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階段是當代青年人格培育的關鍵時期,所以大學教育除了關注學生的知識積累與儲備,更應該關注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人格,我們應該將儒家文化融入到大學生的教育中來,因為儒家文化本就注重德育,注重“君子”人格的養(yǎng)成,又有胸懷天下的情懷,正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培育大學生理想人格,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的寶貴思想財富。
◆關鍵詞:儒家;大學生;人格;教育
一、將儒家文化融入大學生教育非常必要
(一)儒家文化博大精深 是我們寶貴的教育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們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定語就是“社會主義”。我們的教育絕不能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破壞者和掘墓人,絕不能培養(yǎng)出一些“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放眼當今社會,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逐漸深入,世界各國的思想文化來勢洶洶,我們新一代的青年人被這些豐富多彩的思想不斷沖擊著。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如何保障我們的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非破壞者和掘墓人,如何讓我們的青年學生牢牢握住自己的中國心,胸懷中國情,是我們在如今的高等教育中要特別重視的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就在于增強文化自信,我們在打開大門歡迎世界各國先進思想與我們交流的同時,也要立足自身,更好的弘揚和發(fā)展我們本民族的文化,這樣才能讓我們的青年人在來勢洶洶的多元文化浪潮中站穩(wěn)腳跟。要弘揚和發(fā)展我們本民族的文化,就繞不開儒家文化。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文化覆蓋范圍極廣,內容也極其豐富,從為人處世的原則,到社會秩序的建立,再到國家治理的方案,儒家都曾給出答案。所以說儒家文化是我們寶貴的教育資源,我們應該將它充分利用起來。
(二)儒家文化歷久彌新 至今仍有其價值
儒家文化誕生于距今兩千多年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這兩千多年當中,盡管也曾受到打壓,但儒家文化始終沒有斷流,不僅如此,儒家思想更是逐漸成為了古代中國政治、文化、思想的主流,受到統(tǒng)治者的推崇,不僅被用來教化人民,維護社會秩序,更是在后來成為了入仕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真正實現(xiàn)了從上而下的普及。幾千年來,不斷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政治、文化、思想和日常生活,已經(jīng)滲透到我們的血液當中,成為了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時至今日的中國,盡管已經(jīng)脫離儒家思想產(chǎn)生的封建土壤很久,但是卻并沒有完全脫離儒家文化的影響,我們的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當中,還依然保留著儒家文化的特點,就如家庭中的長幼有序、社會交往中的“禮”,都是儒家文化的體現(xiàn)。
儒家文化之中,雖有一部分后人肆意發(fā)揮所產(chǎn)生的糟粕,但更多的內容,是不受時間的限制,在今天依然閃耀著前人智慧光輝的精華。無論是儒家“君子”的理想人格、“仁”的核心思想、還是“德治”的政治觀念,都是儒家思想中的精華,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有其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是儒家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所以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為了培養(yǎng)出有理想、有信念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我們必須將儒家文化融入大學生的教育中,用儒家思想的精華來教化和引導我們的青年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二、儒家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一)以“君子”為理想人格的內修標準
儒家提出的“君子”的理想人格,在今天仍然可以作為當代青年人內修自身與之靠攏的標準。以往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更多側重知識的積累,而較少關注人格的培養(yǎng),這是我們需要完善的部分。而儒家正是非常重視道德以及人格的培養(yǎng),要求門下弟子經(jīng)常自省,對照君子的標準來檢視并改進自身。這一君子的原則,其實也蘊含著儒家的中庸思想,孔子關于君子的表述,曾有過“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些都體現(xiàn)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鬃又鲝堈{和,不主張排斥,論語中也提到“吾叩其兩端而竭焉”。在當今這樣一個個性自由發(fā)展,思想也豐富多彩的時代,我們的青年人需要一些中庸的態(tài)度,一方面,可以調和平衡每個人自身張揚個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yǎng)青年人虛心接納不同觀點和思想的胸懷。可見,儒家提出的“君子”人格,能夠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個人修養(yǎng)。
(二)“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的處世之道
儒家“仁”的思想,為當代大學生與人交往提供了指導原則。“仁”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詞,仁的思想不僅是對君子人格的要求,更是為人們提供了一系列與人交往應遵循的原則和所持的態(tài)度。當代的青年大學生,都是90后至00后,獨生子女居多,所以一部分學生在上了大學之后,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地與人交往,乃至如何與社會和諧相處。所以才會發(fā)生諸如復旦大學學生投毒殺害室友,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將硫酸潑向狗熊,上海某高校學生的虐貓等等令人惋惜的事件。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用儒家文化中“仁”的思想來引導他們,讓他們學會一個人在群體中該怎樣生活、立于天地之間該如何自處。
關于“仁”,孔子首先提到了“仁者愛人”,這便是要求人們要做到與人為善。也曾借曾子之口解釋為“忠恕而已矣”,所謂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爸摇笔恰凹河⒍⑷耍河_而達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時,孔子也提到了“克己復禮為仁”孔子主張復興周禮,而“仁”正是孔子賦予“禮”的內容,而“禮”則是“仁”的表現(xiàn)方式。一方面,孔子認為不仁之人不懂禮,另一方面,內在的忠恕也要通過外在的“禮”表現(xiàn)出來,可謂二者缺一不可。如今,我們雖不必如孔子所說的全盤復興周禮,但人與人的交往中,卻依然需要“仁者愛人”的思想,需要內在的忠恕之道,需要推己及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同時也需要外在的“禮”來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所以,儒家“仁”的思想,對于指導青年學生的人際交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入世態(tài)度
