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海湖 吳宗勁 羅朝湖
DVT 主要發(fā)生在下肢,下肢靜脈形成血栓后,靜脈及周邊的毛細血管滲透性會增加,產生淤血,造成缺氧,壓力也隨之升高,阻礙靜脈血液回流[1]。DVT 是外科術后或內科長期臥床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多由于患者肢體活動受限,加之使用脫水藥物、創(chuàng)傷等因素的影響降低了血流速度,進而形成DVT,如不及時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本院對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來院就診的86 例DVT 高?;颊哌M行治療觀察,選取43 例患者給予DVT 基礎預防處理和早期活動療法,并聯(lián)用低分子肝素鈉和氣壓治療,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來本院就診的DVT 高危患者共86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3 例。對照組中,男26 例,女17 例;年齡69~80 歲,平均年齡(75.12±4.43)歲。觀察組中,男27 例,女16 例;年齡69~79 歲,平均年齡(74.39±3.78)歲。兩組DVT 高?;颊咭话阗Y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內科血栓風險評估量表(Padua 評估量表)評分≥4 分的內科住院患者,Padua 評分包括11 個危險因素,每個危險因素1~3 分,評分≥4 分者屬高危[2];Caprini 評分為3~4 分的外科住院患者,Caprini 評分包括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既往史、現(xiàn)病史、實驗室檢查、女性特有項目等40 個危險因素,每個危險因素1~5 分,評分為3~4 分者屬高危[3];患者與患者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目的等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已征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許可。
1.2.2 排除標準 入院時已確診DVT 者;既往患有DVT 者;合并不穩(wěn)定高血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急性丹毒、急性淋巴管炎、急性炎癥性皮膚病、植入人工心臟起搏器、肺栓塞、肺水腫、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或本身為過敏體質者;合并嚴重精神障礙、認知障礙,無法配合治療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DVT 基礎預防處理和早期活動療法,①DVT 基礎預防處理:患者臥床時,每2 h 更換1 次體位,抬高下肢至高出心臟水平位置約20 cm。護理人員進行交接班時,需交接患者雙下肢的肢體情況,留意患者皮膚顏色、腿圍、溫度、疼痛感等。注意對患者腳部進行保暖工作,防止下肢靜脈穿刺,引導患者取站立位或半坐位。患者飲水量應保持在2500 ml/d 以上,禁煙戒酒,大便保持通暢。②早期活動療法:被動運動:患者如長期臥床,應輔助患者對肢體受壓部位進行按摩,自小腿遠端開始,自上而下,2~4 次/d,協(xié)助患者進行簡單的被動運動,如抬腿運動以及膝、踝、足趾的伸屈運動等。主動運動:患者的健康肢體可進行自主運動,鼓勵引導患者進行足踝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的伸屈運動,1~3 次/d。
對照組加用低分子肝素鈉治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0.4 ml/次,1 次/d,持續(xù)治療7 d。
觀察組聯(lián)合應用低分子肝素鈉(用法同對照組)和氣壓治療,患者取平臥位,壓力套筒套在雙下肢上,調節(jié)適宜的松緊,壓力設置為250 mm Hg(1 mm Hg=0.133 kPa),約30 min/次,1 次/d。檢查氣壓治療儀的連接管路是否與主機緊密連接,是否存在扭曲、打折等現(xiàn)象,如存在應及時處理,然后進行氣壓治療,治療儀氣囊的壓力上升,會大面積擠壓和按摩下肢,深達神經、血管、淋巴管等,加壓時盡可能地排空靜脈血管,加快下肢血液流回心臟或周圍的毛細血管的速度,避免下肢血液淤滯。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下肢DVT、腫脹、疼痛、皮膚顏色改變等,其中下肢DVT診斷標準為:下肢腫脹,存在壓痛,小腿急劇彎曲足至背側,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并結合彩超檢查提示靜脈血管內無頻譜信號和彩色血流信號即可確診為下肢DVT[4,5]。對比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變化情況,包括APTT、PT、FIB、D-D 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
2.2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變化情況對比 治療前,兩組APTT、PT、FIB、D-D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APTT、PT 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FIB、D-D 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APTT、PT 水平高于對照組,FIB、D-D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變化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變化情況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DVT 指的是深靜脈內的血液發(fā)生了異常凝結,若靜脈管腔發(fā)生阻塞,則會阻礙靜脈回流,從而引發(fā)不同程度的DVT。DVT 最易發(fā)生在下肢,栓子一旦脫落極易栓塞重要臟器,影響患者病情的康復。形成DVT 的原因有以下幾點:血液粘稠度高或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血管內皮受到損傷,血液流速緩慢[6]。
研究[7-9]發(fā)現(xiàn),80%的DVT 患者在發(fā)病前并無明顯癥狀,但70%以上的肺栓塞在尸檢中才發(fā)現(xiàn),DVT可以稱之為隱形殺手。然而,不同科室患者發(fā)生DVT的幾率不盡相同,像接受外科、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發(fā)生DVT 的幾率一般為15%~40%,脊髓損傷則為60%~80%,骨科手術為40%~60%,嚴重創(chuàng)傷為40%~80%。DVT 發(fā)生后,患者需接受及時治療,進行科學有效的處理,但目前臨床多采用抗凝藥物治療DVT,極易引發(fā)瘙癢、皮疹、出血等并發(fā)癥。而應用彈力襪加壓來促進靜脈回流,無法避免手術切口,容易增加患者的疼痛感,治療成本也會隨之增加[10]。近幾年,氣壓治療儀逐漸在治療DVT 中應用推廣。氣壓治療儀主要通過機械原理預防下肢DVT,經由管道脈動氣流進入的氣囊,該氣囊覆蓋在下肢需要治療的部位上,氣囊壓力會刺激雙下肢的深部肌肉,促進淋巴液和血液回流,當氣囊壓力逐漸升高或降低時,會大面積擠壓和按摩下肢,加壓時盡可能地排空靜脈血管,血液流向周邊毛細血管的速度以及回流速度加快,突然減壓,血液會快速充盈雙下肢,明顯增加血流速度[11,12]??焖贁D壓雙下肢使靜脈血流提高至正常狀態(tài)的175%~366%,通過這個原理使得血液淤滯狀態(tài)得到明顯改善,局部血液流量不斷增加,血流速度也隨之加快,增加了血液中營養(yǎng)物質和氧氣的供給,促進滲出液被吸收,逐漸排泄出病理產物,同時網(wǎng)狀內皮細胞的吞噬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新陳代謝速度加快,利于清除腫脹,預防血栓,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氣壓治療后普遍感覺輕松、舒適[13,14]。氣壓治療操作較為簡易,易于掌握,不易引起并發(fā)癥,因此也易于被患者接受,從而得到推廣應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APTT、PT 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FIB、D-D 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APTT、PT 水平高于對照組,FIB、D-D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以上結果可看出,低分子肝素鈉聯(lián)合氣壓治療可有效減少DVT 高?;颊呦轮獶VT 及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改善機體凝血功能。
綜上所述,DVT 高?;颊呗?lián)用低分析肝素納與氣壓治療可減少下肢DVT、腫脹、疼痛、皮膚顏色改變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改善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