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文化資本理論為觀照視野和分析工具,論述閱讀素養(yǎng)的內涵、積累機制及其積累中出版工作的助力策略。從文化資本的視角看,閱讀素養(yǎng)是一種旨為閱讀的身體化文化資本,主要由閱讀知識、閱讀能力、閱讀慣習和閱讀態(tài)度四要素構成,它的積累一般遵循學習積累機制、市場積累機制、實踐積累機制和符號權力機制。而在閱讀素養(yǎng)積累中,出版工作可通過如下四個途徑助其積累:積極參與閱讀教育、閱讀普及、閱讀測評和閱讀榮譽認證等活動;交付閱讀產品支撐閱讀市場交易,支持閱讀教育和閱讀實踐;介入閱讀場域,促進閱讀素養(yǎng)的增益、調適和形塑;開展閱讀文化宣傳,傳揚閱讀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閱讀素養(yǎng) 積累機制 出版助力策略 文化資本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1)4-047-06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4.006
閱讀素養(yǎng)是閱讀行為的發(fā)生動因、必要條件與保障性因素。何為閱讀素養(yǎng)?具體由哪些要素構成?如何積累?編輯出版工作又該如何助力閱讀素養(yǎng)的積累?這對認識與培育閱讀素養(yǎng),促進深度閱讀常態(tài)化進而實現全民閱讀提質增效大有現實意義。然就閱讀素養(yǎng)的研究而言,迄今仍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主要集中在教育學和圖書館學領域,研究主題大多側重閱讀素養(yǎng)的內涵及構成要素、閱讀素養(yǎng)測評、影響閱讀素養(yǎng)的因素、閱讀素養(yǎng)培育和發(fā)展策略四方面,呈現出如下特點和不足:一是翻譯、引進外國的東西較多,與中國實際結合不緊密,本土化不夠;二是定性分析較多,定量實證研究不足;三是研究視野不寬,多集中在針對中小學生閱讀素養(yǎng)測評和發(fā)展策略的研究上,對其他閱讀群體關注較少,理論縱深也欠深入。[1]這必然使研究的開闊度、多樣性和理論層次受限,有必要引入新的理論資源開展進一步的探討,拓展論題思路并引向深入。故而,本文引入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作為分析工具,試對前面所提問題做進一步探討。
一、文化資本視域下的閱讀素養(yǎng)闡釋
1. 文化資本理論的主要內容
文化資本是布爾迪厄揚棄馬克思、韋伯等人的資本思想而提出的一個分析性概念,它作為行動者文化實踐活動的生產要素和社會關系的綜合體,“指的是一種標志行動者的社會身份的,被視為正統(tǒng)的文化趣味、消費方式、文化能力和教育資歷等的價值形式”,[2]通常在日常生活中以個人技能、語言風格、教育素質、行為習慣、社會品位與生活方式等形式表現出來。換句話說,文化資本是包括文化知識、文化能力、文化觀念、文化表現、文化習慣、文化資歷、文化產品在內的文化資源的總和,具有生產與再生產功能,其實質是行動者排他性地占有文化資源并用作文化實踐活動的工具和能量。布爾迪厄在其《資本的形式》一文中指出,[3](5)文化資本主要以身體化的狀態(tài)、客觀化的狀態(tài)和制度化的狀態(tài)三種形態(tài)存在:身體化文化資本表現為根植精神或肉體的相對穩(wěn)定的性情傾向,也部分屬于慣習的重要組成,它是行動者在身體內長期而穩(wěn)定內化社會條件的綜合結果,是后兩種狀態(tài)的文化資本的前提,只能以隱秘的方式進行傳遞;客觀化文化資本,指的是物化或對象化的文化產品,是理論的印跡、實現或問題的批判,譬如圖書、油畫、博物館等,它存在的意義在于其所包含的旨在鑒賞、審美和消費的支配性能力,可以借助客觀物質媒介來傳遞;制度化文化資本,也叫體制化文化資本,是由合法化和正當化的制度所確認、認可的各種資格,尤指學銜、文憑、學術資格等,它是一種官方承認并受保障的合法能力,往往發(fā)揮著符號權力的作用。
2. 文化資本視域下閱讀素養(yǎng)內涵及構成要素
目前國內常用的閱讀素養(yǎng)概念,主要譯自國際閱讀素養(yǎng)進步研究項目PIRLS、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美國國家教育評估項目NEAP、國際成人能力評估項目PIAAC中的詞組reading literacy,后來涵蓋了數字閱讀評估的相關概念如digital literacy(數字素養(yǎng))、digital reading literacy(數字閱讀素養(yǎng))和new reading literacy(新讀寫素養(yǎng))等。在對reading literacy一詞內涵的實際理解與解釋中,中外研究者皆不斷明確、修正并增加進“理解、使用和反思書面語言的能力”“通過文本建構意義”“學會學習、參與社會”“積極、主動、愉悅地參與”“評價”等內容,可表述為個人為了實現發(fā)展目標,增長知識,建構意義,發(fā)揮潛能,并參與社會,理解、使用、反思各種形式的文本的能力。由此也可以看出,它實際已超越基本讀寫能力,上升到人的基本素養(yǎng)層面,不過這一專業(yè)概念在實際應用中卻不易使非專業(yè)人士全面領會。[4]如果依據本文思路,從文化資本的角度,其概念內涵該如何看待呢?
