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芹芹
◆摘? 要:歷史是高中階段重要學科之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史料實證加以合理利用,不僅能夠豐富高中生歷史知識,增加高中生對歷史的客觀認識,還能讓高中生掌握歷史實證的方法,培養(yǎng)高中生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本文將對史料實證的內涵進行簡要闡述,對史料的分類加以分析,并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合理利用史料實證的意義,希望能夠為相關教學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史料實證;利用;意義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合理利用史料實證,不僅能夠豐富高中生歷史知識,調動高中上歷史知識探索積極性,提高學生搜集和辨識史料的能力,還有助于培養(yǎng)高中生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從而促進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1料的相關概述
1.1史料實證的內涵
史料是人們從事社會活動時形成的所有存在物,是人們從事社會活動所留下的痕跡。史料主要包括歷史檔案、典籍、文物以及歷史人物留下的口述資料、日記等,是研究歷史、編寫歷史資料的重要依據(jù)。史料實證指的是基于史料的真實性而進行的歷史解釋,重現(xiàn)歷史的態(tài)度和方法。
1.2史料的分類
1.2.1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是研究歷史學中應用最多的史料載體,其中包括史書、文字檔案、文字遺留以及報刊雜志以及文學作品等。文字史料不僅通過文字形式反應了歷史人物個人階級立場、思想,也反應了當時社會的經(jīng)濟、文化和生活等,文字史料在研究歷史、重現(xiàn)歷史過程中具有重要價值。
1.2.2實物史料
實物史料主要包括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雕塑、器皿、繪畫和飾品等,實物史料反應某一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風俗習慣等。實物史料大部分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在重現(xiàn)歷史真實性中具有直接作用,在史料實證中應用的價值比較高。
1.2.3口述史料
口述史料主要包括某一歷史時期的訪問實錄,民間傳授,民間故事等。這種口述史料通常應用在對缺乏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的研究中,主要為了讓人們對歷史能夠具有一定了解。口述史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經(jīng)過長期的口頭傳承,口述史料通常改變了原有的面貌,存在大量虛構情節(jié),反應的歷史不夠客觀、不夠全面。
2高中歷史教學中合理利用史料實證的意義
2.1合理利用史料實證,有助于培養(yǎng)務實求真的學習態(tài)度
高中階段,在歷史教學中對史料實證合理利用,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歷史學的嚴謹性,高中歷史課程中的概念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描述是在史料的基礎上總結和歸納出來的,是能夠經(jīng)得起考證的。
例如:在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中 “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一文中讓我們了解了造紙術的發(fā)展史,從遠古時期到秦朝,人們書寫的方式以及書寫的材料。介紹了秦漢時期利用竹木和絲織品進行書寫,西漢前期的發(fā)明讓人們可以用利用帛、竹、木以及紙并行使用,最終在東漢進行了植物纖維的造紙技術。
在教材中,為了能夠證明“魏晉南北朝到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的論斷,可以提供文字史料,列舉我國現(xiàn)存的第一步農書——《齊民要術》以及元代郭守敬的《授時歷》,借此證明歷史論斷的真實性。
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合理利用史料實證,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歷史觀點需要以史料作為支撐,在進行史料選擇中,要尊重歷史的客觀性,避免主觀因素對史料進行曲解,需要經(jīng)過史料實證,認真分析,才能對歷史下結論。從而培養(yǎng)高中生務實求真的歷史學習態(tài)度。
2.2合理利用史料實證,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史料的能力
高中歷史教學中合理利用史料實證能夠讓學生掌握對歷史進行論證的方法,對史料合理利用,發(fā)掘史料中隱含的各類信息。
例如:在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中“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課文教學中,教師在進行指南針的教學中,從指南針的發(fā)展來說,通過北宋中《武經(jīng)總要》中,介紹了指南魚,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介紹了磁石摩擦鋼針制作的指南針技術,南宋時期,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對指南魚和木刻的指南龜也有所介紹。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史料實證合理利用,能夠讓高中生掌握解讀史料的方法,對史料中蘊含的信息進行深入挖掘,讓歷史信息更有層次感,對歷史的論斷更加合理,從而提高高中生運用史料的能力。
2.3合理利用史料實證,有助于增進學生對歷史背景的理解
史料包含了文字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通過這些遺留下來的歷史資料,能夠讓學生對某一歷史時期的背景和文化進行正確解讀。從而對歷史形成正確的解讀,豐富高中生歷史知識。
例如:在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中為了說明“太平天國運動”這一歷史時間,運用了史料實證,展示了兩份圖畫,一副是“太平天國發(fā)給農民的田憑”,另一幅是“資政新編書影”。
“太平天國發(fā)給農民的田憑”相當于土地所有權證明,表明在當時的歷史時期,已經(jīng)開始實行了《天朝田畝制度》,體現(xiàn)了太平天國“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思想。
“資政新編”則說明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在經(jīng)濟上,主張向西方學習,發(fā)展近代各類產(chǎn)業(yè),其中包括運輸業(yè)、金融業(yè)以及工商業(yè)等;在文化方面要改變就得風俗,興辦教育和醫(yī)療機構;在外交方面要實現(xiàn)與他國的平等交流,實現(xiàn)文化互通,但是不允許他國干涉太平天國的政務。“資政新編”實質上是為了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而制定的比較完整的方案。以此作為史料實證,足可以還原當時的歷史原貌。
通過對史料實證的正確解讀,能夠讓高中生對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和政治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對歷史進行正確解讀。此外,利用這些史料還能增加高中生對歷史的形象化感知,從而提高高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3結束語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需要注重高中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歷史教學中合理利用史料實證,能夠豐富高中生對史料的認知,培養(yǎng)高中生正確的歷史觀,提高學生運用史料的能力,增進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潤祥.史料實證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143-144.
[2]林愛嬌.史料實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8:152-153.
[3]陳明義.淺談在初中歷史中合理運用史料知識的教學意義[J].東西南北:教育,2019:1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