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翼
中國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階級兼民族矛盾錯綜交織、戰(zhàn)爭頻發(fā)。權閥世代相沿,政治上則分裂割據,相互傾軋,造成社會秩序動蕩不安,政治凋敝腐朽。在動輒得咎的社會環(huán)境下,面臨政治和現實引發(fā)的巨大矛盾沖突,魏晉士人為了“茍全性命于亂世”,或嗜酒服藥以求自我麻痹,或隱逸山林,抑或放蕩不羈、特立獨行,以種種放誕的行為表達憂憤和對人生執(zhí)著的追求。其中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的陶淵明,年少時深受儒家影響,對政治尚存高志熱忱,宦海浮沉長達13年之久,但終究囿于殘酷政治現實,徹底擯棄仕途,把睿智的目光投向自在閑適的大自然,在田園勞作中找到心靈的歸宿和精神的寄托,個人意識的覺醒推動其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和更高遠的人格。而西方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海德格爾生活在由科技統(tǒng)領并推動社會深刻變革的資本主義高速發(fā)展時期,他深切地關注著現代技術發(fā)展對人類生存產生的深刻影響,認識到作為思維的主體的人類,借由科學技術對除人以外的世間萬物都加以認識,世間萬物都成為人類研究、利用乃至占有的客體,并與認識對象之間是一種探究、利用和占有的關系。
海德格爾在作品《筑·居·思》中闡述了“就人的居住而言,人才存在”人與棲居地的關系,并在剖析荷爾德林的詩歌時強調詩意的棲居必然包含辛苦勞作。海德格爾對“此在與世界”的論述,強調世界使自身及萬物出現,因此人與世界的關系是相互融合的,而此種貫通則來自詩人的創(chuàng)作。自然與“向死而生”的個體之間也并非是單純的物料之利用的功利關系,人的存在是建立于 “在者的在之敞亮出來中”,意即自然中所呈現的各色景致,就是在者之敞亮,而其顯現才成就了人之在,也就是“讓……存在”。而個體棲居于自然,對自然的守護與欣羨,體現了親密關系,人才能本真地“詩意棲居”。陶淵明的詩歌中也充分流露“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該文就以下方面論述從海氏的視角重新解讀陶淵明的作品。
海德格爾把人稱作此在,即“在此存在”,此在的展開方式,其一為情緒。情緒并不揭示這或者那存在者,而決定“此在存在且并不得不存在”這一基本事實,表明生存是“此在”無法選擇的,情緒也包括“煩”“畏”和“死”等。任何東西都存在,而這一普遍性又意味著“存在”的不可定義性,“此在”從而無法預知未來的生活,但是死亡卻是唯一確定的,“死亡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在海德格爾哲學觀念中,“煩”意指人生在世過程中,個體面對無限繁雜選擇的無所適從的狀態(tài)。陶淵明從年少意氣風發(fā)之“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期許“進德修業(yè),將以及時。如彼稷契,孰不愿之?”但“形逐物遷,心無常準。是以達人,有時而隱”。陶淵明雖然暫無死生之憂懼,但面對失控無序的社會發(fā)展,個人何去何從命運的渺茫,其文士自身價值觀的危機頻現,早年所接受的儒學思想的逐步瓦解,詩人就如同被拋向了茫無邊際的宇宙,沒有一點依托和把握,矛盾、焦灼、失意和孤獨心態(tài)滋長。亦如陶淵明所著“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海德格爾認為此在一開始即為被拋的狀態(tài),但此在必然領會其可能的發(fā)展來發(fā)現其現狀。領會作為與情緒一樣原始的展開方式,意即“會做某事能做某事”,陶詩中所言“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只有當個體從外界的屈從轉向內心的自省,他才會認識到人的道德精神并非完美的, 如詩之“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詩人以全部熱情與“天”或者“自然”進行心靈的對話,猶如“意夫人之在茲,托行云以送懷,……迎清風以祛累,寄弱志于歸波”。
海德格爾說:“畏之所畏者,就是在世本身?!分肥峭耆淮_定的。畏使此在個別化為最本己的在世的存在。”此在的本質規(guī)定其只要生存于世,就會與其他存在者照面,意即共在。此在只要存在著,必然先領會到自身的存在,繼而去領會到一切事物的存在。而人作為一個特殊的存在者,借由現身領會和話語來決定其展開狀態(tài),而這也能領悟其他存在者的存在,又能反思自身的存在?!按嗽凇钡恼归_狀態(tài)可以通過操心的現象揭示自身,操心又是在兩種方式上顯現,即“操持”(Besorgen)與“操勞”(Fursorge)。在陶淵明筆下,“服勤盡歲月,常恐功愈微”“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挆l隔天涯,惆悵念常餐”“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憂煩比比皆是。此在亦包含有沉淪,當此在失落與其他的存在,譬如世界,而當畏剝奪了此在領悟其自身的可能性,此在就被拋回本真的能在世了。所以當詩人深感個人之力微小,流亡與死亡相偕,生命無常,從而選擇“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富貴非我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某嘶詺w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詩人恰恰擺脫了囿于萬事萬物的沉淪,反而向著海德格爾所說的那片生命本真存在的澄明之境前進。