其實在中文語境下,素養(yǎng)者,修習涵養(yǎng)或平素的修養(yǎng)也,指個人經過教育學習、訓練與實踐而獲得的思想觀念、能力技巧和認知修養(yǎng),包括知識能力、行為舉止、興趣品位、道德品質等,是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具有外顯性和向善性。這種經過教育學習和親身實踐修得的素質修養(yǎng),從布爾迪厄文化資本概念的視角看,即屬于他所稱謂的身體化狀態(tài)的文化資本,“是一種習慣、準備,一種準備就緒的狀態(tài),或一個特定行為方式的傾向”。[5]就本文論題而言,閱讀素養(yǎng)作為具體素養(yǎng)之一種,即讀者個人在閱讀方面習得的綜合素質修養(yǎng),是旨為閱讀的身體化的文化資本,它與讀者個體經歷的閱讀教育、學習、指導、規(guī)訓和實踐高度相關,是讀者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等,長期而穩(wěn)定地對外在閱讀社會因素——閱讀知識、閱讀技能、閱讀觀念、閱讀政策、閱讀社會關系等內在化建構的結果,整體呈現為一種身體化的極具個性的閱讀才能、秉性與傾向,是閱讀實踐活動的重要工具和能量。
不過,布爾迪厄只指出身體化文化資本沉淀在行動者的肉體或精神里,籠統(tǒng)表現為行動者相對長期穩(wěn)定的性情傾向,體現在行動者日常的動作姿態(tài)、語言表達、文化知識、社會技能、觀念態(tài)度、愛好習慣、精神氣質中,并未充分從具體的構成要素層面進一步總結和闡釋。為進一步理解和把握閱讀素養(yǎng)的內涵,本文結合閱讀實踐的實際,嘗試解析閱讀素養(yǎng)的主要構成要素,從閱讀知識、閱讀能力、閱讀慣習和閱讀態(tài)度四個方面加以解讀和歸納。
(1)閱讀知識。知識是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成果或結晶,是文化資本的基礎性組成部分。理論上而言,閱讀知識具體可分為顯性閱讀知識和隱性閱讀知識兩大類。顯性閱讀知識如閱讀理論、閱讀方法、信息技術知識、傳播媒介知識以及閱讀法規(guī)與倫理、知識產權知識等,可以語言文字、公式、符號等編碼形式,結構成圖書、手冊、圖表、音視頻作品、數據產品等,在人們之間傳遞;而隱性閱讀知識如閱讀經驗、技巧、個人化解讀處理方式等,則個體化地存在于特定讀者頭腦和習慣之中,比如個性化的閱讀理解、文本解讀方式和認知評價,這些隱性知識不易用語言文字等編碼形式表達和傳遞,要靠教誨、模仿、揣摩等示范、體驗的方式加以傳承。閱讀知識是閱讀素養(yǎng)的基礎,是促成閱讀行為的保障性因素。開展閱讀活動必須具備相應的閱讀知識。
(2)閱讀能力。閱讀能力是讀者個體運用自己累積和掌握的閱讀知識、閱讀經驗和閱讀方法從事閱讀活動并融入社會的技能,具體來說,指的是讀者為發(fā)展知識、激發(fā)個體潛能、參與社會,積極合理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及傳播媒介,對文本(含數字文本)進行認知、理解、運用、反思、評價和意義建構的能力,具體包括基礎性閱讀能力、延伸性閱讀能力和拓展性閱讀能力。[6]閱讀能力是閱讀素養(yǎng)的核心成分,是閱讀素養(yǎng)的個體化、個性化、行為化表現,閱讀能力的高低優(yōu)劣直接反映著閱讀素養(yǎng)的水準。
(3)閱讀慣習。慣習作為生成實踐策略的原則,是行動者實踐的內在驅動性因素,隸屬身體化文化資本范疇。閱讀慣習包含但不完全等同于閱讀習慣,它是穩(wěn)定持久地根植于讀者個體心智的一套潛在的閱讀性情傾向系統(tǒng)。作為讀者個體的閱讀感知、閱讀評價、閱讀分類和閱讀行動的圖式,其具有某種創(chuàng)造性藝術般的生成性能力,會策略性地按照具體的閱讀情境而發(fā)揮慣性指導和驅動作用。讀者個體的動機生成、興趣選擇、理解評價等一系列閱讀實踐活動,即是在閱讀慣習支配下按照閱讀實踐的邏輯而展開的,并進而產生一定生理性和心理性的閱讀收獲及體驗。換句話說,閱讀慣習是生成閱讀實踐策略的原則,可在有意無意間支配閱讀行為的發(fā)生和運行。[7]很顯然,閱讀慣習也是閱讀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征著閱讀素養(yǎng)的外化及作用。
