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學 鄭露華
古詩詞學習是學生了解、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情操的重要媒介。學生讀詩學詞,不僅可以領略古代人文精神,提高文化修養(yǎng),更能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此,必須直面現(xiàn)今小學古詩教學存在的問題,切實改進小學古詩教學策略,有效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在古詩教學中,我們常常會有諸多疑問:古詩是否要逐句翻譯?古詩的語言與今天的語言存在很大差別,不翻譯小學生能懂嗎?需要帶低年級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感受古詩的意境嗎?這其實就是在思考低年級古詩教學教什么,明晰了教什么才能夠更好地提取教學策略,進行有針對性、可操作的教學。
古詩蘊含“五美”:音律美、畫面美、情感美、意境美、表達美,古詩又與兒童有著“五相隔”:生活相隔、語言相隔、心靈相隔、文化相隔、時代相隔。低年級學生以直觀思維為主,思維的深刻性與創(chuàng)造性還有待發(fā)展。因此,對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能從古詩中感受到的主要是音律之美與畫面之美。
明晰了“低年級古詩教學教什么”這個問題后,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筆者提出“吟·思·畫·唱”四步走教學策略。
誦讀是一種感性直觀的教育方法,是小學生感受作品語言美、感悟作品情感的最佳方法。學生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由語言到內容,由內容到情感。而對詩文內在情感的體會又會反過來促進誦讀的效果。在古代私塾中,一群孩子在老先生的帶領下,搖頭晃腦地讀古文。初讀、熟讀、反復讀,直到背誦如流。即使學生年紀小,對文章內容不理解,聲情并茂地朗讀也可以有效地養(yǎng)成發(fā)散思維、增強語感、激發(fā)聯(lián)想?!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其中的“自見”便是在知識積累基礎上的一種頓悟。待到學生年齡增長,理解能力增強時,年少時曾經反復背誦而深藏在腦海中的那些美妙詞句就會脫口而出,那些寓意深刻的文字自然地與生活和社會現(xiàn)象產生聯(lián)系,這絕對比課堂上教師的反復剖析感悟深刻得多。誦讀不僅指有聲的朗讀,還包括低聲的吟讀和無聲的默讀。學生初讀一首古詩,可以先大聲朗讀,掃除字詞障礙,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詞、典故等,熟讀成誦。此時,聲音是主要的,讀者所獲得的主要是聲音方面所表現(xiàn)的氣勢氣概。在讀熟、讀正確的基礎上轉為低聲吟讀,要字正腔圓、抑揚頓挫、有節(jié)奏、合理斷句,繼而感知詩意、體味詩韻。最后合上書本,心中默念,回味詩的意境,再現(xiàn)詩的畫面,也可以瞇眼搖頭,加以動作,或配上輕緩的音樂反復玩味。整個誦讀過程要恰當運用一些技巧,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這樣才能使整個誦讀猶如一曲優(yōu)美的樂章。
“吟”是學詩的第一步,而“吟”是一個從“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到“熟讀成誦,讀出詩韻”的過程。幫助低年級學生讀好古詩,主要有三個切入點:節(jié)奏、押韻和對仗。
以杜甫的《絕句》為例,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七言絕句可以有不同的斷句方式,不同的斷句所讀出的韻律也是不同的。
《絕句》(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二二三式斷句)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四三音節(jié)斷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當然,除了節(jié)奏線,我們也可以不斷創(chuàng)新更多的方式,去幫助學生讀出詩的節(jié)奏來。如下圖中的短橫表示拖長音,短豎表示讀短音,小點表示音短促,沒有符號正常讀。在教學時,再輔以手勢幫助學生訓練朗讀。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學生就能夠把握古詩的吟誦技法了。
對仗是幫助學生讀好古詩的第二個抓手,杜甫的《絕句》是一首絕佳的范例,對仗是這首詩的寫作特色,也是學習重點。學生在一年級時已經學習了《古對今》和《對韻歌》,對于對對子、對仗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學習《絕句》能很快把握這首詩的對仗特點。
古詩的押韻也是一大特色,《絕句》這首詩沒有明顯的韻腳,但是《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就押了ong 韻。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學生學習一首詩該讀些什么?從哪些方面進行思考?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總結出三個方面。
1.解題
2.解字
讀一首詩,教師沒有必要帶著學生逐字講解,因為有一些是學生自己能夠讀懂的。對于學生而言,一些難理解的字才是課堂教學的重點。此外,理解一首詩,需要給學生一些抓手,引導他們提取關鍵字,如詩中一些表情達意的字、暗含修辭寫法的字等。以《絕句》為例,可以著重幫助學生理解把握“鳴”“上”“含”“泊”這組字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是一組動詞,讓詩呈現(xiàn)的畫面有了動態(tài)的美感。