儒家文化與同樣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發(fā)揮重要作用的道家和佛教思想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儒家是主張積極入世的,不像道家追求清靜無為的出世,更不像佛教遠離朝堂將希望寄托于來世。儒家更注重解決實際的問題,提倡以自身所學造福社會。就像孟子所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儒家胸懷天下,不僅強調自身修習,更強調要報效社會。孟子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荀子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都反映了儒家文化中積極進取精神,所以才會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向前,可見儒家思想最終還是以,為國家富強、社會安定、人民幸福貢獻力量的“平天下”為最終目標的。
而這一點在當今大學生的教育中也尤為重要,如今的青年人時常感到“迷?!?,他們讀書工作,有時并不清楚自己為了什么讀書、為了什么工作。有些人缺乏明確的目標和志向,缺少一往無前堅毅果決的沖勁,一種“佛系”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成為了當代青年人的常態(tài)。前段時間張桂梅校長拒絕“全職太太”捐款一事在網(wǎng)上引起熱議,當下有些人選擇成為“全職主婦”或“全職主夫”,這一群體中也不乏高學歷人才,不免讓人覺得可惜。而社會上的一部分青年人卻十分羨慕這些人,他們將這些人不需要工作的“自由人”身份和自己眼下“搬磚人”的身份相對比,更加找不到自己學習和工作的意義,這就是缺乏理想信念的體現(xiàn)。所以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我們應該用儒家這種積極的入世態(tài)度,和勇于進取的精神,來喚醒廣大安于“佛系”的青年人,為當代大學生注入拼搏奮斗的活力。我們要讓青年人明白,我們之所以學習,不僅為了養(yǎng)家糊口,更是為了推動社會進步,助力國家發(fā)展。讓青年學生帶著明確的理想學習,懷著堅定的信念走向社會,用他們的所學,來不斷發(fā)展自身,走向更大的舞臺,來投身社會建設,助力國家更加繁榮富強。
三、如何更好發(fā)揮儒家文化在當代大學生培育中的作用
(一)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在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良莠不齊,儒家文化雖有其合理的內核和不受時代限制依然閃耀光芒的思想精華。但受其時代局限性,或是受后世傳播過程中的主觀理解偏差,也存在一些并不適用于當今社會發(fā)展的思想內容。所以在將儒家文化應用于當代大學生人格培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堅持揚棄的態(tài)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拋去不適應時代的腐朽糟粕,保留優(yōu)秀的文化內核和思想精華,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再用它引導和教育我們的青年人。
(二)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
當今的青年學生能夠系統(tǒng)地了解我們國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機會并不多,所以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首先,應該進一步推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課程在高校的開設,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去接觸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應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思想。如今國家十分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是肩負立德樹人重要任務的主要學科,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融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內容,也有助于更好的立德樹人、培育大學生理想信念。
(二)多渠道傳遞儒家文化
當今時代,是數(shù)字化信息化的時代,學生接收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并不僅限于課堂書本,更多的媒體平臺、短視頻,都是學生了解儒家文化的渠道。同時,儒家的思想觀念作為一種文化,它對人的影響也應該是潛移默化而非灌輸式的,所以,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之下,我們的教學方式更應該適應時代新變化、適應學生的特點進行豐富和調整。比如可以通過一些影視資料來調動學生興趣,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的了解儒家文化,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借助一些新媒體手段,比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等,真正讓儒家文化走進學生的生活。同時,作為教學中雙向互動的另一主體,教師也應該起到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老師先做“君子”學生自然“知禮”,教師能夠“因材施教”“誨人不倦”,學生自然能夠受到感染。多種途徑,歸根結底,就是不讓儒家思想只停留在書本課堂之上,而是要走出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走到學生的身邊,真正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的教化,讓學生在自身的實踐中體悟儒家思想,發(fā)自內心地認同儒家文化,并且用其來指導自己的行為舉止和未來發(fā)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利用好儒家文化的教育資源寶庫,充分地用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來教育和影響當代大學生,從言傳身教地傳授,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幫助青年學生培育良好的人格和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讓每一個從校門中走出的青年人都能夠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梁啟超.孔子與儒家哲學[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9.4:72-81.
[2]李發(fā)亮.儒家德性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建構[J].思想教育研究,2015,(9):82-85.
[3]蘭婷,李壯凌.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3,(6):98-102.
作者簡介
唐曉晨(1994—),女,漢族,遼寧省沈陽市人,職務:沈陽藥科大學教師,職稱:助教,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