紅色電影、紅色小說和紅色詩歌是最具有影響力的幾個部分。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應(yīng)黑龍江教育出版社與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之約,筆者精心選編了《紅色詩歌100首》和《紅色少兒詩100首》,意在獻禮建黨100周年,也想通過選編,讓更多青少年讀者重溫紅色經(jīng)典,學(xué)習(xí)紅色詩歌,傳承革命精神。
紅色詩歌的內(nèi)涵
通常,紅色使人聯(lián)想到火焰、血液和太陽等意象,給人炙熱又充滿活力之感。從歷史層面看,古人認為紅色是五個正色之一,代表著地位、權(quán)勢、喜慶等意義,因而被廣泛運用于婚禮喜服、節(jié)慶用具、剪紙窗花上。而在當(dāng)代中國,紅色的意義在繼承中得到了新的發(fā)展,它因“紅色政權(quán)、紅色革命”等概念的引入,成為“革命”的底色,是馬克思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象征。而“紅色詩歌”中的“紅色”一詞,正取自這極富政治色彩的“革命”之意。
“革命”一詞最早出自《周易》中的“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是“朝代更迭”的意思;后來傳至日本,日本人用它來描述“共和制變革君主制”,并賦予了它“暴力行動和溫和改良”之意;再往后,“革命”一詞回傳中國,因受到俄國十月革命影響而增添了更多的“對抗”色彩。從時間上看,我們所說的“紅色詩歌”大部分就是指在這段時間內(nèi)誕生的具有“鮮明反思意義和對抗色彩”的“記錄革命史實或宣傳革命思想”的詩歌。當(dāng)然,除了這些具有鮮明革命底色的“記錄性”“宣傳性”詩歌,也不能忽視在此背景下誕生的其他愛國詩歌。革命的根本是為了開拓更好的局面、獲得更好的生活,是為了守護我們腳下的土地,因此那些飽含著深切愛國主義的詩歌也應(yīng)該被劃入“紅色詩歌”的行列。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革命”一詞的用法更寬泛了,在很多場合中它是“變革”“改革”甚至是“變化”的同義詞。因此,從廣義的角度來說,紅色詩歌不僅是那些反映革命年代、革命精神與愛國情懷的詩歌,還應(yīng)是和平建設(shè)年代反映新時代革新與變化的主旋律詩歌。紅色詩歌雖孕育于特殊年代卻不局限于那個時代,它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與精神內(nèi)涵——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表現(xiàn)的是革命與戰(zhàn)爭的時代旋律,反映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決內(nèi)心;而在和平建設(shè)時期,紅色詩歌的主題又轉(zhuǎn)變?yōu)楹推桨l(fā)展的時代主題,反映了新時期社會、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的巨大變化。
筆者認為“紅色詩歌”的定義應(yīng)包括兩部分:一是孕生于三十載風(fēng)雷激蕩的革命歲月中的以“革命”為底色的愛國詩歌,二是成長于和平年代中反映新中國成立七十余年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決內(nèi)心化與革新”的詩歌,包括反映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詩歌。
紅色詩歌的類型
從詩歌類型和體式上看,紅色詩歌可以分為“舊體詩”和“新體詩”兩類,而后者又包含了“朗誦詩”和“抒情詩”。