(4)閱讀態(tài)度。閱讀態(tài)度是基于讀者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而形成的閱讀認知評價和閱讀行為傾向,屬于閱讀素養(yǎng)維持、推動閱讀活動、保障閱讀良好效果的宏觀文化因素。一般而言,閱讀態(tài)度主要包括閱讀動機、閱讀興趣和閱讀價值觀。[6]閱讀動機源于閱讀需要,是激勵讀者個體產生和維持閱讀行為的心理因素,它決定著閱讀的選擇性、傾向性、積極與否,也影響著閱讀的層次、水平和質量。閱讀興趣反映讀者個體對閱讀活動的注意傾向、喜愛程度及態(tài)度,也關系閱讀的選擇性、傾向性,更重要的是閱讀興趣可以促進讀者個體閱讀感知覺的生成與保持,能提高讀者個體的閱讀注意力,對讀者個體產生積極思維、愉悅情緒體驗以及克服閱讀困難具有促進作用。閱讀價值觀是讀者個體對閱讀對象、閱讀行為的重要性和意義的總的觀點和評價,經常性地支配和調節(jié)著讀者個體的閱讀興趣、閱讀動機和閱讀行為。
二、文化資本視域下閱讀素養(yǎng)的積累機制
依據布爾迪厄的觀點,資本是以物化的或具體化的、肉身化的形式積累的勞動,[3](5)具有可轉換性和可轉移性。[8]資本的積累亦在其實踐運用、轉換和轉移中實現。整體而言,文化資本的積累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主要以客觀化或者身體化的形式進行,而且往往以間接的勞動形式進行,表現出獨特個體性、持續(xù)過程性,以及存在能否被制度化認可與庇護的風險性特征。[9]作為身體化文化資本范疇的資本類型,閱讀素養(yǎng)的積累自然也如此,其積累邏輯大致遵循如下四重機制,這四重機制往往是交叉綜合起作用的。
1. 學習積累機制
閱讀素養(yǎng)這種身體化文化資本的積累與行動者的智識性情相聯系,通常采取學習、修煉、實踐的勞動形式,尤其是以非可替代性的個體習得形式通過資本的隱秘轉換而積累。學習積累機制是閱讀素養(yǎng)習得和養(yǎng)成的最重要的機制。
現代社會學習有不同的方式和途徑,通常包括家庭教育學習、專業(yè)化學習、社會化學習和自學等,這些都需要讀者自我積極主動、攻堅克難,投入必要的時間、精力以及金錢等作為保障。首先是家庭教育學習。既包括家庭直接教育輔導,也包括家庭閱讀傳統(tǒng)、閱讀氛圍、閱讀垂范等的涵化。讀者個體所在的家庭環(huán)境及父母所能提供的閱讀條件、閱讀氛圍、閱讀習慣、閱讀觀念、閱讀指導、親子共讀行為及閱讀行為示范,都可直接或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心靈。當然,一個人的家庭及其父母所擁有的資本(包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等)的多寡和質量差異,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其閱讀素養(yǎng)。其次是學校專業(yè)教育學習。從幼兒園開始,到小學、中學、大學乃至研究生階段,讀者個體通過專門閱讀課程的學習和閱讀實踐訓練,從簡單接觸到系統(tǒng)學習,從感性認知到理性把握,不時受不同人士、不同方面的點撥引領、多重啟發(fā)、專業(yè)教誨,加之閱讀練習,其閱讀素養(yǎng)得到不同程度的形塑和提高。再次是社會化學習。一方面,可以通過社會閱讀輔導培訓機構如閱讀興趣班學習、訓練閱讀知識和能力,此尤以幼兒和青少年學生為多;另一方面,通過在線社會化學習平臺和全民閱讀推廣分享活動學習,借助社交媒體的互動交流及各種集體誦讀會、讀書會、閱讀經驗交流會,閱讀一些文章、書籍等,交流分享閱讀心得,比較成敗得失,肯定成績,修正失誤,增益自我閱讀素養(yǎng)。最后是自我學習。自行研讀一些有關閱讀方面的專業(yè)圖書報刊、網絡信息和知識服務產品等,或與他人進行網絡化社交互動,經過識記、比較、辨別、交流和思考等心理過程,積淀、調整和強化自我閱讀素養(yǎng)。
