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鑫文 陳博文 韓偉偉 萬志華 昌磊 李忠遠 朱晨曦 舒博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統(tǒng)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外科手術是目前公認可能治愈早、中期前列腺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 LRP)逐漸替代傳統(tǒng)的開放手術成為治療前列腺癌的主流術式。其中盆腔淋巴結清掃是LRP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于明確淋巴結的疾病狀態(tài),指導術后是否需要輔助治療。目前臨床上檢測淋巴結轉移常用的方法包括CT、MRI及PET/CT,通過淋巴結的直徑(通常以8 mm作為標準)來判斷是否發(fā)生轉移,其準確率有限。即使是PET/CT,可以將盆腔淋巴結轉移的檢出率提高到69.7%,仍然有30%的淋巴結會漏檢[1]。而且這些影像學手段僅用于術前的臨床分期,對于術中實時評估淋巴結的狀態(tài)作用有限,導致LRP術中可能存在陽性淋巴結的遺漏。
吲哚菁綠(indocyanine green, ICG)是一種水溶性的近紅外熒光造影劑,于1955年由美國柯達公司研發(fā),最初主要用于醫(yī)療影像,隨著研究和認識的深入,于1959年由美國FDA批準用于疾病的診斷[2]。ICG在水溶液中可自然分解為無色的衍生物,在人體內可與血液或組織中的蛋白結合,通過波長600~900 nm的近紅外光激發(fā)照射下發(fā)出綠色熒光,在組織中的穿透深度為1~5 cm,其擁有吸光度高、安全性好、無輻射及價格便宜的優(yōu)勢,目前常用于眼底血管造影、評估肝功能、確定心輸出量及淋巴結活檢等,近年來在泌尿外科內鏡手術中也逐漸顯示出它的優(yōu)勢。
ICG在實體瘤中既具有熒光效果,又具有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特別是對于前列腺癌的轉移淋巴結示蹤效果較好[3]。利用這些特性,LRP術中將ICG注射到前列腺組織中,通過淋巴引流,ICG可與轉移的淋巴結快速結合,并在熒光腹腔鏡模式下發(fā)射綠色熒光。
現(xiàn)回顧性分析武漢市中心醫(yī)院泌尿外科2020年5月至2020年6月使用ICG引導的熒光腹腔鏡下行LRP+超擴大盆腔淋巴結清掃(super extended pelvic lymphadenectomy, sePLND)治療的5例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熒光腹腔鏡在盆腔淋巴結清掃中的應用價值,并結合相關文獻總結該顯影技術的特點。
本研究共納入5例患者,年齡62~75歲,平均69.4歲;體重指數(shù)19.3~26.2 kg/m2,平均22.6 kg/m2;初診PSA值10.7~48.0 ng/ml,平均23.7 ng/ml。所有患者術前均在全麻直腸超聲引導下經(jīng)會陰前列腺穿刺活檢,且病理證實為前列腺腺泡腺癌,Gleason評分7~9分,平均7.6分。術前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CT、MRI及骨掃描)均未發(fā)現(xiàn)遠處淋巴結、骨及內臟轉移。
將1支ICG染料(丹東醫(yī)創(chuàng)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25 mg)溶于10 ml滅菌注射用水中配制成濃度為25 mg/ml的ICG溶液備用(術前行ICG皮試均陰性)。PINPOINT熒光腹腔鏡系統(tǒng)(加拿大Novadaq Technologies Inc公司生產(chǎn))主要由熒光攝像頭、視頻處理器、顯示器及錄放機等部分組成,可同時提供實時內鏡可見光和近紅外熒光成像。
與常規(guī)LRP+sePLND的手術順序不同,本組病例術中先在熒光腹腔鏡白光模式下充分分離、暴露前列腺,然后用腹腔鏡專用的G27注射針頭抽取0.4 ml ICG溶液,經(jīng)Trocar進入腹腔內,在前列腺的2、3、9、10點方向向腺體內分別緩慢注射0.1 ml顯影劑(圖1),針尖進入深度為1~2 cm,拔針時用雙極電凝鉗對穿刺點行局部電凝,防止染料外溢污染視野(圖2),片刻后淋巴結即可顯示綠色熒光,采用常規(guī)與ICG引導相結合的方式行sePLND,即先在白光模式下行超擴大淋巴結清掃(髂內、髂外、閉孔、骶前及髂總),每隔5 min切換成熒光模式觀察顯影情況,約30 min后,將熒光腹腔鏡模式從白光模式轉換成綠色熒光模式,對顯影的可疑陽性淋巴結(圖3)逐個清掃。