“舊體詩”的概念很好理解——一方面,我們小時候?qū)W習(xí)的四言五言、唐詩宋詞都是舊體詩,它與“古典詩歌”意思相近,是指自《詩經(jīng)》以來的辭賦、古風(fēng)、律絕、詞曲等;另一方面,“舊體詩”并沒有因為新詩的到來而消失,因此,在新詩誕生后,依然沿用古典詩歌形式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生活和情感的詩歌作品也可以稱為“舊體詩”。紅色詩歌中的舊體詩大多屬于后者,比如《梅嶺三章》《歸國雜吟》等都是舊體詩,“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又當(dāng)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這些詩句猶如果斷和堅決的誓言,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壯志情懷令人動容,因受到平仄與格律的制約,顯示出舊體詩獨有的意境與韻味。
與“舊體詩”相對的概念是“新體詩”?!拔逅倪\動”以后,胡適的《嘗試集》出版后,新體詩(也叫“新詩”,以區(qū)別于“舊詩”)在中國詩壇上大量涌現(xiàn),“它們最大的一個特點和突破就是不拘格式和韻律”。而紅色詩歌的產(chǎn)生背景也決定了其對“新體詩”的應(yīng)用會更多,進而可以劃分出“朗誦詩”與“抒情詩”兩個種類?!袄收b詩”顧名思義就是適合朗誦的詩歌,它們是各大群眾活動、節(jié)日晚會或是校園慶典上的“常駐嘉賓”。這些詩歌除了要適于誦讀,具備“節(jié)奏感強、語言流暢、音調(diào)和諧”的特點,為了在第一時間引起觀眾共鳴、產(chǎn)生情感上的互動交流,還需要兼具“文學(xué)性、流傳性、影響性”等。因此,現(xiàn)在我們熟知的“朗誦詩”都是富有韻律且感情豐沛的,比如《發(fā)現(xiàn)》中的“我來了,我喊一聲,迸著血淚,‘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僅僅是看文字,都仿佛能聽到那痛心疾首的聲音、看到揮舞的雙臂。最典型的是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我是貧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輩輩/痛苦的希望啊,是‘飛天袖間/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國啊!”一連幾個比喻后的文字短則兩字,長則十來個字,卻不讓人感到雜亂,有一種恰當(dāng)?shù)墓?jié)奏美和一氣呵成的情感傾訴,這就是“朗誦詩”的魅力。
其實大部分紅色詩歌中的新體詩屬于“抒情詩”,它與敘事詩不同,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也不具體描繪某個人物或景色,其中大部分不全是表達情感,它和敘事詩相似,也常有對某些生活片段的敘述,以敘述性語言來實現(xiàn)抒情。比如葉文福的《祖國啊,我要燃燒》就是一首寫景抒情相結(jié)合的詩歌,全詩以一個想要成為“青松”的“我”的形象出發(fā),描寫了“我”的坎坷命運,表達了屢次受挫卻依然想獻身的偉大革命精神。與其他詩歌相比,抒情詩的情感表現(xiàn)得尤為強烈,如郭沫若的《太陽禮贊》中對太陽的依賴與贊美是那么地深情:“太陽喲!我背立在大海邊頭緊覷著你。太陽喲!你不把我照得個通明,我不回去!太陽喲!你請永遠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轉(zhuǎn)!太陽喲!我眼光背開了你時,四面都是黑暗!”這里的太陽象征著光明、也象征著新中國,詩人以熱烈和深情的筆觸,遍遍呼喚,表達了對中國重生的強烈渴望和祈求。抒情詩的另一大特點是它創(chuàng)設(shè)的意境,即作者創(chuàng)設(shè)的具有強烈感染力和啟示力的世界。比如在徐剛的《賀年片》中,他把自己當(dāng)作賀年片獻給那個不是很完美的祖國——“貧窮的祖國也是我的祖國”,他接受祖國的一切,包括苦的甜的、熱的冷的……他最后獻出自己的心來:“我的賀年片在我的心上,我的心上是親愛的祖國!”讀完之后,讀者腦海中留下的不僅是一個具體的事件,還有作者對祖國的深深疼惜與祝福。
紅色詩歌的藝術(shù)特點