2. 市場積累機制
市場交換是文化資本轉移傳遞的重要途徑。在文化市場中,閱讀素養(yǎng)內蘊于文化資源,既包括客觀化形態(tài)的顯性文化資源,如圖書、報刊、有聲讀物等,也包括以活勞動形式存在的隱性文化資源,如專長、技巧等。這些文化資源可通過市場價格機制加以交換和傳遞轉移,再通過讀者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和大量時間及精力等的花費,付諸研習領會訓練等身體化的勞動,實現閱讀素養(yǎng)的增益積累。市場積累機制的發(fā)生與展開是市場需求和供給互動的過程及結果。從市場需求端來說,閱讀素養(yǎng)需求源于讀者個體閱讀素養(yǎng)積累和應用的需要,閱讀是獲取信息知識的重要途徑,密切關系著一個人在現代社會的生存處境和發(fā)展前景,這些需求也深受個人閱讀需求預期、閱讀偏好、經濟條件等的影響和制約。而從市場供給端看,一方面,市場以客觀化閱讀產品的形式提供閱讀消費商品,遵守一般市場供求買賣法則;另一方面,以閱讀服務的形式提供隱性閱讀知識和文化技能資源,通過言傳身教、示范領悟、互動交流等形式以活勞動的方式加以供給,比如開辦閱讀輔導培訓班,但這種傳遞較難,也難以保證盡可能高的兌換率。
3. 實踐積累機制
在布爾迪厄看來,資本是實踐的工具,實踐是資本、慣習、場域彼此決定、相互影響和互動生成的過程。就閱讀實踐而言,閱讀素養(yǎng)等文化資本促生閱讀場域、閱讀慣習,并導致閱讀實踐的發(fā)生;反過來,閱讀慣習、閱讀實踐及其場域也促進閱讀素養(yǎng)等文化資本的獲得、養(yǎng)成和積累。讀者在閱讀時即置身于閱讀場域與閱讀實踐之中,既運用和張揚自身修得的閱讀素養(yǎng),也深受其中的知識、思想、經驗、文化等的洗禮、沖擊和規(guī)訓。為應對不同的閱讀對象和閱讀情景,在閱讀慣習支配下,讀者個人潛意識里不停做著策略性的調整和適應,譬如遇到類似閱讀過的文本,就會調動曾經的經驗圖式加以解讀、接受和把握,遇到反常于或迥異于既往所接觸過的文本,則重新生成新的策略予以認知和掌握,[7]新生成的策略也因之內化為閱讀素養(yǎng)。在這樣有意無意間,閱讀素養(yǎng)不斷得到補充、修正、強化與提升。
4. 符號權力機制
符號權力源于資本的符號效應,即布爾迪厄所說的符號資本,體現為一種象征性促動力量。在符號資本形成的權力效應下,資本更易于傳遞和轉換。在閱讀素養(yǎng)的積累過程中,經濟資本、制度權力資本、文化權力資本、資歷榮譽等象征資本、閱讀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等,由于共識、誤識或合謀的作用邏輯,均能生成強大的符號效應,也成為資本轉換和素養(yǎng)積累的促動力量。一是制度權力,制度權力主要源于國家法規(guī)政策、政府行政指令、教育認證等,通過頒布閱讀法規(guī)政策、全民閱讀號召、學分考核、閱讀能力測試等資格水平認定等手段,或設置一些讓閱讀文化資產(如書報刊、圖書館服務等)向某些人或群體偏移的游戲規(guī)則,強力干預社會和個人的閱讀素養(yǎng)積累。二是閱讀意見領袖,比如文化名人、通過閱讀而自學成才者、閱讀比賽獲獎者、喜歡閱讀的社會精英等,他們往往印證了閱讀素養(yǎng)作為一種內在力量,具備了強大的象征性權力效應,從而廣受認可、敬仰和崇拜,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客觀上助推效仿者效仿,增益其閱讀素養(yǎng)積累。