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摘 要:自佛教傳入中國后,禪學或修禪思想一直獲得廣泛的流傳,逐漸延伸出一種本土化的中國禪宗思想。它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見性成佛。禪宗思想的妙處在于使人向內反省,平衡內心私欲,從而把人格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宋代雖然院體畫極為盛行,但在以蘇軾為代表的士大夫中,興起了一種用畫抒發(fā)情懷的筆墨游戲。文章以宋代畫家為例,從禪宗思想和禪宗美學的角度,對其題材選擇、風格特色和藝術審美進行深入研究,探索禪宗思想對宋代繪畫的影響。
關鍵詞:禪宗思想;禪宗美學;中國畫;文人畫
一、禪宗相關概念
(一)禪宗的發(fā)展
自佛教傳入中國后,禪學或修禪思想一直獲得廣泛的流傳,延伸出一種本土化的中國禪宗思想。其核心思想是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見性成佛。禪宗思想的妙處在于使人向內反省,平衡內心私欲,從而把人格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禪宗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里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中國的詩詞歌賦繪畫都受其影響。
禪宗分為南宗和北宗,后來南宗興盛,后人多推崇南宗。南宗的代表人物惠能①主要繼承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②學說,以“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為思想理論基礎,主張“頓悟”,在《六祖壇經》里主張舍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為“于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凈法身”。惠能悟出了“定慧”③的禪法之本,南宗的思想也由此延伸發(fā)展起來。
(二)禪宗思想與中國畫
禪宗有南北之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南宗興盛,其思想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悟”是禪宗美學方法論的核心,指頓然領悟。宋代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二記載:“紹圣中,謫居涪陵,始見懷素《自敘》于石揚休家。因借之以歸,摹臨累日,幾廢寢食。自此頓悟草法,下筆飛動……”這就是通過心里深處的頓悟,獲得真知。
在美術史中,禪宗思想對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也產生了不可替代的影響,繪畫上有南北宗論。明代董其昌關于南北宗論的主要思想收錄在《畫旨》一書中,他認為:“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蹦芴岢鋈绱霜毦咭桓竦哪媳弊谡摚醋运嗄陞⒍U,受儒家、道家、禪宗的影響很大,尤其是禪宗思想。他認為,南宗繪畫主要是文人畫,注重趣味,繼承了惠能的“頓悟”禪法,而北宗繪畫主要是院體畫,注重細筆描摹,類似于神秀的“漸悟”。禪宗思想對中國藝術門類影響甚巨,出現“以畫入禪”“以禪入畫”的觀點,產生了唐代王維、宋代蘇軾、明代董其昌等各朝各代以禪入畫的藝術大家。
二、宋代畫家各自風格特色
(一)蘇軾
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南宗注重趣味,多為文人畫,強調用筆墨來表現事物的神韻,始于唐代王維,與北宗李思訓的工筆細描畫法形成強烈的對比。不過抒發(fā)內心情感的文人畫到宋代才真正流行,蘇軾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擅長畫竹,在繪畫方面十分重視物體的精神氣韻,認為作品是主觀情感的寄托,其繪畫沖破程序化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其作品有《枯木怪石圖》《瀟湘竹石圖》等。
在《枯木怪石圖》中,畫中繪有一枝枯木,虬屈的姿態(tài)有如扭曲掙扎而生的身軀,體現出無限的生命力,樹的腳下有一塊怪石,盤旋如渦的石皴似在飛快地旋轉,既方又圓,既怪又丑,樣式耐人尋味。怪石和枯木并不是憑空臆造出來的,而是畫家把熟悉的奇石、古木畫在一起通過夸張的藝術手法塑造出來,扭曲旋轉的石紋好似表露了作者內心的憤憤不平??傮w來看,整個畫面的意境,空曠清涼中有一絲靜謐之意。
(二)馬遠與夏圭
宋代畫家馬遠和夏圭常常把繪畫內容放置在畫中邊角之地,忽略原有的構圖經營之說,不追求畫面平穩(wěn)和對稱,在畫作上留有大量的空白,通過畫面中的事物來引導觀眾視線,正因如此繪畫風格,馬遠和夏圭被人稱為“馬一角”“夏半邊”。
在馬遠的《梅石溪鳧圖》中,石頭樹枝都在畫面左上角,而畫面的右下角是一群歡快嬉戲的野鴨,左右之間雖然并不平衡,但是相互呼應,趣味無窮。在《寒江獨釣圖》中,放眼望去,一整幅畫面只描繪了一只小船和一個老翁,周圍空蕩孤寂,簡簡單單幾條筆墨水線代表廣闊的水面外,大家看不到其他的事物。大量留白和極度簡化景物使畫面表現出清冷之感,烘托了畫面氣氛,與禪宗思想“一切無雜,且離法相”一致。馬遠和夏圭的大量留白、極度簡化景物的畫面處理方式與禪宗思想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含義相符。正因如此,禪宗思想在中國繪畫中被廣泛用于營造意境,對當時繪畫審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牧溪
南宋畫家牧溪,俗姓李,佛名法常,號牧溪。元代吳大素的《松齋梅譜》關于牧溪有這樣的記載:“喜畫龍虎、猿鶴、禽鳥、山水、樹石、人物,不曾設色。多用蔗渣草結,又皆隨筆點墨而成,意思簡當,不費妝綴。松竹梅蘭石具形似,荷蘆寫,俱有高致。”
在牧溪的《六柿圖》中,柿子隨機擺放,柿子著墨濃淡各不相同,墨分五色技法運用得淋漓盡致。圖中單寫一柿,并打破原有的單調構圖,頓生機趣。在牧溪的眼里,“萬物皆有佛性”,他采用這種居中式的構圖將物體置于畫中央,周圍無他物,來表現事物極簡樸素的狀態(tài)樣貌。