海德格爾說:“日常繁忙活動借以為自己把確知的死亡的不確定性確定下來的方法是:它把切近日常的放眼可見的諸種緊迫性與可能性推到死亡的不確定性的前面來?!北娙私柚粘5拿β惮嵥榛顒友谏w人必死這一確定的事實,來閃避死亡。但是不管常人怎樣遮蔽死亡,“死亡作為此在的終結乃是此在最本己的、無所關聯(lián)的、確知的、而作為其本身則不確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作為此在的終結存在,存在在這一存在者向其終結的存在之中”。陶淵明筆下直接涉及到死亡的就達50首之多。在陶淵明的詩文中,也處處流露出人終有一死這一觀點,“自古皆有沒,何人得靈長?”“既來孰不去,人理固有終”。詩人對死亡的本質認識來源于直觀感受和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知。陶淵明深受 “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樂于順隨自然,樂天知命,怡情養(yǎng)性,懷真守初。海德格爾認為,恰是畏清把加諸此在之死亡的一切掩蔽給清除了,此在對被拋入死亡的狀態(tài)呈現得更原始,從而本真的向死存在。詩人鐘情于大自然,不論是“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還是“貧居依稼穡”“弊廬交悲風”,在他眼中一切“養(yǎng)色含精氣,粲然有心理”皆自在樂趣。詩人深諳自然、生命的運行規(guī)律,覷破生死,死亡達觀曠達,“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陶淵明的一生,從 “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到 “家為逆旅舍,我如當去客”,再到終年的“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于本宅”,可謂是直面死亡。陶淵明所著《自祭文》和《擬挽歌辭》中,亦可見詩人正視死亡,并對死亡有所思,其不畏死的勇氣澄明。清醒的畏賦予詩人 “此在”本真存在,并喚來此在的自由。
劉小楓說 “歸隱生命的感覺有兩個返回的對象,一是自然宇宙(山丘、田園、虛室);一是人的‘性本。這兩個生命感覺對象統(tǒng)稱為自然?!碧諟Y明詩曰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逼溟g,與自然相對的“樊籠”可以被理解為海德格爾所定義的“在之中”,因此,“返自然”則意味著去遠。去遠與定向也規(guī)定著此在的空間性,從而此在能操勞尋視其存在被揭示的世內空間。好比“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人的性本自然超越排除任何意向性的沖動,達到一種“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的境界。海德格爾的觀點表示,作為此在的人,與其他的存在者是密切依存的。此在在世界中,而非此在式的存在者,也就是世內存在者,世內存在者本是通過此在在世才能呈現。因而,人和自然都借由在此在的在世生存中才呈現,“自然本身就需要一個世界才能來照面”。在《關于人道主義的書信》中海德格爾也闡述 “人的本質基于在世”,但是在日常操持繁忙的生活中,此在其實被掩蔽在世內存在者之中,此在也并非以本真的方式生存。因此,人歸返自然存在的一個前提,即取消人的生存性、在世性,可如此一來,人與自然就此融合,也就是人從在世的澄明又退返到自然的閉鎖,但也就此沉入了原始的渾然。在《思的經驗》一書中,海德格爾闡述道,“自然的自然性”是一種“由哥白尼的世界觀所象征的自然向‘自然的自然性的回歸”,也“被視為一種歷史性的東西”,由此,與我們相遇的“自然”本就是在由“此在”的到場所敞開的世界中,而人與自然關系的界定并不能以剝奪人的在世性為前提。陶淵明意識到“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繼而“春秋代謝,有務中園”,從“但使愿無違”的辛勤勞作,詩人建構起一個心性獨立、平淡融和的人格主體,徹悟了“此中有真意”的人生境界,這種境界恰是不離世俗的“澄明”之境。但詩人歸隱田園,只于現實中基本解決了仕與隱的矛盾,卻從根本上無法達成兼濟與獨善的統(tǒng)一,借由辛苦挨過勞作和連續(xù)災厄保持了相對的人格自由。詩人心中“貧富常交戰(zhàn)”,即使寄望于“肆微勤”,徒然“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詩人盡管半生艱辛,經歷百般苦楚,但在生命的最后時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靡王稅”“無紀歷”“無論魏晉”,人人勤奮勞作、豐產知足的世外桃源社會,“在此中”的人們本真質樸、安居樂業(yè)、守望相助。詩人筆下牧歌般的田園生活,正是詩人內心的一種憧憬。
海德格爾以詞源學的分析闡述了棲居乃是終有一死的人在大地的存在方式,而“作詩是本真的讓棲居?!髟姡鳛樽寳?,乃是一種筑造?!痹娨鈼右馕吨娀睿娨庖彩菞拥膬仍诒举|。當深陷生態(tài)危機和精神危機的現代人對自身存在狀況進行深刻反思時,海德格爾“詩意地棲居”展示的是平和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追求并保護生命自由的境界。
陶淵明存世于魏晉時期,承襲魏晉詩文風度,其詩文中蘊含璞真。其從艱難磨礪歸隱自然,與勞作相偕,借由詩文創(chuàng)作領悟天地維度,達成人與自然和合相悅的詩化至境,筑造永恒的人生自我價值,踐行對自由和諧生活的追尋。筆者借由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觀,在新時代背景下重新解讀陶淵明的詩作,可以讓我們追本溯源,重視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世界,尊重自然,在自然中獲得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