三是閱讀文化傳統(tǒng),這是一種更宏大的符號權力,一般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制度環(huán)境而存在,比如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詩書傳家、讀書人、書香門第等價值觀念,這些都無形中促進讀者個體對閱讀素養(yǎng)的刻意研習,并代代相傳。另外,由于金錢等經濟資本是其他資本的基礎,也存在與其他資本相互轉化的內在邏輯,會促使經濟資本擁有者將之投入文化資本的占有和消費中,彰顯自己的文化修為、社會地位和文明形象,其中就包括閱讀素養(yǎng)及閱讀消費行為。倘若金錢財富等經濟資本擁有者忽略文化修養(yǎng)追求,則可能為社會所睥睨而形象大損。這也說明閱讀文化一定程度上能促使或倒逼人們主動花費大量金錢時間精力,克服重重困難積累閱讀素養(yǎng),從事閱讀活動,從而獲得一定的文化資本并生成有文化品位的社會地位和符號形象。
三、閱讀素養(yǎng)積累中的出版助力策略
閱讀素養(yǎng)的積累歸根結底要靠讀者的主觀刻苦努力。但外在條件的支撐與促進作用也必不可少。眾所周知,閱讀活動和出版工作密切相關,它們誠可謂唇齒相依,誰也離不開誰,少了任何一方,另外一方必然缺失存在的理由、條件和可能。顯而易見,作為閱讀活動動機、必要條件和保障因素的閱讀素養(yǎng),對出版工作而言具有無可替代的現實意義,畢竟閱讀素養(yǎng)推動和保障閱讀活動即意味著出版產品的需求、銷售和消費,也就是說,閱讀素養(yǎng)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出版產業(yè)的存亡與發(fā)展。從出版本質屬性上看,積累和傳播知識文化,促進包括閱讀素養(yǎng)在內的文化資本的習得、積淀和傳揚,更是出版工作的本質和功能的內在規(guī)定。推動閱讀素養(yǎng)的積累,自然而然成為出版工作的重要而偉大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這些道理揭示了出版工作助力閱讀素養(yǎng)積累的應然性、必然性和可行性。出版工作如何助力閱讀素養(yǎng)積累,根據閱讀素養(yǎng)四個積累機制,主要可采用如下幾種施展策略。
1. 積極參與推動閱讀教育、閱讀測評、閱讀普及和閱讀榮譽認證活動
學習是文化資本習得積累的重要途徑。閱讀素養(yǎng)同樣需要以教育、培訓和自學等方式獲取和積累。出版工作歷來與教育淵源頗深,關系密切,可發(fā)揮其促進閱讀素養(yǎng)學習積累的輔助作用。首先,介入家庭文化傳承教育。家庭是文化資本傳承的重要場所。布爾迪厄也一再指出文化資本首先源于家庭所能給予的教育并深受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而閱讀素養(yǎng)對文化傳承的能力和過程至關重要,歷來為家庭所重視,家庭成員一般自小就得到不同程度的家教和家風影響。出版工作不妨積極倡導影響家庭的閱讀觀念,適度向其供給閱讀知識、閱讀技能方面的出版物,或組織閱讀講座活動,主動為其提供相關閱讀知識、技能服務,也可與家庭建立閱讀知識支持關系,介入親子閱讀、書香家庭等的建設,提升閱讀知識、技能服務的可供性。其次,與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適度合作,配合語文教學研發(fā)開設相關閱讀素養(yǎng)課程、講座等,傳授基本的閱讀知識、必要的信息檢索、內容評價、交流互動等信息媒介技藝,以及相關法律倫理、文化價值觀念,支持相關課程研發(fā)閱讀教育環(huán)節(jié),倡導參與式教學、嵌入式教學、任務導向式教學、體驗式學習、協同互助學習、用中學等閱讀教學模式,并舉辦基于特定主題的閱讀文化活動和競賽活動等。