圖1 進針注射ICG溶液圖2 注射完ICG溶液后準備拔針圖3 在不同模式熒光腹腔鏡下可疑盆腔淋巴結圖像,左側從上到下依次為白光模式、黑白模式、熒光模式
本組5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其中有1例術中發(fā)現(xiàn)直腸前壁受侵犯,在完全切除前列腺、精囊及直腸前壁腫物后請胃腸外科會診,行乙狀結腸造口術。5例患者術中均成功顯影,其中有1例淋巴結顯影者術后病理提示為淋巴結陽性。
術前臨床分期cT3a期3例,cT3b期2例;術后病理分期pT3a期1例,pT3b期3例,pT4N1期1例。手術時間240~360 min,平均294 min;清掃的淋巴結數(shù)量14~23枚,平均17枚,其中淋巴結陽性1例,陽性淋巴結個數(shù)占清掃總數(shù)的5.9%(5/85)。5例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有1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淋巴漏,經(jīng)保守治療后好轉。所有患者均未出現(xiàn)ICG相關的并發(fā)癥,術后均接受輔助ADT治療。隨訪6個月,1例患者出現(xiàn)生化復發(fā),繼續(xù)內分泌治療,均未出現(xiàn)臨床復發(fā)。
淋巴結轉移是前列腺癌根治術(radical prostatectomy, RP)后生化復發(fā)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者統(tǒng)計,T3b~T4期前列腺癌RP術后有56.7%的患者發(fā)生淋巴結轉移,而同期行擴大盆腔淋巴結清掃(extended pelvic lymphadenectomy, ePLND)可清除77%的陽性淋巴結[4]。根據(jù)2020年歐洲泌尿外科協(xié)會(EAU)前列腺癌診治指南,對于淋巴結轉移風險>5%的中危和所有高危前列腺癌推薦行RP+ePLND,可以獲得更準確的病理分期,更好地控制腫瘤病灶,可能改善患者的遠期預后。Abdollah等[5]報道對于中、高危前列腺癌,RP+ePLND能顯著改善患者腫瘤特異性生存率,降低生化復發(fā)率。有研究指出,對于部分前列腺癌患者,ePLND可以達到治愈目的[6-7]。近些年來,隨著PSA篩查的普及,更多的局部晚期前列腺癌被發(fā)現(xiàn),腫瘤分期較高,淋巴結轉移風險也隨之升高,因此對于局部晚期前列腺癌,部分學者建議行sePLND。清掃范圍的擴大可以最大限度清除陽性淋巴結,但同時也會增加尿失禁、淋巴漏及周圍臟器或血管損傷的發(fā)生幾率[8]。為了精確清除足夠多的陽性淋巴結,同時盡可能減少術后淋巴漏的發(fā)生,術中實時動態(tài)顯示淋巴結的疾病狀態(tài)有可能達到這一目的。
ICG是一種無毒無輻射的三碳菁染料,其在人體內半衰期較短,為3~4 min,主要經(jīng)肝臟代謝并由膽道排出體外。它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鮮有不良反應報道,因此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在國內,ICG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肝膽外科手術,它可以輔助外科醫(yī)生實現(xiàn)更精準的組織分離和切除,減少不必要的副損傷,提高手術效率,近年來在泌尿外科手術中也逐漸受到重視。劉承宗等[9]嘗試在ICG引導下行機器人輔助腹腔鏡下腎腫瘤的保留腎單位的腎部分切除術,術中靜脈注射ICG水溶液,1 min內通過近紅外熒光攝像頭可探測到熒光,腫瘤組織在紅外視野下顯示低熒光,而周圍正常腎實質顯示高熒光。在動脈分支選擇性阻斷時,紅外熒光的顯影可以評估腎臟缺血范圍和明確阻斷效果,其中腎缺血區(qū)表現(xiàn)為暗區(qū),充盈良好的腎實質表現(xiàn)為熒光區(qū);此外,ICG應用于陰莖癌前哨淋巴結活檢[10]、腎上腺腫瘤切除[11]及腎移植[12]等也有相關報道。
