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驗互換是指教師在尊重學生體驗的基礎上,與學生以對話和傾聽為主要手段,有序展示、交流多重角色的閱讀體驗,在浸潤熏染中促成學生的體驗改造,以提高其閱讀能力、閱讀自信和閱讀幸福感。在課外整本書的導讀中,需要理解體驗互換導讀實施的必要性,把握尊重初感、變革話語、生成策略的實施原則,以喚醒、分享、改造的方式實施體驗互換導讀。
關鍵詞:體驗互換;整本書導讀;初中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2B-0065-04
魯迅指出:“文學雖然有普遍性,但因讀者的體驗的不同而有變化,讀者倘沒有類似的體驗,它也就失去了效力?!斌w驗對文本閱讀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體驗互換是指教師在尊重學生體驗的基礎上,在課外整本書導讀課中與學生以對話和傾聽為主要手段,有序展示、交流多重角色的閱讀體驗,在浸潤熏染中促成學生的體驗改造,以提高其閱讀能力、閱讀自信、閱讀幸福感為最終目的的一種導讀法。
一、體驗互換導讀實施依據(jù)
(一)依據(jù)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閱讀教學”的建議明確提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盵1]據(jù)統(tǒng)計,課標中“感受”一詞出現(xiàn)17次,“體驗”一詞則達19次。無論要求學生達成“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的能力目標,還是要求教師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情感目標,顯然都聚焦于學生閱讀體驗的改造。《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關于“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任務群”,更是明確將“聯(lián)系個人經驗,深入理解作品”“形成和積累閱讀整本書的經驗”納入“整本書學習目標和任務”[2]。從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看,“教讀、自讀、課外整本書閱讀”“三位一體”,教讀課文與自讀課文,加上配套的知識補白、語文實踐活動等板塊,承擔著基本的語篇知識學習與遷移運用的任務;以激趣、推進、交流、示范為主的課外整本書導讀活動,則旨在豐富學生閱讀體驗,為高中階段“形成和積累閱讀整本書的經驗”打基礎。
(二)依據(jù)整本書閱讀的功能定位
整本書閱讀是“在相對集中的時間里,以完整的一本書為閱讀單位,以更接近生活閱讀的學習情境組織閱讀活動、完成學習要求,從而使學生擴大閱讀量,培養(yǎng)閱讀能力,學會自主閱讀”[3]。可見整本書閱讀不同于常規(guī)意義上的獲取狹義知識的閱讀教學,創(chuàng)設接近生活閱讀的問題情境,聯(lián)結學生閱讀生活,喚醒學生過往的生活和閱讀體驗,尊重學生閱讀的“初體驗”,以體驗互換的方式,減少“閱讀強制”,自然習得語用語篇知識,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提升學生體驗的層次才是整本書導讀的應然定位。
(三)依據(jù)深度學習的實踐要求
名著導讀本質上是一種言語活動??ㄎ鳡栒f:“某種意義上,言語活動決定了我們所有的其他活動。我們所有的知覺、直觀、概念都是和我們母語的語詞和言語形式結合在一起而已。”因此名著導讀不能只在“表面滑行”,需要深度閱讀?!吧疃葘W習是一種基于學習者已有經驗的遷移”,“是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意義建構的非認知性學習”[4]。調動學生的閱讀體驗,“既是典型的言語實踐活動,也是深度學習的有效支架。他們能夠引導學生逐漸從學習起點走向學習拓展點,從文本走向生活,并在活動中構建起表達自我的個性化體驗”[5]。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整本書導讀過程中閱讀體驗都極其重要,它既是整本書閱讀的起點,也是深度學習的支架。
(四)依據(jù)導讀效果的現(xiàn)實需要
