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池
汪曾祺的家鄉(xiāng)高郵小城西臨河湖,運河西濱的高郵湖地帶別有一番風情。站在湖邊岸上遠眺運河與小城,是看光陰如水流去,也是看人間煙火、世事滄桑。明人王磐當年望見的還有百姓們的生活,那首著名的《朝天子·詠喇叭》就是他在河湖之濱吟詠出來的“時代”之音: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如今,依舊是黃金水道的大運河,已經(jīng)不再見“官船來往亂如麻”,但王磐留在歷史上的聲音依舊響亮。明代的高郵城西段還是鄉(xiāng)土世界,可在精神世界層面,這里又有著自己獨特的高度。應該說是在城池的邊緣,王磐構筑了屬于士紳們憂民情懷的精神城邦。汪曾祺在《王磐的<野菜譜>》 中寫道:
我對王西樓很感興趣。他是明代的散曲大家。我的家鄉(xiāng)會出一個散曲作家,我總覺得是奇怪的事。王西樓寫散曲,在我的家鄉(xiāng)可以說是空前絕后,在他以前,他的同時和以后,都不曾聽說有別的寫散曲的。西樓名磐,字鴻漸,少時薄科舉,不應試,在高郵城西筑樓居住,與當時文士談詠其間,自號西樓。
這樣一個筑樓于城池之外的人,歷來不是孤例。僻居鄉(xiāng)里的人,其實大多也未必在俗世上就一定淡薄,可能更多是因為精神上的離群索居。這種孤傲的精神方式,大多數(shù)時候也并非完全出于自愿或者主動,更可能是無奈之后的一種接受、適應以至最終的灑脫。所以“悠然見南山”也好,“雨洗東坡月色清”也罷,并不是實指俗世的境地,而是文人們心中的境界。
鄉(xiāng)土在這些詩人的心里并不是一種回歸,更多的是一種隱匿。這種隱匿也并非消極,更多的時候,鄉(xiāng)土成為他們的一種表達對象或者介質(zhì),在詩文中蓬勃地生長起來——通過鞭撻、隱喻或者象征,寫下真正想說的話,這才是鄉(xiāng)土真正吸引他們的原因。
在高郵人的記憶里,很多人只知道王磐是個畫家,鄉(xiāng)人以“王西樓”稱之。其實,他精詩詞、通醫(yī)術,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而已。他作為畫家似乎沒有什么名作傳世,倒是因為一部《野菜譜》——這是一本今天看來屬于“實用主義”的書,一本救世濟人的“操作手冊”。汪曾祺在《王磐的<野菜譜>》里寫道:
……大多數(shù)市民知道王西樓是個畫家。高郵到現(xiàn)在還流傳一句歇后語:“王西樓嫁女兒——畫(話)多銀子少”。關于王西樓的畫,有一些近乎神話似的傳說,但是他的畫一張也沒有留下來。早就聽說他還著了一部《野菜譜》,沒有見過,深以為憾。近承朱延慶君托其友人于揚州師范學院圖書館所藏陶珽重編《說郛》中查到,影印了一冊寄給我,快讀一過,對王西樓增加了一份了解。
畫圖冊提示解救饑荒,也并非王西樓的創(chuàng)舉。朱元璋的兒子朱橚就有《救荒本草》圖譜,明永樂四年(1406年)刊刻于開封。書中記載植物414種,每種配有精美的木刻插圖。其中出自歷代本草的有138種,新增276種。朱橚是皇帝的兒子,他做救荒之事有濟世的情懷,也有保皇的需要,算是一種家國情懷使然。王西樓身在民間,操心的是和他身份更為接近的百姓,就物質(zhì)條件和資源要素而言,自然與皇帝的兒子不能比肩,所以說這便顯得更加珍貴?;实鄣膬鹤泳幾氲膱D譜可以起到幫扶百姓的作用,但是王西樓的圖譜更具有一種主觀上的努力與可貴的精神。與《救荒本草》相比,王磐的《野菜譜》所收植物種類不過十之一二,但都是里下河地區(qū)常見的植物?!吧蠄D下詩”的形式利于辨識和記憶,是一種接地氣的地方性救荒方案,是民間的、個性化的,也有一定文藝性的著作。汪曾祺對此也有自己的認識:
……王磐是個庶民,當然不能像朱橚那樣雇人編繪了那樣卷帙繁浩的大書,編了,也刻不起。他的《野菜譜》只收了五十二種,不過那都是他目驗、親嘗、自題、手繪的。而且多半是自己掏錢刻印的——誰愿意刻這種無名利可圖的雜書呢?他的用心是可貴的,也是感人的。
今天,人們已經(jīng)把野草作為一種景物去欣賞,或者作為難得的珍饈去品味,難以想象這些草木在饑餓逼迫人間的時候,它們有多么珍貴。老百姓沒有閑暇去咂摸食物之外的意義,不管是皇帝兒子的善意還是舉人王西樓的好心,他們似乎都不關注。他們在意的是鍋里和碗里的豐欠。救命的野草對他們而言是被迫地吞咽下去,至于其間的隱喻和諷刺,那是文人們的事情。然而,生活并不只是茍且,在果腹之外還有一種力量,那是一種自救以及救人的精神力量,即便這種力量一再被不堪的時代所忽略甚至遮蔽,但它們從來都沒有消失過。這種從士人心中吐露出來的聲音,對于治病救人更有難以估量的作用。我們不能忽略古人的這種情懷和智慧,哪怕這些是被情勢逼出來的,帶著無奈的情懷,也要比沉湎于山水無法自拔或不愿自拔的情緒更有力量。
《野菜譜》中的草木只留下抽象的線條,它們曾經(jīng)見證的生長雖然還在土地上延續(xù),但現(xiàn)實的生命力卻沒有圖上那些貌似簡單甚至少人關注的文字令人感動。即便是在如今繁華富庶的時代,只要辨認一下那幾行雕版刻出來的字,我們還是立刻就能聽到淚流滿面的民間疾苦聲:
江薺青青江水綠, 江邊挑菜女兒哭。爺娘新死兄趁熟, 止存我與妹看屋。
——《江薺》
抱娘蒿,結根牢, 解不散,如漆膠。君不見昨朝兒賣客船上,兒抱娘哭不肯放。
——《抱娘蒿》
這些字句是從里下河的泥土里被扒出來的草根,移植到紙上繼續(xù)生長。它們的生長被民心澆灌,哪怕是薄薄的一頁紙,也是老百姓心里的蒼天厚土。即便是像汪曾祺這樣的世家子弟,早年在高郵的生活富足可靠,然而想到那些他未必親身經(jīng)歷過的苦日子,看到幾百年前王西樓留下的幾頁殘紙,他還是在《故鄉(xiāng)的野菜》中深情地說道:
這些詩的感情都很真摯,讀之令人酸鼻。我的家鄉(xiāng)本是個窮地方,災荒很多,主要是水災,家破人亡,賣兒賣女的事是常有的。我小時就見過?,F(xiàn)在水利大有改進,去年那樣的特大洪水,也沒死一個人,王西樓所寫的悲慘景象不復存在了。想到這一點,我為我的家鄉(xiāng)感到欣慰。過去,我的家鄉(xiāng)人吃野菜主要是為了度荒,現(xiàn)在吃野菜則是為了嘗新了。喔,我的家鄉(xiāng)的野菜!
這位高郵的前人和汪曾祺一樣,都在城外居住。汪曾祺家是城外的東大街,王西樓的西樓在城西外的運河之濱。同為士紳文人家庭的他們,相隔幾百年,內(nèi)心里卻有一種奇妙的共鳴。這種共鳴沒有太多的渲染,也不需要過多的說明,就是那《野菜譜》的作者也沒有什么過多的注腳,只五個字:高郵王鴻漸。
高郵人知道王西樓是個畫家,可能主要還是因為那句歇后語:“王西樓嫁女兒——畫(話)多銀子少”。“話多”是因為要用客氣話來補足物質(zhì)上的缺乏。文人并非天然話多——很多沉默的詩人大有驚人的語句??赡芪娜艘驗閺氖碌氖恰皠仗摗钡氖聵I(yè),內(nèi)心總是有些不自信,于是就在語言上求得一種補償和自我安慰。王磐可能確實囊中羞澀,嫁女兒拿不出太多真金白銀,所以只能多陪嫁些畫作,順便再說一大堆的暖心話,這倒并沒有什么值得責備的地方。這里的鄉(xiāng)間有一句責備人的俚語“果子茶沒有,果子話一大堆”,說的是只知道嘴皮子上寒暄,實際是口惠而實不至,大抵是說士紳們平日里的表現(xiàn)。到他們家中做客,文縐縐的話和空頭理論一大堆,卻不見一碗甜美的果子茶上桌。當然,像王磐一樣偏重于“精神層面”的嫁妝,可能也是物質(zhì)缺乏的無奈,否則何必嫁女兒只是送畫,或者說些客套話——世上文人所謂的清高,大抵是生活匱乏使然,哪有那么多完全不在乎物質(zhì)的人呢?
