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新生兒科 河南鄭州450052)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若處理不當或處理不及時將導致膽紅素腦病,對患兒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嚴重損傷[1]。臨床上主要采用西醫(yī)治療,如藍光治療與酶誘導劑治療,但治療效果一般,無法快速消退黃疸。有研究表明,中藥藥浴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具有其獨特優(yōu)勢,清利肝膽退黃方具有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的功效,藥浴時藥物可透過皮膚黏膜吸收入血進而發(fā)揮治療效果[2]。清利肝膽退黃方現(xiàn)已廣泛應用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中,能夠有效縮短皮膚黃疸消退的時間。本研究探討清利肝膽退黃方藥浴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9年10月收治的92例確診為高膽紅素血癥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6例。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胎齡37~41周,平均(39.19±1.61)周;出生時體質(zhì)量2.6~3.9 kg,平均(3.15±0.37)kg;黃疸輕度28例,中度18例。觀察組男24例,女22例;胎齡37~40周,平均(38.92±1.46)周;出生時體質(zhì)量2.6~3.8 kg,平均(3.11±0.43)kg;黃疸輕度26例,中度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參考中華醫(yī)學會修正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標準[3];患兒家屬知曉研究內(nèi)容,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先天性畸形患兒或染色體異常的患兒;先天性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的患兒;過敏體質(zhì)的患兒;合并感染性疾病的患兒;合并惡性腫瘤或結(jié)核的患兒;同時參與其他研究的患兒。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酶誘導劑苯巴比妥片(國藥準字H31021609)5 mg/(kg·d),分2~3次口服;血清膽紅素上升較快或持續(xù)水平較高者給予人血白蛋白(國藥準字S10960084)l g/kg+5%葡萄糖注射液10~20 ml靜脈滴注。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給予藍光治療,將患兒雙眼、會陰、肛門用黑布罩遮蓋后置于寧波戴維醫(y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SYL68YXK-7型藍光治療箱中,藍光波長420~480 m,光輻射值>600 W/cm2,8~12 h/d,連續(xù)照射5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進行清利肝膽退黃方藥浴,藥方組成:野菊花10 g、茵陳蒿10 g、木瓜10 g、桑葉10 g、雞內(nèi)金8 g、梔子8 g、枳殼8 g、大黃8 g、黨參8 g,加水煎煮至500 ml后加入10 L溫水中,藥浴前用防水貼覆蓋患兒臍部,藥浴過程中均勻撫觸患兒全身,使皮膚能充分吸收藥液,15~20min/d,1次/d。藥浴結(jié)束后撕掉防水貼,用75%乙醇消毒臍部2次,臥床休息30 min。兩組均治療5 d。
1.4 觀察指標 (1)療效:治愈,黃疸完全消退,血清膽紅素恢復至正常水平;好轉(zhuǎn),黃疸明顯消退,血清膽紅素明顯下降,接近正常水平;無效,黃疸無消退甚至加重,血清膽紅素無明顯下降甚至上升[4]。(2)治療前后采集患兒臍靜脈血檢測血清總膽紅素(TBiL)、間接膽紅素(IBiL)。(3)觀察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軟件處理研究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血清膽紅素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TBiL、IBiL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s)
表2 兩組血清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s)
IBiL治療前 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TBiL治療前 治療后46 46 t 261.04±52.18 255.17±53.02 0.535 121.98±21.13 158.09±25.41 7.411 232.44±45.67 226.57±43.15 0.634 115.9 147.2 8.740治療后P 0.594 0.000 0.528 4±15.68 1±18.52 0.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有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膽紅素生成過多、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所致,臨床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征[5~6]。臨床上針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主要采用光照療法、換血療法、藥物治療以及對癥支持治療,雖能有效避免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但臨床治療效果一般,且藥物不良反應時有發(fā)生。中醫(yī)學認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多因產(chǎn)時或產(chǎn)后濕熱邪毒侵體,濕熱蘊郁中焦所致,故而治療應以疏肝利濕、解毒退黃為主[7]。
清利肝膽退黃方中,野菊花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茵陳蒿具有利膽、解熱、保肝的功效;木瓜具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濕的功效;桑葉具有涼血止血、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的功效;雞內(nèi)金具有健胃消食的功效;梔子具有清熱利尿、瀉火除煩、涼血解毒的功效;枳殼具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的功效;大黃具有涼血解毒、瀉熱通腸、逐瘀通經(jīng)的功效;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的功效。全方合用共奏清利肝膽、退黃之功?,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茵陳蒿具有抑菌、抗病毒、鎮(zhèn)痛的作用[8];木瓜具有保肝、抗菌的作用;梔子具有鎮(zhèn)靜、抗驚厥、鎮(zhèn)痛的作用,同時可增強膽汁的分泌,抑制血中膽紅素形成;黨參可以增強機體免疫能力,改善微循環(huán)[9]。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TBiL、IBiL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與既往研究[10]結(jié)果大體一致,表明清利肝膽退黃方藥浴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效果良好,有利于血清膽紅素的清退。清利肝膽退黃方藥浴用法簡單,患兒依從性較高,且新生兒皮膚嫩薄,能充分吸收藥液有效成分,發(fā)揮清利肝膽、退黃的功效,同時藥浴還可以加強腸蠕動,促進患兒排泄胎糞,對于膽紅素肝腸循環(huán)的減少具有積極作用。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治療期間均未有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表明清利肝膽退黃方藥浴安全性較高。綜上所述,清利肝膽退黃方藥浴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安全有效,能更快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提高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