再次,借助閱讀推廣工作之便,積極參與推動全民閱讀素養(yǎng)普及和閱讀素養(yǎng)測評等活動。充分發(fā)揮自身閱讀推廣生力軍的作用,一方面與全民閱讀活動相結合,舉辦閱讀活動、讀書講座、書香家庭比賽、讀書征文或攝影評比競賽與點評活動,推動閱讀素養(yǎng)的社會化教育普及,助益參與者閱讀素養(yǎng)的積累和優(yōu)化,取得一定效果;另一方面接軌國際閱讀能力素養(yǎng)測評項目,學習韓國頒發(fā)閱讀勛章、實施畢業(yè)資格讀書認證制度等做法,嘗試推動建立適合我國的專業(yè)測評、獎勵和資格認證制度,推進評估和提升閱讀教育和服務質量,并探索與畢業(yè)文憑、資歷認定、職業(yè)門檻等的適度結合,以制度化的手段促進閱讀素養(yǎng)的積累和提高。
2. 為社會交付各種閱讀產品,為閱讀素養(yǎng)積累提供市場交易、教育學習和閱讀實踐的對象和活動要件
無論是通過教育學習還是閱讀實踐等途徑習得和積累閱讀素養(yǎng),抑或通過閱讀文化資源市場交易和閱讀文化傳揚等手段促進閱讀素養(yǎng)的習得和積累,無不是以閱讀產品為媒介、對象和活動要件的。閱讀產品正是出版工作產出的主要文化成果,因而,編輯出版閱讀精品交付給社會,即是出版助益閱讀素養(yǎng)積累的重要表現。應特別指出的是,直接傳播閱讀知識、閱讀技能和閱讀文化等內容的出版媒介產品——相關圖書、報刊、廣電節(jié)目、有聲產品、智能產品、在線知識服務產品如閱讀學習在線課程等,更是出版工作應該且務必積極審慎、盡心盡責精心創(chuàng)意策劃、組織生產推出的,也是責無旁貸的。不可否認的是,截至目前,科學創(chuàng)意、發(fā)掘、組構和普及閱讀基本知識和方法技能等出版產品的出版及普及傳播,仍然是出版工作的一大短板,做得遠遠不夠,現實社會中很少看到適應中文實際的、有針對性的、較為實用的閱讀知識和技能普及類出版服務產品。在這方面,出版工作應有更大且舍我其誰的擔當和作為。
3. 積極介入閱讀實踐場域,發(fā)揮閱讀活動組織、閱讀支持服務和價值引導作用,有益促進閱讀素養(yǎng)的增益、調適和形塑
閱讀場域是閱讀實踐的場所,也是閱讀素養(yǎng)這種特別的身體化文化資本積累、調適、增值和形塑的場所,它是虛擬存在于任何閱讀活動的社會關系之中的。出版工作以及編輯出版工作者,可通過出版生產、宣傳促銷、作品研討、作品導讀、閱讀輔助、文化講座、編讀互動、讀者服務和閱讀推廣等工作形式,比如編輯或組織好一本書、一篇文章、一種知識服務產品的內容傳達、序言導讀、內容提要、編輯按語、版面設計、導航設計等,積極利用論壇、微博、微信、豆瓣、今日頭條、抖音等各種社會化媒體提供閱讀產品信息和編讀交流活動,與線上線下書店、圖書館、文化館、教育單位、培訓機構、閱讀推廣組織等單位建立聯合營銷機制和閱讀服務機制,乃至與社區(qū)、家庭和讀者個人等結對子、交朋友,與讀者及其閱讀活動建立起一定的社會聯系,介入閱讀場域之中。通過對圖書報刊有聲媒介等內容和形式的科學化編輯處理及推廣營銷,舉辦一些作品解讀、作者講座、閱讀交流、閱讀學習輔導、學校閱讀教育等活動,以參與其中的方式,輸入閱讀產品信息、閱讀知識、閱讀方法技能和閱讀價值觀等閱讀文化資本,烘托閱讀氣氛,引導讀者的文本解讀,為讀者答疑解惑,協助讀者找到正確的閱讀價值目標和恰當的閱讀方式方法,以此協力增益讀者閱讀素養(yǎng)的研習、調適、提升和形塑。
4. 高擎閱讀倡議、閱讀文化價值及其意義傳揚的責任大旗,力同心構筑健康的閱讀社會氛圍和風尚,為閱讀素養(yǎng)積累賦能