歇后語中說的“王西樓嫁女兒”,嫁了幾個女兒,嫁給誰家,無從考證,但其中一個女婿頗有些聲名,他便是張綖。
張綖,明詩文家、詞曲家。字世文,自號南湖居士,高郵人。王磐之婿。十五歲入郡庠,與兄經(jīng)、纮,從弟匯合稱“張氏四龍”。后歸隱武安湖上,構草堂數(shù)楹,藏書數(shù)千卷,晝夜誦讀導致失明,猶日令人誦而聽之。擅詩文,尤工長短句,操筆一揮而就。喜杜詩,并為之作注釋。著述甚豐,主要有《杜工部詩通》(一作《杜詩通》)、《杜律本義》《詩馀圖譜》《南湖詩集》《淮海集》等。
如果對這位高郵鄉(xiāng)人的介紹還不夠充分的話,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看他在讀書治學上的成就——他在詞的“豪放”“婉約”之分方面做出了有效的探索。張綖首創(chuàng)詞律文字譜《詩馀圖譜》3卷149調(diào),這是詞創(chuàng)作的“操作手冊”,也屬于規(guī)范性文本。張綖在《詩馀圖譜·凡例》中提出二體學說:“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詞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約;蘇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詞體以婉約為正。”
張綖是王磐的女婿,他住的地方在南湖。清人王士禛在其詩作《高郵雨泊》中吟唱:“寒雨秦郵夜泊船,南湖新漲水連天。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蹦虾创怂?,本名是西樓所在湖濱向南的武安湖。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武安湖在“州西南三十里,與新開河相接”。才子張綖在少年時期就流露出經(jīng)世治國的遠大志向和抱負?!赌虾怪俱憽酚涊d了他少年時期的兩件逸事:其一,“嘗見道旁殍死者,撫而哭之。曰:‘他日為政,何以使天下無此餓夫也?”其二,“十五游郡庠,謁多賢祠,作詩,輒有俎豆其間意,益自少志已不凡如此?!睆埵刂小抖旁娡ò稀酚醒栽唬骸跋却蠓蚰虾丶从兄井斒乐畡??!?/p>
張綖妻王氏,便是王磐之女,在《念奴嬌·嘉靖辛卯嘉平十日之夕,婚娶特盛,予初是夕合。撫景感懷,輒成短詞》(《張南湖先生詩集》卷二)一詞中,有懷念亡妻句,曰:“遙想二十年前,此時此夜,共綰同心結?!彪m然王氏英年早逝,他們還是度過了一段“共綰同心結”的美好時光,西樓門下和南湖之畔有他的深情記憶。
是王磐青睞張綖的才華品性,還是張綖受到王磐的影響,這一點我們無從考證。在《高郵州志·文章列傳·張綖傳》《南湖墓志銘》等舊載中多有記述張綖官聲的文字。他聲名日隆后受到排擠,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便憤然回鄉(xiāng)隱居,于南湖畔讀書度日,在精神上與王磐走的是殊途同歸的道路。才子并非本意歸居田園,王磐不入仕未必就是初心如此,這從他多有諷刺的詞曲中可以看得出來——他們本意是有著對世界的關注和干預意識的,只不過作為清流的他們無力改變世風,又不愿同流合污,在不能保全自己人格精神的時候,選擇急流勇退,既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手段,也成就了高遠自守的志趣 。
一個人的高尚既是一種內(nèi)質(zhì),也有時代某種機緣的促成。某種程度上,有些性格與品質(zhì)也是“逼出來”的,他們的內(nèi)心和骨血里有這種高尚,而正是世界的不堪將這種高尚彰顯出來。學人葉輝在《張綖研究》中記錄了這樣幾件事情:張綖在武昌任通判時,有縣令年終為了催賦,將繳不上賦稅的農(nóng)民捉拿起來。張綖知道后,悲憤地說:“公賦固急,窮民凍餒,囹圄中可念也。”責令立即放人,允許這些鄉(xiāng)民將租賦延遲至來年春天繳齊。鄉(xiāng)民為此對張綖感激不盡。到通城為官的時候,豪家多窩藏盜匪,為患楚豫邊境。張綖密奏朝廷,請求捕除之且教以禮義,使他們棄惡從善。