紅色詩歌的創(chuàng)作目的決定了它的特點,為了讓更多的人能讀懂并傳播,這些詩歌往往“語言樸素、通常流利”,有的甚至有些口語化。比如《自豪吧,士兵》中的:“如果從事文學(xué),我可能成為李白,如果從事科學(xué),我可能成為牛頓?!边@看似自不量力的話語,恰恰說明了作者對“士兵”這個身份的驕傲與認同;《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是一首非常簡短直白的小詩,“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看,這是奴隸!”這是以田間、邵子南為代表的 “戰(zhàn)地社”發(fā)起的“街頭詩”運用中的代表性詩歌,他們對詩歌提出的“抗戰(zhàn)的,民族的,大眾的”要求,決定了詩歌的語言一定要簡短、直白,而且符合宣傳、鼓動的需要。
當(dāng)然,光是語言流暢、易于傳播還不夠,若不能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宣傳革命愛國熱情的目的便不能達到。因此,紅色詩歌喜歡使用“第一人稱”,從“我”的所見所聞出發(fā),直抒胸臆,創(chuàng)設(shè)“有我之境”。如野曼的《我?guī)е柟饣貋怼分械哪莻€“我”:對于媽媽,是孝順的兒子,“我?guī)е柟饣貋?媽媽,你該笑了/你的兒子今天服從人民的決議/向黑暗的土地開火”;對于妹妹,是值得依靠的哥哥,“你啊,年輕的妹妹,你該笑了/共產(chǎn)黨呀,是溢滿陽光的心”。這樣一個生活化的,頂梁柱般的“我”,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讀者之間的距離?!蹲鎳?,我給你》中的“我”是一個十八九歲的少年,他以自己年輕的身軀為祖國獻禮:“給你我尚未承受重負的肩膀,給你我剛展開的四肢,剛發(fā)出脆響的骨骼”。這是青年人對愛國主義情懷的最好傳承。
“詩歌是特定歷史條件下時代風(fēng)貌和國民精神的折射和回聲”,紅色詩歌也需擔(dān)負起記錄革命歷史的重任?!罢l的目光,透過一九二一年的煙雨,看見了船?/一條紅船?”這首《南湖,有船靠岸》用詩意的語言,講述了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歷史意義:“中國的土地,動了一下/至今,你都能感受到這份震撼”;《刑場上的婚禮》介紹了一對為革命事業(yè)獻出生命的“秘密黨員”在生命最后一刻舉辦的“假戲真做”的婚禮,讓我們了解了在革命事業(yè)中奉獻婚姻的特殊群體;1949年11月,革命勝利前夕,國民黨反動派在逃跑前對身處監(jiān)獄中的革命者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告別》就寫在這個黑暗的大屠殺之夜:“呵,兄弟/不用告別,每一顆心都已知道/呵,快天亮了/這些強盜、狗種都已戰(zhàn)栗、恐慌”。這些愛國志士犧牲在黎明到來的前一秒,這首詩記下了他們誓死抵抗、頑強不屈一生的最后時刻;時間快進到1997年,“午夜,香港/讓我拉住你的手”,《最后一分鐘》用噙著淚水的聲音發(fā)出呼喚與期待,帶著我們回到了那個激動人心、充滿期待的香港回歸夜晚……這些詩歌仿佛一幀幀鮮活的照片,串成了一部可歌可泣的中國革命電影,表現(xiàn)了光輝的革命歷程。
紅色詩歌的價值
首先,紅色詩歌需要具備普遍的審美價值,一般認為有“三美”。一是語言美,大部分紅色詩歌的語言是“詩意”的——“月色在征途中暗淡/馬蹄下迸裂著火星/越河溪水/被踏碎的月影閃著銀光……”關(guān)向應(yīng)的《征途》是一首只有6行的小詩,然而它的語言卻美得令人心醉,作者用聚焦的手法將漫漫征途的鏡頭推到了小小的馬蹄之下,別具巧思;謝克強的《祖國》中,小則“葉笛”,大則“絲綢之路”,作者將祖國比作不下幾十件物品,其間句式富于變化、將比喻這一手法用到了極致。二是意象美,紅色詩歌中除了大量的“我”之外,還塑造了許多豐滿可愛的形象,有郭沫若筆下給人帶來生的希望的駱駝、有“最孤單的人”——英雄楊靖宇;有白深富最愛的那“不怕嚴寒”“不怕黑暗”“不怕風(fēng)暴”的花朵……它們或堅毅、或勇敢、或爛漫,這些形象被濃縮于短小的詩歌中而不覺得蒼白扁平,是因為賦予了意象之美,值得研究與學(xué)習(xí)的寫作手法。