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靜 殷正立
深度學習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主張將優(yōu)化的情境素材與閱讀內(nèi)容深度關聯(lián),創(chuàng)設形象化的語言理解與運用的問題情境,形成驅動性的閱讀任務,不斷增強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提升閱讀過程的體驗感,走向語言的深度理解與運用。
一、文字補白
文字補白,即當學生的閱讀需求與閱讀文本之間存在空白或落差時,通過鏈接恰當?shù)奈淖植牧?,幫助學生消解閱讀障礙、豐富閱讀情境,促進學生深度理解與運用語言。
《父愛之舟》最后兩自然段寫到“父親送我入學”的場景。與前文相比,此處關于父親形象的細節(jié)刻畫并不多,但是“父親那彎腰低頭縫補的背影”卻凝聚了父子間豐富而深沉的感情。為了讓學生讀懂“背影”、感悟父愛,筆者在學生品讀“縫補棉被”的細節(jié)時,恰當?shù)匮a充吳冠中《回憶錄》中的文字:“我的母親長年臥病,不斷服用湯藥。因為母親的病,父親便放棄了自己的理想,不再去無錫教書。他在家里圍起母親的圍裙,洗菜、做飯、喂豬、照顧孩子……”這些與“彎腰低頭縫補”相似的生活場景,有利于學生由此時的“背影”聯(lián)想到上文“我”成長過程中關于父親諸多溫馨的記憶:那碗熱騰騰的豆腐腦、父親親手做的萬花筒、父親在雨雪天背我上學時溫暖而寬厚的背……用補白的文字聯(lián)結豐富的情境,在浸潤式的品讀中,學生腦海里會自然而然地浮現(xiàn)父親慈愛的身影,感悟父親細膩深沉、無微不至的關愛,以及“我”心底深切的感動。
文字補白還能幫助學生不斷豐富內(nèi)心體驗,深度理解“父愛之舟”這一難點。吳冠中《我負丹青》中有一段文字,“父親的辛勞,父親的節(jié)儉,父親的濃濃關愛,都令我魂牽夢縈。我深深懷念起父親,更是感激父親搖著船把我?guī)У揭粋€個人生的驛站,度過生活的艱難,到達理想的彼岸?!逼綄嵍稚钋榈奈淖纸沂玖恕案笎壑邸钡莫毺匾饬x:父愛讓“我”魂牽夢縈,不僅因為父愛在“我”童年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而且在于父愛伴“我”一生,陪“我”渡過艱難、實現(xiàn)理想。這也是文章最后寫“我”想要“用自己手中的筆,把那只載著父愛的小船畫出來”以及“醒來,枕邊一片濕”的深層原因。
文字補白有利于促進語言的深度運用。當學生深度理解“父愛”,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時,可以適時聯(lián)結情境,為學生抒寫真情創(chuàng)造契機。在教學中,筆者萃取《父愛之舟》中的動人細節(jié)連綴成詩,形成凝練的補白文字,創(chuàng)設出歌詠父愛的情境,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續(xù)寫詩歌表達內(nèi)心情感。實際上,基于對文本語言的深度理解,當學生將獨特的生活體驗與感悟融入恰當?shù)恼Z言形式表達出來時,就是走向了語言的深度運用。
二、圖文結合
圖文結合是學生通過圖文互參、思辨品析等方式去解決閱讀學習中的問題,實現(xiàn)語言的深度理解與深度運用的過程。
教學《爬山虎的腳》時,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葉圣陶細致的觀察和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筆者設計了四次讀圖辨析、兩次觀察記錄的教學活動,構成了有梯度的情境聯(lián)結。
第一次讀圖辨析:學習第三自然段,觀察兩幅爬山虎的圖片,說一說哪幅圖和文章內(nèi)容最貼切,并記錄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記錄表略)。
第二次讀圖辨析:學習第四自然段,觀察蛟龍爪子的圖片,品味“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片里蛟龍的爪子”,并觀賞爬山虎向上爬的視頻。
第三次讀圖辨析:學習第五自然段,觀察兩幅爬山虎的圖片,說一說圖中哪幅爬山虎的腳是觸墻的、哪幅是不觸墻的,并做好觀察記錄(如下表)。
我的觀察記錄
第四次讀圖辨析:觀察絲瓜藤的圖片,寫一段話,要求運用準確而生動的句子,從位置、形狀、顏色三個方面描寫;課后選擇一種觀察記錄的方法完成觀察日記,用準確生動的語言進行描寫。
上述設計基于學情、聚焦要素、緊貼文本、突出重點、有序“爬升”。很少有學生在生活中細致而又連續(xù)地觀察過爬山虎及其腳的樣子,所以對它感受不深,而通過圖文結合的策略形成有梯度的聯(lián)結情境,能夠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深化學生的認知體驗,促使學生深入文本、充分想象,進而領悟作家的表達,實現(xiàn)對文本語言的深度理解。
兩次觀察記錄穿插在讀圖辨析中,呈現(xiàn)出圖文搭配式和表格式兩種形式。前者指向對細致觀察的學習,后者側重于連續(xù)觀察的學習。學生通過這兩種形式習得觀察記錄的方法,并在第四次讀圖辨析中仿寫。更重要的是,教師把這一學習過程延伸至課外,指導學生細致、連續(xù)地觀察真實的生活情境,寫好觀察日記,將內(nèi)在的知識與方法外顯化,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語用能力,拓展生活經(jīng)驗,最終實現(xiàn)語言的深度運用。
三、情景還原
情景還原是學生通過想象、演示或體驗等方法還原文本語言所表現(xiàn)的情景,走向語言的深度理解與運用的過程。
筆者在教學《父愛之舟》中“逛廟會”的片段時,聚焦父子逛廟會的場景,引導學生扣住“委屈”細讀文本,展開想象與對比,用“再經(jīng)歷”“再體驗”的方式深入人物內(nèi)心,充分地還原當時的情景。如,別人擁有熱鬧喧囂,而“我”只有偏僻冷清;別人擁有糖果、點心、雞鴨魚肉,而“我”只有家里帶來的涼粽子;別人擁有精致的玩意,而“我”只有父親做的、看起來簡陋的萬花筒。這一連串的對比,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父親覺得“我”太委屈的原因。這樣的設計,把濃縮于語言中的情感充分“泡”開,有效地引領學生體察文本中的景與情。伴隨著高度的情感投入,學生自然會對文中深沉而細膩的“父愛”產(chǎn)生深度理解。
有時,情景還原不僅會伴隨豐富的情感投入,還具備高度的行為參與特征。教學《爬山虎的腳》第四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切理解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過程,筆者設計了當堂演示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親身表演,更好地體驗“蛟龍的爪子”這一描寫中所包含的力量感,深度理解作者觀察上的細致和語言表達上的準確與生動;同時,通過邊演邊說,學生不斷地將文本的靜態(tài)語言變得生動鮮活,在自覺內(nèi)化中實現(xiàn)語言的深度運用。
(作者單位:唐靜,武漢市硚口區(qū)教學研究室;殷正立,武漢市硚口區(qū)博學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