他親身督戰(zhàn)兩役,在不擾民的情況下,最終掃平盜寇。事后,他雖然備極勞瘁,卻并不居功,有人要為他顯擺功勞,他還極力勸止。張綖政聲茂著,不久擢守光州(今河南省潢川縣)。在光州任上,又遇荒年,百姓忍饑挨餓,生活無以為繼。張綖獲知災情后,立刻上書朝廷,請調(diào)數(shù)萬石谷賑災,無數(shù)災民得以活命。他特別重視教育事業(yè),獲得生徒們的交口稱頌。他到京師述職,光州的士民紛紛求天禱神,期盼他回來。當然,他的政聲也為他招來妒忌,湖南的藩臬以“耽吟詩稿”參奏他。張綖得知后,憤然罷歸,隱居南湖,以詩書為伴——其實所謂隱居,有時候是一種回歸,有某種注定的意味。文人有時候是天真的,這種天真固然非??少F,然而對于具體的世界,有時候又是格格不入的。在被世俗“圍剿”的情形之下,一個人不繳械投降,又無路可走,只得掉頭回程,這并非無能,而是無奈?;氐阶约旱某跣闹?,縱然令人心酸,但對于一個人而言,未必是最壞的選擇。
退守鄉(xiāng)土的張綖,只不過是在政治的舞臺上后退了一步,但絕不是從此真正地被埋沒或者忘卻。至少光州的人民并沒有忘記他。嘉靖二十二年,張綖去世后,光州的士大夫紛紛不遠千里來到高郵祭吊,張綖還被祀于光州的名宦祠。歲月流逝,張綖的名字最終連本鄉(xiāng)人也鮮少聽聞,不過一個人做過的好事以及留下的美名終歸會被歷史記住。
關于張綖,不得不說一件頗有意思的公案。2018年央視的《經(jīng)典傳唱人》曾播出了由鳳凰傳奇組合演繹的《行香子·樹繞村莊》一詞,署名為宋代詞人秦觀。同樣是高郵的詞人,張綖對秦觀的詞多有研究,而此首詞應是張綖所作。詞中所寫內(nèi)容,一眼看得出是里下河風光,作者為高郵人當是無疑。婉約詞宗秦少游的名氣大于偏于理論研究的張綖,大概也是高郵俚語所說的“燒餅揀大的拿”,人們將這首詞誤歸為秦觀所作。據(jù)鄉(xiāng)人蔣成忠研究,大概在康熙年間,王奕清等人編纂的《欽定詞譜》多處錯誤地采擷《少游詩馀》中的張詞以為秦詞。如:學苑出版社2008年版《欽定詞譜》上冊卷十四,有《行香子》一調(diào):“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弊髡咦⒚髑赜^,后又注云:“此亦與晁(補之)同,(此譜以晁詞為正體)惟前段第一句押韻,后段第一二句俱押韻異。”此為南湖詞,可在《張南湖先生詩集》卷二(嘉靖六年至十三年)查證。今人龍榆生《唐宋詞格律》之《行香子》一調(diào)已提出懷疑,龍譜以蘇軾詞為正體(應為蘇詞為正),又列“樹繞村莊”詞為例,作者雖名秦觀,但其加注云:“此據(jù)康熙《詞譜》卷十四所錄,汲古閣本《淮海詞》及宋本《淮海居士長短句》皆無。”
究竟是無意的錯誤,還是善意的附會,對于秦觀或者張綖而言,并不影響他們的聲名。爭論也只是學術上的探討,真相如何,較之于文字里的美麗春色,也許根本不值一提。
無論如何,王磐、張綖等鄉(xiāng)賢留給歷史和家鄉(xiāng)的絕非是某一篇文章或者什么論斷,而是某種并不一定能夠被準確表達出來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士紳階層的一種品質(zhì),比政治化的約束宣教更為有效和長效。在一般人的認知中,讀書人更容易被信任、崇拜以及效仿。這些讀書的士紳游走于政界和底層之間,既可以了解到政壇的形勢,也能夠觀照到民間的疾苦。很多時候,他們更愿意用自己的文字表達對時弊的看法,而這可能更加契合民眾的心思。更多時候,純粹的底層可能“敢怒不敢言”,或者是“欲怒而不善言”,而士紳們由于在認識判斷、時間成本、個人精力以及經(jīng)濟條件上有這種“打抱不平”的能力,遂成為“民選”的“代言人”。他們的言論更容易被采納??赡芤驗樯矸輵沂?,民眾對于處在廟堂的官員有某種隔膜或者誤解,而士紳,特別是隱居在民間的士紳,可能更容易被接受,這種信任與被信任成為一種隱性的建設力量,在鄉(xiāng)土和民間中茂密地生長與傳續(xù)。
