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華
【摘要】作文教學始終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閱讀教學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挖掘文本素材中可以合理借鑒的地方,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就能為作文教學打開一片新的天地。為此,我們引導學生從經(jīng)典文本素材中挖掘其內(nèi)容、結構、技巧等可以模仿的地方,把它們合理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仿寫;文本素材;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一個學生作文水平的優(yōu)劣是衡量其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那么,如何開展作文教學,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呢?俗話說:“平時多燒香,臨時不用抱佛腳。”的確,功夫應下在平時,而在平時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對課內(nèi)或課外的文本素材進行仿寫,進而提高作文水平就是平時下功夫的方法之一。
杜甫詩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钡莱隽朔聦戇@種作文教學方法的特點——潛移默化。仿寫文本正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法,通過對學生天長日久的熏染、訓練,不斷積累,不斷提高,最終使學生獲得作文能力。
一、更新作文教學觀念,樹立作文仿寫理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任何一個方法的改革首先要配合觀念的更新,作文教學的改革也是這樣。具體應該轉變?nèi)缦掠^念:
1.文本教學和作文仿寫結合。其實,現(xiàn)行教材中的課文與作文都是緊密相關的。許多課內(nèi)文本都是學生習作時典范的例文。這些文章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語言規(guī)范優(yōu)美,學生如能把這些文章勤讀于口,爛熟于心,就可以以它們?yōu)閷懽鞯臉影??!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正是講的這個道理。遺憾的是,目前的很多閱讀教學課,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中的現(xiàn)代文閱讀題。正是由于這種觀念上的錯誤,才使我們在教學操作過程中把課文和作文這兩大塊人為割裂,長此下去的結果使學生不但覺得作文越寫越難,反而覺得課文也越學越玄了。
2.口頭仿寫和書面仿寫并重。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有一種固定的、難以改變的觀念:認為筆頭寫出來的才叫做作文,口里說出來的不算作文。正因為如此,在平時課堂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口頭作文的訓練,單靠“日記”“周記”和“單元作文”使學生的口述能力不強。殊不知,書面作文的前提就是口頭作文。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在動筆寫文章之前,在嘴上我們總要反復表述、推敲幾次。既如此,我們何不加強口述作文的訓練呢?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也最終必將提高學生的書面寫作能力。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二、挖掘教材的“合理內(nèi)核”,尋找合適的“仿寫點”
觀念的問題解決了,緊接著要做的就是要找準教材課文與作文訓練的結合點,借用哲學上的一個術語,即挖掘出教材的“合理內(nèi)核”,尋找課文在寫作方面值得借鑒“仿寫點”。
1.發(fā)現(xiàn)寫作內(nèi)容的可參考性。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睂W生覺得作文難寫,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下筆時無素材可用。且不論“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單說教材課文中的內(nèi)容就有可供參考、可以模仿的地方。
比如,莫懷戚的《散步》、朱自清的《背影》等都是描寫家庭生活的一個側面,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關心、體諒、愛護之情,生動感人,很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對學生而言,最熟悉的就是家庭生活,在教學中就可以引導學生注意體會和表達家庭成員之間的微妙感情變化,為作文訓練打下基礎。而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與胡適的《我的母親》,同為描寫母親的名家名篇,其選材都注重母親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做人教導。這完全可以為寫母親的親情文章提供借鑒,以后學生再寫有關母親和父親的文章,就不會再寫一些老掉牙的事件:風雨之夜送我上醫(yī)院,半夜推開書房給我送牛奶……
2.尋求寫作技法的可借鑒性?!白魑臒o秘訣”,這話不錯,但它總是有技巧方法和寫作規(guī)律可循的。正確運用必要的寫作方法可以讓文章表達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能精心構思巧妙的方法去表達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也必然會使文章增色不少,膾炙人口。
現(xiàn)行部編版新教材中,很多課文的寫作方法都值得我們借鑒學習。如,《春》的寫景抒情;《阿長與<山海經(jīng)>》《托爾斯泰》兩文的欲揚先抑;《白楊禮贊》《愛蓮說》的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前后對比;《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以小見大;《老山界》一文的“以聲寫靜”法等等,都是可供學習的寫作技巧與方法。至于說明文中的說明方法,議論文中的論證方法更是如此。
3.探究寫作結構的可模仿性
一篇文章要出彩,除了內(nèi)容和技法外,篇章結構的精巧構思也必不可少。就好比一套房子,設計師怎么樣擺好幾個房間的位置及其相互之間的連接,使之互相配合,讓人既住得滿意舒心又覺得出入方便,這一點就屬于房間結構的問題,一篇文章亦復如是。精巧合理的文章結構會讓人賞心悅目,同時也會很快讓讀者明白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常見的篇章結構有四種形式,即總分式、并列式、對照式與遞進式。對初中生而言,在寫作中學習、運用最多的還是總分式和并列式結構。比如,《背影》《回憶我的母親》等課文,就是典型的總分總式結構,開頭總領全篇,引出下文要寫的人物和故事,中間詳述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結尾總結全文,表達對事件的看法,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對于文章結構把握不好的學生,便可以通過仿寫這兩篇文章,從而明白常見文章的謀篇布局。
三、采用多樣訓練方法,提高習作仿寫技能
找到了每篇文章的“合理內(nèi)核”,最后的工作就是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訓練學生,讓其學有所得。下面介紹幾種做法。
1.復述課文,為模仿奠基。許多課文從內(nèi)容、語言到技法等方面都值得學習,可以讓學生就全文進行復述,反復研讀,加深印象,獲得初步方法,為正式仿寫打下良好的基礎。如,老教材的《松鼠》一文作者觀察細致,用詞準確,說明時抓住了特征,寫得生動形象,是一篇成功的科學小品。教學時加強復述練習,會使學生在寫小動物方面得到方法。
2.口頭訓練,為仿寫熱身。前面已經(jīng)講過,要把口頭仿寫和書面仿寫并重,不可偏廢。在課堂時間較緊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口頭仿寫訓練。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雪地捕鳥”一段,描寫生動,得力于動詞的準確使用。分析后可讓學生就“老鷹捉小雞”這一游戲作口頭仿寫,注意運用動詞,從而讓學生獲得動作描寫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