據(jù)文獻報道,在RP術中ICG實時顯影技術可用于追蹤可疑陽性淋巴結,有助于術中前哨淋巴結的活檢及指導盆腔淋巴結的清掃[13]。目前RP術中注射ICG指導盆腔淋巴結清掃有3種方式:術前經(jīng)直腸超聲引導下經(jīng)會陰注射、膀胱鏡引導經(jīng)尿道注射和腹腔鏡術中經(jīng)皮注射。Jeschke等[14]在探討ICG在LRP中對于盆腔淋巴結顯影的應用研究中描述了經(jīng)直腸超聲引導下經(jīng)會陰將ICG注射到膀胱后壁與直腸前壁之間,順著淋巴結引流,顯影劑30 min可到達髂血管平面,不僅可以實時顯示潛在轉移淋巴結,而且可以顯示淋巴管,提高了淋巴結清掃的效率。Manny等[3]通過研究對比了3種注射ICG的方式,結果顯示,在成本、手術時間、手術效率及染料外溢方面,腹腔鏡術中經(jīng)皮注射明顯優(yōu)于另外兩種方式。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的注射方式采取的也是腹腔鏡術中經(jīng)皮注射,整體手術時間沒有明顯延長。因為前列腺注射ICG后約30 min盆腔淋巴結才能顯影,所以我們采取超擴大聯(lián)合ICG引導的盆腔淋巴結清掃,盡管顯影前清掃淋巴結的時間沒有變化,但顯影后在綠色熒光的導航下清掃的時間比常規(guī)白光腹腔鏡有所縮短。國內王喻等[15]單中心、前瞻性比較了熒光腹腔鏡與高清腹腔鏡LRP+ePLND治療局部高危前列腺癌的療效,該研究采用的是術前30 min經(jīng)直腸超聲引導下經(jīng)會陰注射ICG,術中所有患者均成功顯影。究竟哪種注射方式更優(yōu),有待更多大樣本、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證實。
ICG在盆腔淋巴結清掃中對于淋巴結顯影的敏感度很高,盡管正常的淋巴結和淋巴管也可與ICG結合,在近紅外光激發(fā)下發(fā)出綠色熒光,但是轉移的淋巴結不會被漏掉。Manny等[3]報道了50例使用ICG引導的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前列腺根治性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所有患者均成功顯影,患者中位年齡為66歲,T3分期及以上的患者有21例,清掃的平均淋巴結數(shù)量為14.16枚,與術后病理結果進行比對,該技術的敏感度為100%、特異度為75%、陰性預測值為100%。國內王喻等[15]開展的前瞻性對照研究共納入51例局部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其中研究組(熒光腹腔鏡組)與對照組(高清腹腔鏡組)分別為21、30例,術中所有患者均成功顯影,清掃的淋巴結總數(shù)分別為583、663枚,其中每例患者清掃的淋巴結數(shù)量分別為(27.7±5.6)和(22.1±5.6)枚,研究組未發(fā)生淋巴漏,對照組有4例出現(xiàn)淋巴漏,兩組之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清掃的陽性淋巴結例數(shù)分別為8例(占38.1%)和9例(占30.0%)。術后平均隨訪20個月,兩組生化復發(fā)率分別為4.7%、26.7%,研究組無臨床復發(fā),對照組有4例(13.3%)出現(xiàn)臨床復發(fā),兩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共納入5例患者,術中盆腔淋巴結均成功顯影,清掃的淋巴結總數(shù)為85枚,每例平均清掃17枚,陽性淋巴結例數(shù)為1例(占20.0%),陽性淋巴結個數(shù)占清掃總數(shù)的5.9%(5/85),術后隨訪6個月,有1例患者出現(xiàn)生化復發(fā),該患者術中發(fā)現(xiàn)直腸前壁侵犯,術后一直接受輔助內分泌治療,復查PSA為1.82 ng/ml,尚未發(fā)現(xiàn)臨床復發(fā),仍在繼續(xù)接受內分泌治療。湯建兒等[16]回顧性分析了該機構開展的8例ICG引導的熒光腹腔鏡在根治性膀胱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中的應用,8例中有6例淋巴結成功顯影,其中術后3例陽性淋巴結患者均有熒光顯影。綜上研究,可見ICG引導的熒光腹腔鏡在盆腔淋巴結清掃術中顯影的敏感度比較理想,陽性淋巴結均能成功顯影,但特異度還有待提高。
ICG引導的LRP+sePLND安全性較高,可以實時顯影盆腔淋巴結,尤其適合輔助可疑陽性淋巴結的清掃,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不必要的淋巴結清掃,提高了手術效率,同時降低了淋巴漏的發(fā)生率。但該技術也有不足之處,如術中注射顯影劑時稍有不當,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顯影劑外溢,造成熒光腹腔鏡下術野的污染。鑒于我們目前開展的ICG引導的熒光腹腔鏡下LRP+sePLND手術例數(shù)較少,還需后續(xù)大量的病例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