名著導讀效度要以獲取知識的多寡來檢驗?!秳驅W習科學手冊》中將“知識”定義為“有關世界的事實和問題解決的程序”[6]。在初中整本書閱讀推進中,很多教師常常僅基于“文字事實”,比如人物境遇、基本情節(jié)等組織導讀,學生被動體驗的其實不是客觀事實,算不上知識。引領學生以涵泳的方式體驗文字事實背后作者的思想和用筆,區(qū)分“社會事實”和“文字事實”,探究不同作品反映社會事實獨有的邏輯形式與語言系統(tǒng),逐步在體驗互換中升格閱讀“初體驗”才是有效導讀。海德格爾說過:“事物的意義,事物的存在,取決于‘我跟事物怎樣發(fā)生關系。”接受美學認為,沒有與讀者產生關聯(lián)的作品只是文本,作品是指與讀者構成對象性關系的存在,它是突破作家作品獨立自在狀態(tài),融會了讀者的體驗而共生的審美對象。如果沒有師生的閱讀體驗“在場”,導讀意義不大。
二、體驗互換導讀實施方式
大衛(wèi)·庫伯在《體驗學習:體驗——學習發(fā)展的源泉》中將“體驗學習圈”模型闡釋為一個循環(huán)過程: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行動應用。借鑒“體驗學習圈”模型,參照模塊化學習策略,結合初中生整本書閱讀體驗獲得及意義轉換的心理過程,每節(jié)體驗互換式導讀課可切分成數(shù)個“主問題”導讀模塊,與每個“主問題”對應的導讀模塊有三個導讀步驟:
(一)喚醒閱讀體驗
周國平說:“一切有效的閱讀不只是接受,更是自我發(fā)現(xiàn),是閱讀者既有的內在經歷的被喚醒和繼續(xù)生長?!苯處焺?chuàng)設情境,喚醒學生過往的閱讀體驗,就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與分享熱情,這與杜威的“經驗的連續(xù)性”原則是一致的,即“每種經驗都是從過去中采納了某種東西”。喚醒閱讀體驗,既要注意問題情境的仿真,也要注意問題切入的技巧與難度。宜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切入,降低學生回應的難度。這樣,才能有效喚醒,既了解學情,為分享體驗錨定方向,也為后續(xù)交流、示范營造良好氛圍。
(二)分享閱讀體驗
皮亞杰的“認知基?!崩碚撝赋?,每個人的體驗在其內心都會形成“本我知識地圖”,當接受新信息時,“認知基?!睍乱庾R地動員和組織原有的體驗參與聯(lián)結,在參與中完成“地圖”的修正和升級。分享體驗的意義正在于此,這是“體驗互換”導讀的主要步驟。
1.錨定分享內容。體驗分享的主要內容是體現(xiàn)語文“體性、篇性、類性”的“三文”,即文章體驗、文學體驗、文化體驗。文章體驗,即遣詞造句、文本體式、謀篇布局等語篇知識體驗;文學體驗,即形象塑創(chuàng)、情境營造、意象選擇、情感品析、作家生命意識與創(chuàng)作個性等體驗;文化體驗,即語言風格的文化特質、意象情境的文化意蘊、民族民俗文化的反思與傳承等體驗。忽視基于言語材料的“三文體驗”分享,對整本書題旨的把握,作家言語策略的提煉,言語思維的探尋,高效閱讀路徑的歸結以及學生個性解讀等有學習意義的體驗都會“蹈空”。
2.定位分享角色。需遵循多元參與原則。參與的對象應該包括學生、教師、作者、編者、其他名家等,后三者的閱讀體驗需要教師整合、篩選,教師作為他們的“代言人”予以展示。分享體驗要體現(xiàn)教師的“首席”價值,確保體驗分享不散漫、不越界,模塊化、有節(jié)奏;更要體現(xiàn)學生體驗互換的主體性,否則體驗互換式導讀會淪為教師的“獨角戲”。
3.把握分享時機。在激發(fā)學生共振、驅動多元互動時,宜驅動學生間體驗互換;在推進閱讀,學生體驗模糊、膚淺、錯誤,需沉潛文本,生成深度體驗時,宜分享教師的閱讀體驗;在重難點需突破,學生體驗升格需支架時,宜分享作家本人的寫作體驗;在利用文本素材、引導學生體驗聚焦時,宜分享整本書編者的閱讀和編輯體驗;在整體感知、引導學生向文本精要處漫溯時,宜分享其他名家的閱讀體驗;在體驗分享有生成、需要精準示范時,還可以分享其他教師成功的導讀體驗。教師自己的體驗分享語言應言簡意賅,“代言”多元角色的體驗時更要注意展示材料的典型、淺易,一語中的。
(三)改造閱讀體驗
杜威說過,“教育就是經驗的不斷改造和改組”。對整本書導讀而言,只有在學生閱讀體驗累積、改造形成可用于行動應用的新體驗后才算是學習了。閱讀體驗的升級表現(xiàn)在閱讀體驗的梳理、外化,自我閱讀體驗的矯正與升格,實現(xiàn)閱讀與生活的聯(lián)結。只有將觀察、分析、綜合、想象、抽象、概括、批判等閱讀中培養(yǎng)的思維與生活(含未來的閱讀生活)聯(lián)結起來,才能實現(xiàn)人的生長。導讀后,學生產生“豁然開朗”“耳目一新”的高階體驗,是閱讀體驗改造后的顯性特征。著名特級教師曹勇軍導讀《艾青詩選》,讓學生選編個性化的《艾青詩選》并寫出前言,學生課堂前后閱讀體驗的升級讓人擊節(jié)。