民國時期的高郵城,汪曾祺的家族正是這種特別的階層。雖然汪家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富足人家、書香門第,但是他們居住在城外東大街上。汪曾祺十九歲離開高郵,他在小城生活的這十九年,足以讓他完整地接受家庭以及城市的精神熏陶。他的祖輩、父輩以及宗親朋友中,有一幫飽讀詩書的大先生都給了他日后在文藝和性格的養(yǎng)成方面充足的精神養(yǎng)料。這種滋養(yǎng)的來源并不是官方的或者正式的,更多地來源鄉(xiāng)土的、士紳的文化底色和精神狀態(tài)。
汪曾祺在《我的父親》一文中,記敘了自己那位出生在重陽節(jié)而名菊生的父親。這位先生善于運動,精通樂器,會醫(yī)眼病,繪畫制印皆絕:
我父親行三。我的祖母有時叫他的小名“三子”。他是陰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那天生的,故名菊生(我父親那一輩生字排行,大伯父名廣生,二伯父名常生),字淡如。他作畫時有時也題別號:亞癡、灌園生……他在南京讀過舊制中學。所謂舊制中學大概是十年一貫制的學堂。我見過他在學堂時用過的教科書,英文是納氏文法,代數(shù)幾何是線裝的有光紙印的,還有“修身”什么的。他為什么沒有升學,我不知道?!芭f制中學生”也算是功名。他的這個“功名”我在我的繼母的“銘旌”上見過,寫的是扁宋體的泥金字,所以記得。
汪曾祺對父親的回憶多是他的愛好長處,現(xiàn)實中的汪菊生正是那種很有風格的士紳,是汪曾祺很多小說中的原型。雖然一個人不能過譽自己的親人,但汪菊生對他的影響,以及他對父親精神境界的崇敬還是清晰可見的。在《釣魚的醫(yī)生》中,被藝術化處理的王淡人的父親形象,原型正是汪菊生,讀者能在他細致的表達中感受到一種特別的自豪。在寫作上被稱為“人間送小溫”的汪曾祺,早年精神性格的形成過程,正是這種士紳精神品格作為一種家族傳承,給了他極大的滋養(yǎng):
王淡人的家很好認。門口倒沒有特別的標志。大門總是開著的,往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掛了好幾塊大匾。匾上寫的是“功同良相”“濟世救人”“仁心仁術”“術紹岐黃”“杏林春暖”“橘并流芳”“妙手回春”“起我沉疴”……醫(yī)生家的匾都是這一套。這是親友或病家送給王淡人的祖父和父親的。匾都有年頭了,匾上的金字都已經(jīng)發(fā)暗。到王淡人的時候,就不大興送匾了。送給王淡人的只有一塊,匾很新,漆地烏亮,匾字發(fā)光,是去年才送的。這塊匾與醫(yī)術無關,或關系不大,匾上寫的是“急公好義”,字是顏體。
1931年,十一歲的汪曾祺在高郵城親眼看見了一場世紀性的水患災難。在官方救助的同時,諸如汪菊生這樣的士紳階層也組織了救助。這些平素看來悠閑無為的人士,在災難到來的時候表現(xiàn)出對百姓的關注和關懷:
……這一年死于大水的,有上萬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頂、樹頂和孤島一樣的高崗子上挨餓;還有許多人生病,上吐下瀉,痢疾傷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結結實實的撐船用的長竹篙拄著,在齊胸的大水里來往奔波,為人治病。他會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橫執(zhí)著這根竹篙,泅水過去。他聽說泰山廟北邊有一個被大水圍著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廟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過不去!他和四個水性極好的專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鐵鏈,每一根又分在一個水手的腰里,這樣,即使是船翻了,他們之中也可能有一個人把他救起來。船開了,看著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層眼淚。眼看這只船在驚濤駭浪里顛簸出沒,終于靠到了那個孤村,大家發(fā)出了雷鳴一樣的歡呼。這真是玩兒命的事!
