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新波
(沁陽市中醫(yī)院 眼科,河南 焦作 454550)
單純皰疹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作為常見的多發(fā)性眼部疾病具有發(fā)病率及致盲率較高、反復發(fā)作等特點。有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HSK發(fā)病人數(shù)每年可達150萬,其中有4萬患者可出現(xiàn)嚴重的單眼視力損傷或失明[1]。HSK患者若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可損害視功能,甚至導致失明,臨床需加以重視。阿昔洛韋(acyclovir,ACV)滴眼液為常用治療藥物,具有高度選擇性,能有效抑制病毒,且副作用小,但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理想。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滴眼液中含有微量蛋白,能修復角膜等組織,促進損傷愈合,臨床應用價值較高。本研究選取96例HSK患者,旨在分析bFGF滴眼液聯(lián)合ACV滴眼液治療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沁陽市中醫(yī)院收治的96例HSK患者,依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對照組(48例)女21例,男27例;年齡19~71歲,平均(45.16±12.07)歲;病程3個月~5 a,平均(2.49±1.06)a;潰瘍類型為21例地圖狀,16例樹枝狀,11例盤狀;角膜基質炎10例,角膜上皮炎32例,角膜內(nèi)皮炎合并虹膜炎6例。觀察組(48例)女23例,男25例;年齡19~71歲,平均(47.03±10.82)歲;病程3個月~5 a,平均(2.64±0.95)a;潰瘍類型為20例地圖狀,18例樹枝狀,10例盤狀;角膜基質炎13例,角膜上皮炎29例,角膜內(nèi)皮炎合并虹膜炎6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潰瘍類型、疾病分類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沁陽市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1)經(jīng)臨床裂隙燈檢查診斷為HSK;(2)單眼發(fā)?。?3)未合并其他感染性疾??;(4)無角膜內(nèi)皮、上皮病變;(5)無結膜炎、眼瞼炎、淚囊炎;(6)簽署知情同意書;(7)無長期頻繁眼局部用藥史;(8)眼部微生物檢查結果呈陰性。
1.2.2排除標準 (1)遷徙性角膜炎;(2)角膜水腫;(3)合并血小板、中性粒細胞減少;(4)細菌、真菌性角膜炎;(5)白內(nèi)障;(6)青光眼;(7)妊娠期、哺乳期女性;(8)近3個月內(nèi)接受激素、抗病毒治療;(9)對本研究藥物過敏;(10)肝腎功能不全;(11)精神疾病。
1.3 治療方法
1.3.1基礎治療 兩組均接受口服維生素等常規(guī)藥物治療,并給予肌內(nèi)注射聚肌胞注射液治療。
1.3.2對照組 接受ACV滴眼液(天津金耀集團河北永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050)治療。每次1~2滴,每日4~6次,持續(xù)治療4周。
1.3.3觀察組 接受bFGF滴眼液(珠海億勝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50100)聯(lián)合ACV滴眼液治療。ACV滴眼液同對照組,bFGF滴眼液每次1~2滴,每日4~6次,持續(xù)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1.4.1療效 療效評估標準:(1)治愈為治療后,熒光素染色結果顯示為陰性,眼部癥狀全部消失,眼角膜潰瘍修復,結膜充血消退,角膜水腫及后彈力層褶皺消退,視力水平顯著提高,且角膜基質表現(xiàn)為浸潤狀態(tài),角膜后沉著物KP檢測結果顯示為陰性;(2)好轉為治療后,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結膜、角膜處病變好轉,熒光素染色結果可見少量著色,KP檢測結果顯示為存在少許KP;(3)無效為未達上述標準。將治愈、好轉計入總有效。
1.4.2炎癥因子 記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包括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IL-18。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離心分離,3 000 r·min-1,時間為10 min,取血清,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TNF-α、IL-6、IL-8、IL-18水平。
1.4.3不良反應 包括眼部疼痛、眼部不適、口干、頭痛等。
1.4.4復發(fā) 治療后隨訪6個月,統(tǒng)計兩組復發(fā)率。復發(fā)標準:角膜上皮缺損、角膜上皮點狀病變、角膜水腫持續(xù)時間>7 d可判定為復發(fā)。
2.1 療效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2.2 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前,兩組血清TNF-α、IL-6、IL-8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較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2.3 不良反應觀察組出現(xiàn)1例眼部疼痛,2例眼部不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25%(3/48);對照組出現(xiàn)1例眼部疼痛,1例眼部不適,2例口干,1例頭痛,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42%(5/48)。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36,P=0.712)。
2.4 復發(fā)率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對照組均失訪1例。對照組出現(xiàn)11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23.40%(11/47),觀察組出現(xiàn)3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6.38%(3/47)。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復發(fā)率較低(χ2=5.371,P=0.021)。
ACV滴眼液的主要成分為ACV,其對HSV的DNA聚合酶抑制作用較強,可抑制水痘-帶狀皰疹、Ⅰ型HSV、Ⅱ型HSV病毒,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預后。作為高效性抗病毒藥物,ACV能選擇性地作用于HSV感染性細胞,對病毒DNA合成酶進行磷酸化,抑制病毒生長、繁殖,且局部用藥可減少對患者眼部的刺激,安全性高,但臨床部分患者單一治療效果不理想[2-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3.75%)較對照組(77.08%)高,與李銳等[4]研究結果一致。bFGF滴眼液主要成分為bFGF,其能作用于相關來源細胞(中胚層、神經(jīng)外胚層),促使其分裂,從而刺激角膜上皮細胞增殖、上皮再生,進而可減輕、緩解角膜上皮再次脫落,且刺激角膜基質成纖維細胞增殖,有效改善角膜纖維板層的有關排列,調整細胞間質分布、合成效果,進而可修復細胞形態(tài)、排列,加速組織修復、愈合[5]。其與ACV滴眼液聯(lián)合使用,能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有效促進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提高治療效果。因此,HSK患者接受bFGF滴眼液聯(lián)合ACV滴眼液治療,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
在病毒性角膜炎發(fā)生過程中,炎癥反應具有重要作用,HSK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升高。TNF-α、IL-6、IL-8作為炎癥細胞因子,其表達水平升高可加重病變組織損傷程度。IL-18為IL-1配體家族中作用強大的前炎癥細胞因子,對多種細胞因子的分泌具有調節(jié)作用,還能增強自然殺傷細胞、Th1細胞的作用,調節(jié)Th1細胞分化、免疫反應,從而發(fā)揮抗感染、免疫調節(jié)作用[6-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低于對照組,IL-18高于對照組,表明bFGF滴眼液聯(lián)合ACV滴眼液治療HSK患者能有效調節(jié)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另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可見bFGF滴眼液聯(lián)合ACV滴眼液治療HSK患者能降低臨床復發(fā)率。
綜上所述,對HSK患者行bFGF滴眼液聯(lián)合ACV滴眼液治療,效果較好,能有效調節(jié)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減少復發(fā),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