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賢
“綜合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之一,反映到教學實踐中就是整合,包括學科素養(yǎng)的整合、課程目標的整合、課程資源的整合、課程知識的整合、課程實踐的整合等。在現(xiàn)行語文教材編排體系下,單元整合教學是語文教師應該關注且有能力操作的學科教學研究方向。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為雙線組織單元。語文要素涵蓋了小學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如何落實語文要素呢?單元整合教學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統(tǒng)編教材第八冊第一單元語文要素是“抓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如果教學單篇課文,這一語文要素很難落實,即使落實下來,也只是孤立的,很難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認知;如果整合該單元所有課文,引領學生在不同課文的學習中認識、理解并實踐這一語文要素,形成一個強大的認知系統(tǒng),則能很好地落實單元語文要素。
一、抓關鍵語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眾所周知,要準確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方式很多,但抓關鍵語句是一條捷徑。本單元的《鄉(xiāng)下人家》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的鄉(xiāng)間四季畫卷,文本有很強的畫面感,每個場景、每個季節(jié)都是一幅生動的畫面。筆者在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前,提出了三個問題:“課文描繪了幾幅鄉(xiāng)下美景圖?你是如何發(fā)現(xiàn)的?你怎樣給這幾幅圖命名?”筆者之所以這樣提問,是暗示學生在朗讀中要抓各個自然段的關鍵語句,感知每一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學生讀完第一自然段后,筆者提示:“哪些語句能夠統(tǒng)領全段內容?”學生很容易找出“鄉(xiāng)下人家總愛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種南瓜,或種絲瓜,讓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筆者相機指出:“這類能統(tǒng)領全段內容的句子就是關鍵語句,大家借助這些語句即可歸納出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睂W生根據筆者的提示,基本能借助關鍵語句概括出本段主要內容,于是,筆者又將學生的答案提煉為“瓜藤攀架圖”。有了這樣的引導,學生又找出“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等關鍵句,按照筆者的示范,將該部分內容歸納為“雨后春筍圖”,還找出“房前屋后走過,你肯定會瞧見一只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關鍵語句并歸納為“群雞覓食圖”。在此基礎上,筆者再次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找到全文的關鍵語句即中心句“鄉(xiāng)下人家,不論在什么時候,不論在什么季節(jié),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從而全面而準確地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如果教學僅限于此,“借助關鍵語句把握主要內容”的學習方法無疑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于是,筆者要求學生從本單元其他課文中印證這一方法,因為有了閱讀《鄉(xiāng)下人家》的經驗,學生很快從《天窗》中找到課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關鍵語句“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會使你的想象銳利起來” 和“立刻會在你的想象中展開”,進而把握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鄉(xiāng)下孩子因為天窗培養(yǎng)了想象能力,并從天窗中獲得心靈安慰與快樂”,從《三月桃花水》中找出關鍵語句“是春天的豎琴”“是春天的明鏡”“比金子還貴啊”“比銀子還亮啊”,并歸納出主要內容“悅耳動聽、清澈明凈、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
二、抓關鍵語句,體會課文表達技巧
單元整合教學不僅有助于鞏固“借助關鍵語句把握主要內容”,還能舉一反三,強化認知,習得表達技巧。
在學生全面把握《鄉(xiāng)下人家》的主要內容后,筆者設置了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分組討論交流——在這幾幅圖中,你最喜歡哪一幅?哪個地方最感動人?學生討論后各抒己見,有學生從畫面內容上發(fā)表意見,有學生從文字運用上發(fā)表意見,有學生從修辭手法上發(fā)表意見。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筆者引導學生從分析關鍵語句上發(fā)表看法。很快,學生就從關鍵語句中發(fā)現(xiàn)畫面鮮明、語言優(yōu)美、修辭精巧等特點,正是這些原因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學生從“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中發(fā)現(xiàn):“成群”寫出筍之多,“探”寫出筍之可愛、調皮,兩個詞語均采用了擬人手法,既在客觀上寫出了春筍快速生長的樣子,也將筍寫活了,學生仿佛看到了一個個淘氣、頑皮的“筍娃娃”形象。
為了鞏固表達技巧,筆者又讓學生結合《鄉(xiāng)下人家》所學,對本單元其他文章進行舉一反三式的理解,強化對表達技巧的認知。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從《天窗》“你會看見雨腳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會看見帶子似的閃電一瞥”等關鍵語句中體會到比喻的妙處——作者把“閃電”比作“帶子”,寫出了閃電一閃而過的狀態(tài);從《三月桃花水》中的關鍵語句“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豎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鏡”中體會到比喻之妙——作者把“桃花水”分別比作“豎琴”和“明鏡”,顯得形象而生動。
三、抓關鍵語句, 感悟課文情感、旨趣
單元整合課的“整合”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但并不是毫無目的的整合。從語文要素的角度來看,單元整合的原則應該是整個單元課文共同指向的語文要素。對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而言,語文要素之一是“抓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所以,在單元整合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緊扣課文關鍵語句,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體會各篇課文的情趣,體會作者的情感。
在“借助關鍵語句把握主要內容”教學過程中,學生已經找到《鄉(xiāng)下人家》各段落的關鍵語句并分別概括為“瓜藤攀架圖、雨后春筍圖、群雞覓食圖、鴨子戲水圖、門前晚餐圖、月夜蟲鳴圖”,但這些單幅畫面都是孤立的,并不能完全表達作者的情感。于是,筆者讓學生分組討論這幾幅畫面的時間、季節(jié)和令人喜愛的原因。經過討論,學生達成共識:瓜藤攀架圖、雨后春筍圖和群雞覓食圖都是寫鄉(xiāng)下的白天,而且是春季景象;鴨子戲水圖雖然也寫鄉(xiāng)下的白天,季節(jié)卻已是夏季;門前晚餐圖寫鄉(xiāng)下人家夏季的傍晚;月夜蟲鳴圖寫的則是秋季的夜晚。然后,筆者將這些共識板書出來,讓學生綜合這些內容,從文中找出相應的關鍵句,很快,學生找出本文的主旨句“鄉(xiāng)下人家,不論在什么時候,不論在什么季節(jié),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筆者再由此引導學生從這個關鍵句中體會作者的情感也就容易多了:不論任何時候,也不論任何季節(jié),鄉(xiāng)下景物都是獨特的,迷人的,展現(xiàn)了鄉(xiāng)下人家樸實、和諧、自然、充滿詩意的生活,作者油然而生喜愛和贊美之情。
通過對《鄉(xiāng)下人家》情感的挖掘,學生已經掌握了“借助關鍵語句體悟作者情感”的一般方法,為了加深印象,鞏固所學,筆者要求學生整合本單元其他課文,也通過“借助關鍵語句體悟作者情感”。學生在前面的教學中已經找出《天窗》的關鍵語句,經過分析、綜合,很快找到文本的主旨句“活潑會想的孩子們知道怎樣從‘無中看出‘有,從‘虛中看出‘實”,從而體悟到本文的哲理:天窗給兒童帶來無窮的樂趣與慰藉,引發(fā)兒童對外界的好奇,培養(yǎng)了兒童以小見大的思維能力。有此鋪墊,學生再體悟《三月桃花水》時,就很容易體悟到作者對三月桃花水的深情贊美和無比熱愛之情。
(作者單位:恩施州巴東縣光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