囿于時間,整本書導讀課中的導讀模塊不宜過多,每一模塊內體驗互換的三步驟也不應機械地展開,應隨導讀內容、課堂生成相機交替進行。喚醒是前提,分享是主體,改造是目的。當然,每個導讀模塊之間也互有喚醒與改造閱讀體驗的功能。
三、體驗互換導讀實施原則
(一)尊重初感
客觀上,師生間的閱讀體驗是不對稱的,這極易導致學生產生“閱讀自卑”,教師必須隱匿這種不對稱,充分尊重學生稚嫩的閱讀體驗,除了大方向上的預設和不露痕跡的引導外,要充分傾聽、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初感,呵護鼓勵學生的閱讀個性與閱讀自信,要激發(fā)學生深度參與體驗互換的興趣和勇氣,主動在閱讀體驗互換中與教師結成隱形的“閱讀共同體”。教師成為學生閱讀的伙伴,在“勒溫場域效應”下就更易在閱讀動機、閱讀興趣、閱讀技術、閱讀思維等維度對學生產生正向影響。曹勇軍的“大樹下的讀書會”就是此效應的極好例證。
(二)變革話語
林文寶教授說:“教師過度用力,往往是災難的開始?!闭緯鴮ёx過程中,教師必須改變“教師發(fā)起—學生回應—教師評價(IRE)”的話語結構[7],實現(xiàn)話語轉向。以對話、傾聽的方式,營造適合展示、交流的話語空間,引導學生將表面、零散、孤立的話語(碎片化閱讀初體驗的外顯形式)升格成指向高階閱讀思維的話語體系,主動、有條理地表達(含書面)閱讀中的疑慮、困惑等有價值的體驗,在陳述、解釋、反思、評價中,自覺地培養(yǎng)具有高階思維及深度閱讀特質的批判性閱讀能力。變革話語要著力在導讀問題提出的方式與目的上做調整,變“問題-評價”模式為“問題-示范”模式,以“主問題”的拋出和示范應答引導學生將散點式的閱讀體驗聚焦,在安心、自由的分享中熏陶、感染、浸潤,柔性實現(xiàn)“體驗學習圈”的螺旋式上升。
(三)生成策略
體驗互換既要導讀,更要“示法”,為學生示范生成深度閱讀體驗的方法與路徑。在預設活動時,教師就要考慮在主問題提出、素材選擇、學科融合、因果推理、邏輯思考、讀法選擇等方面,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路徑指引。為此,教師必須要以較豐厚的閱讀學知識儲備、廣博的閱讀視野、較高的“檢視閱讀”“主題閱讀”本領、較強的讀寫融通指導技能、一定的文獻研究功底、適度的信息化素養(yǎng)與跨媒介閱讀課程開發(fā)能力為專業(yè)支撐。這樣,才能在自己個性的閱讀體驗與他人有價值的閱讀體驗間自由切換,為學生開啟新閱讀窗口,在體驗“累積效應”下,助力其獲取深度閱讀體驗的策略。
錢伯斯說:“讀者也是由讀者造就的。如果能夠有一位值得信賴的大人為小讀者提供各種協(xié)助,分享他的閱讀經驗,那么孩子將可以輕而易舉地排除橫亙在他眼前的各個障礙?!笨陀^上,統(tǒng)編教材薦讀的整本書對初中生而言確有一定困難,體驗互換導讀能有效破解此困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閱讀自信,乃至閱讀幸福指數(shù)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2.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
[3]鄭桂華.“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理念細究與實施推進[J].語文建設,2019(5):4.
[4]郭亦榮.深度學習的本質、困境及策略[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18(12):2.
[5]徐鵬.深度學習視域下的語文教學變革[J].中學語文教學,2019(1):5.
[6]R.基思·索耶.劍橋學習科學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2.
[7]夏雪梅.在傳統(tǒng)課堂中進行指向高階思維和社會性發(fā)展的話語變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5):9.
責任編輯:丁偉紅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項目“農村初中生閱讀生活質量改善的影響因素及作用路徑——模型與實證研究”(DBA150336)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0-11-13
作者簡介:陳書桂,鹽城市鹽都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鹽城,224001)初中語文研訓員,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