釣魚的醫(yī)生做的是玩命的事情,他為什么要這么做?汪曾祺知道,作為王淡人原型的汪菊生正是這樣的人:“我在《釣魚的醫(yī)生》里寫王淡人有一次乘了船,在腰里系了鐵鏈,一頭拴在王淡人的腰里,冒著生命危險,渡過激流,到一個被大水圍困的孤村去為人治病,這寫的實際是我父親的事。不過他不是去為人治病,而是去送‘華洋賑災會發(fā)來的面餅。”
王淡人在生活中是個有閑有趣且頗有才華的士紳。關于他的釣魚有一個迷人的細節(jié),這幾乎可以稱之為當代文學的經(jīng)典鏡頭——更應該說是市井生活中完全值得被經(jīng)典化的一個細節(jié):
你大概沒有見過這樣的釣魚的。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著。隨身帶著一個白泥小灰爐子,一口小鍋,提盒里蔥姜作料俱全,還有一瓶酒。他釣魚很有經(jīng)驗。釣竿很短,魚線也不長,而且不用漂子,就這樣把釣線甩在水里,看到線頭動了,提起來就是一條。都是三四寸長的鯽魚?!炆蟻硪粭l,刮刮鱗洗凈了,就手就放到鍋里。不大一會,魚就熟了。他就一邊吃魚,一邊喝酒,一邊甩鉤再釣。這種出水就烹制的魚味美無比,叫作“起水鮮”。到聽見女兒在門口喊:“爸——!”知道是有人來看病了,就把火蓋上,把魚竿插在岸邊濕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會,就有一只鋼藍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魚竿上了。
在市井的生活中,就有一種這樣的“角色”:他們精通文藝但并不沉湎,生活優(yōu)裕而并不流俗,自得其樂卻又不自私——其實他們的心里是“有數(shù)”的。
“有數(shù)”這個詞是非常有意思的,它看起來是個定量的問題,但事實上又是定性的。因為“數(shù)”究竟是多少沒有人知道,只飄忽在人心里,而且和多寡無關,只看時機恰當與否。所以說,中國人說的“數(shù)”實質(zhì)上指的是“度”?!岸取笔菓B(tài)度、速度、向度,是要結合階層自身的情況以及外人認知程度而決定的一種認識形態(tài)。這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最終有“數(shù)”或者失“度”究竟依據(jù)什么,也是一件含混的事情,這種含混恰恰生發(fā)了更多的可能性。
譬如釣魚的先生這些做派,如果換一個家徒四壁的人去做,是不是有可能被認為是在消磨時光甚至是閑扯無聊?在王淡人身上顯示出的淡雅和情趣,換一個粗俗的軍閥去做,是不是就顯得裝模作樣或者滑稽可笑了?所以說,什么樣的事情能有可能成為經(jīng)典的細節(jié),最終還是依靠事主本身的風格和魅力。當然事主本身的地位或者財富也并非是決定性的因素,最終依靠的還是人心——靠的是品格和行為。品與行是士紳這個身份德高望重的根本原因。如果王淡人只是個水邊的釣魚者,沒有生活中的善行義舉,恐怕人們?nèi)蘸笪幢啬茏窇洺鏊毺氐钠沸衼怼J考濍A層的特別之處就在于能夠打通上層與底層的關系,這雖是一種非正式的社會身份,但這種身份往往比官方身份更加可靠。
王西樓與張南湖,汪菊生與汪曾祺,這種基于親情的精神傳承在其他城市的文化版圖上并非罕見,尤其是在我們這個重視家族傳統(tǒng)和士紳傳統(tǒng)的國度。今天,我們處在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反觀這種文化現(xiàn)象(我并無意草率認定這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消失或者式微),較之于今天的繁華與便利,當我們回望這一抹迷人夕陽的時候,或許他們的品行依舊頑強地流淌在我們的骨血里,值得我們?nèi)リP注。這種關注會讓我們汲取更多有助于自我成長的精神力量。
西樓前的憂思絕對不是躲進小樓里避世,更不是消極而無所建樹的批評,而是一種自主自律的思考和努力?!兑安俗V》里溫情的用意,也許在當時并沒有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不過作為一種濟世的努力,游走在城池之外的士紳們在鄉(xiāng)土的現(xiàn)實地理和精神世界中,表現(xiàn)出他們的務實與深情。這種努力是鄉(xiāng)土的沃野中生長出來的品質(zhì),如果沒有這種看似離群索居的孤傲之舉,可能很多事實就難以成立和延續(xù)。這一點,即便是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依舊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精神存在。
(責任編輯:孫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