3.解疑
讀詩如果逐字逐句講解,詩的意境就會支離破碎。教師要提煉理解全詩的一個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地去品悟詩的語言。例如,教學《絕句》這首詩,筆者就以“詩中哪個詞或者字讓你看到了美的畫面?”這個問題,讓學生反復研讀思考,讀懂詩、讀透詩。
提及“畫”,通常想到的是畫畫,在這一策略中,“畫”的內涵更加豐富。
1.以畫筆描摹
畫筆描摹即詩配畫或畫配詩這兩種形式。一首詩就是一幅畫,“詩是有聲的畫,畫是有形的詩”。根據(jù)詩的內容去畫畫,符合小學生形象直觀的思維特征。學生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將詩的語言文字轉化,還原出生動具體的形象,自己動手畫出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通過圖畫再現(xiàn)出詩的內容,讓詩句在學生面前立體起來、活起來,形象變得具體可見,再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將會容易得多。此外,要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聯(lián)想,把詩中沒有寫出來的內容想象出來,極大地豐富了詩的畫面,使學生感受到詩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幫助學生加深對詩的理解。同時調動各種感官,感受視覺美、聽覺美。如駱賓王的《詠鵝》,學生學習后可動手畫一幅白鵝戲水的圖畫,其中“紅、綠、白、清”等字能引起視覺的色彩美,“歌”有聽覺的音樂美,“浮、撥”等字有動作的形態(tài)美。一幅畫能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再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保娨痪湟痪?,合起來則是一副渾然一體的畫卷。其中對景物色彩的描寫有“鸝之黃、柳之翠、鷺之白、天之青、雪之白”,還暗含有江水之藍、船舶之褐等,這些色彩絢麗的景物,遠近高低相映成趣,正是一幅春和景明、賞心悅目的畫面。
2.以語言補白
目前各高校入學教育主要還是以講座為主要形式,如:專業(yè)知識教育、行為規(guī)范教育、學術道德教育、學術素養(yǎng)報告、“學籍管理及研究生管理系統(tǒng)”培訓、網絡安全教育、圖書館應用、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另外還多采用開學典禮、導師見面會、院長論壇等會議形式;組織參觀校史館、實驗室等集體參觀形式;部分學校會采用主題聯(lián)歡晚會、迎新籃球賽等研究生趣味活動的形式。形式單一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喪失熱情,最終達不到入學教育預想的效果。
古詩就像是一篇高度濃縮的作文,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豐富的想象,用語言去補白、重塑畫面,將這篇簡短濃縮的作文,變成具體可感的3D動畫。以下是《絕句》教學片段:
詩中哪個詞或字讓你想到了美的畫面?(引導想象)
第一行詩句:
翠綠是一種怎樣的綠呢?——碧綠的。
黃鸝在干什么?心情怎么樣?
第二行詩句:
聽到了黃鸝的叫聲,抬頭向天空望去,又能看到什么?——白鷺在天上飛。
那會是怎樣的天空?
春天到了,白鷺從南方飛回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它們排成一行飛上蔚藍的天空。這會是怎樣的景象?你們看見了嗎?誰來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
第三行詩句:
再向遠處看去,還能看見什么?——西嶺、雪。
這么美的景象,詩人是透過什么看到的?從窗戶看過去,這美麗的景色像不像一幅嵌在窗框里的雪山風景畫?
第四行詩句:
視線再回到門前的江面上,你又看見了什么?——船。
知道這船從哪里來的嗎?——東吳。
杜甫離鄉(xiāng)多年??吹絹碜詵|吳的船只,想到即將要回到久別的家鄉(xiāng),此時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在一步步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腦海中的畫面變得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由近及遠,再到近,畫面層次感愈來愈清晰。
同樣的方法,舉一反三,如教學《山亭夏日》,抓住一個問題“如果給你一張白紙,讓你把這首詩畫下來,你會畫些什么?”,讓學生在描繪畫面的過程中,不斷去想象、豐富畫面,理解詩意也就水到渠成了。
低年級的古詩教學需要有各種不同的元素,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提升,給課堂增添一些趣味性。唱詩詞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唱的形式也可以豐富多樣。比如結合當下的一些短視頻資源,讓學生不僅能唱,還能表演手勢舞,有能力的學生甚至可以自己創(chuàng)編手勢舞,豐富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唱的過程、表演的過程,就是對一首詩的二次理解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古詩,愛上讀、學古詩。
教師應打開古詩教學的視野,創(chuàng)新古詩教學的方法,真正讓古詩課堂教學“活”起來,真正讓學生成為“腹有詩書,行有氣質”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