在牧溪的《瀟湘八景圖》中,選擇的景物都是一些平平無奇的小景,并沒有氣吞山河之勢,而細小之景也是禪宗的審美取向。中國傳統(tǒng)繪畫講究筆墨的運用,在謝赫六法中,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排在前首。但在《瀟湘八景圖》這幅畫作中,牧溪將一切筆法特征簡化至極,單單用墨遇水可變五色的原理,完成了一整幅變化萬千的山水之景。
牧溪的繪畫被稱為禪畫的典范。一般來講,禪畫還是有別于文人繪畫,不拘泥于筆墨氣韻,把生命的存在意義通過一切存在的現象表現出來,在變與不變之間展現生命樣態(tài)。
三、宋代繪畫中禪宗美學的體現
在墨色上,“淡”成為中晚唐時期流行的筆墨趣味。以大小李將軍為代表的青綠山水,至唐代后期又發(fā)展為以王維為代表的水墨山水,工筆繪畫的細膩、華麗設色開始變得若有若無。王維開始使用淡墨進行繪畫,而“淡”應該分為兩種含義:第一種是采用視覺上用色原理,將墨與水結合,呈現出恬淡自然的風格,符合萬物自然之道;另一種含義的“淡”是心理上的變化,內在思想的轉變由實到虛,由深到淺,通過飄渺虛幻的意境直達畫家內心深處,干凈純粹,一切無雜。這種淡雅之風對后世中國繪畫具有重要的作用,元代倪瓚的山水畫明凈整潔,明清時期的山水畫素雅清淡、簡淡明澈,這些都體現出禪宗美學。
在構圖上,“簡”使畫家筆下的萬物充滿妙意。簡單純粹的形象或構圖,在畫面上沒有刻意的痕跡,只有畫家隨心而往,把內心最真切的想法表達出來,直指本心,這就是“簡”的魅力。明代惲道生說:“畫家以簡潔為上,簡者,簡于象而非簡于意。簡之至者,縟之至也。”禪宗思想影響下的繪畫描繪的是主觀意識創(chuàng)造出來的簡化形象,這種形象并不是直接刻意描繪現實之景,而是通過采集加工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上文提到的牧溪《六柿圖》,墨色濃淡不一的六個柿子簡簡單單地擺放一排,突破了常規(guī)繪畫構圖模板,一簡再簡,整潔純粹。
在意境上,空靈淡薄的審美是禪宗美學的追求。畫家在日常生活中、山林之間觀察、體會、感受,經過主觀體驗產生審美感受和領悟,近而將其轉化為藝術語言。在佛教中,“我執(zhí)”和“法執(zhí)”④的脫離是佛教所指的一種涅槃境界,而這種境界是人們的心在一瞬間迅速達到某個地方,毫無計劃,是一種沒有束縛、自由奔放的心理狀態(tài)。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畫家沒有任何雜念,沒有其他思緒干擾,使筆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事物具有特殊的意境,讓人感覺意味無窮卻又難以明確言傳。這樣的繪畫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形神的統(tǒng)一、情理的統(tǒng)一,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傳入中國的禪宗思想在本土化的過程中也吸收了其他學派思想,其中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融入禪宗思想體系。觀念的轉變離不開社會思想的傳播,禪宗美學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剝離或忽略禪宗美學,對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研究都會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禪宗美學思想對中國文學與藝術的發(fā)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宋代繪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文人畫比較成熟。當時院體畫極為盛行,但在以蘇軾為代表的士大夫中,興起了一種借筆墨抒發(fā)內心之情的游戲,他們突破了原有的美學原理和筆墨法則,著手于抒發(fā)自己內心意趣,開始將禪意之美融入畫中,摒棄雜亂凡塵的外界紛擾,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整理自己的思緒,通過作品把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表現出來。他們繪畫的筆墨、構圖、意境都為后來的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注釋:
①惠能(638—713年),唐代高僧,禪宗南宗創(chuàng)始人,被尊為禪宗六祖。
②“二入”指“理入”“行入”,“四行”指“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要旨在于以清凈本性了悟佛法,以至覺悟止境。
③“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因定發(fā)慧和寂照又融,定慧均等之意?!岸ā?,即去掉一切私心雜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聞、思、修”三條途徑來增長智慧。
④“我執(zhí)”是佛教用語,分為“人我執(zhí)”和“法我執(zhí)”。小乘佛法認為這是痛苦的根源,是輪回的原因。
參考文獻:
[1]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
[2]劉方.中國禪宗美學的思想發(fā)生與歷史演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4]陳俊堂.禪宗與北宋藝術精神[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98-100.
[5]王雅茹.淺析牧溪《六柿圖》的創(chuàng)作意境表現[J].大眾文藝,2011(18):129.
[6]鐘慧.禪宗思想對中國畫意境的影響[J].美與時代(中),2019(8):39-40.
[7]易中天.易中天中華史:禪宗興起[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
[8]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