三是思想美。紅色詩歌中除了“不屈服”“要堅持”“要戰(zhàn)斗”的革命思想,還有像《一個日本兵》這樣深刻的反戰(zhàn)思想;若不說破,你定想不到這是對敵人的描述——“他的眼角,凝結(jié)著紫色的血液,凝結(jié)著淚水,凝結(jié)著悲傷”,它的文字是這樣的克制,拋棄了一切敵對情緒,只是淡淡地:“在他那遼遠的故鄉(xiāng),有一個年老的婦人,垂著稀疏的白發(fā),在懷念這個,遠在戰(zhàn)野上的兒郎”而正是這些隱忍與克制的語言,道出了戰(zhàn)爭最殘酷也最深刻的道理:“槍聲響后無贏家”,只有和平才是最大的財富。這首詩不僅讓讀者看到超越“黑白對錯”的悲憫蒼生的大愛,也看到了紅色詩歌的另一種可能。
其次,紅色詩歌具有宣傳革命思想、道理、目標的作用,促進人們形成革命觀認同、鼓舞更多的人參與到革命中去。1919年的《我是少年》中,作者以一個少年的口吻寫下了自己的豪情壯志:“我起!我起!我欲打破一切的威權(quán)!”少年身上獨有的這種不可阻擋的倔強與傲氣,感染了許許多多的青年人投入到革命大潮中;“九一八事變”后,隨著日本侵略者進一步向我國內(nèi)地進犯,蒲風(fēng)等人組織了“中國詩歌會”,寫于這一年冬天的《咆哮》就將激烈的反帝斗爭運動比喻成一陣“吹過高山、原野、溝壑”的旋風(fēng),而這首詩也像一陣風(fēng)吹過當(dāng)時每一個受侵略人民的心。
最后,紅色詩歌具有激發(fā)或深化愛國熱情的力量。這尤其體現(xiàn)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我們的先輩身處那個動蕩的年代,切身感受過革命的激蕩和洗禮,然而生于新時代的我們卻是在先輩建設(shè)好的美好家園中成長起來的。近幾年,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許多人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都受到了沖擊,在此背景下紅色詩歌就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橋梁”和“傳聲筒”的角色,最大程度地激發(fā)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愛國熱情——《赤潮曲》中驚醒的五千年的余夢;《我驕傲,我是中國人》中那一雙寶石般的黑色眼睛;《我們也有一面五星紅旗》中用繡花被和黃紙拼湊出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畢業(yè)歌》中是“戰(zhàn)”還是“降”的選擇;《飛翔的神州中》那只破云霄、飛船上太空的“千年神州夢”……凡此種種,都能瞬間點亮埋藏在國人心中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紅色詩歌”這一名詞是在當(dāng)代出現(xiàn)的,但紅色詩歌發(fā)端于現(xiàn)代革命階段,尤其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lǐng)導(dǎo)人和追隨者的詩歌寫作,因此,從一開始,“紅色詩歌”就被賦予了革命的內(nèi)涵以及崇高的美學(xué)標準。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發(fā)展是社會主旋律,但紅色詩歌所蘊含的精神價值不可忽視,尤其是在培育青少年道德情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應(yīng)該大力倡導(dǎo)紅色經(jīng)典、紅色詩歌的閱讀和傳播,讓紅色詩歌熏染人心,弘揚正氣,喚醒家國情懷。
作者謝毓?jié)嵪当狈焦I(yè)大學(xué)講師、譚旭東系上海大學(xué)博士生導(dǎo)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