閱讀倡議和閱讀政策、閱讀傳統(tǒng)、閱讀價值觀念等閱讀文化在閱讀素養(yǎng)積累中,可以隨時隨地、無時無刻潛移默化地起著重要的符號權力作用,無形中影響著社會及個人的閱讀素養(yǎng)水平。如果社會閱讀素養(yǎng)水平高,那么閱讀氛圍就會較好,閱讀行為就會很普遍、日?;?,國民閱讀率就高,閱讀有廣度、有深度,進而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也會提升,世界上的很多國家民族的歷史和社會現實無不充分地確證或反證了這一點。出版是文化宣傳媒介的一個重要的生產途徑。響應國家全民閱讀工作及書香社會、學習型社會建設的號召,出版工作完全有責任、有能力自主或與其他新聞媒體、新媒體、閱讀推廣組織等協同合作,大力發(fā)掘、整理、編制各種閱讀文化宣傳媒介產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方式,向社會發(fā)出閱讀倡議,傳播閱讀文化,宣揚閱讀典范,闡釋閱讀意義,引領閱讀風尚,置讀者于濃郁的、健康的社會閱讀文化氛圍之中,進而直接或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和賦能閱讀素養(yǎng)的習得和積累。
參考文獻:
范蔚,趙凌瀾. 十五年來“閱讀素養(yǎng)”研究述評——以2003—2017年核心期刊論文為依據[J]. 語文建設,2018(27):4-9.
張意. 文化資本[M]//陶東風,等. 文化研究:第5輯.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67.
布爾迪厄. 資本的形式[M]//薛曉源,曹榮湘. 全球化與文化資本.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羅德紅,龔婧. PISA、NAEP和PIRLS閱讀素養(yǎng)概念述評[J]. 上海教育科研,2016(1):34-37.
亞瑟·L. 科斯塔,貝納·卡利克,滕梅芳. 什么是素養(yǎng)?[J]. 數字教育,2018,4(3):79-86.
黃朋月,魯黎明. 現代閱讀素養(yǎng)的構成及其提升策略[J]. 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8,20(1):101-105.
王軍. 論閱讀習慣及其建構[J]. 中國出版,2017(2):13-15.
宮留記. 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M].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110-116.
姚檢建,岑文忠. 文化資本的積累機制探微[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35-40.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 and Publishing Assistance Strategy of Reading Liter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apital
WANG Jun(College of Publishing, Printing and Art Design,Universit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hanghai,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apit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the accumulation mechanism and the publishing assistance strategy of reading liter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apital, reading literacy is actually a kind of physical cultural capital for reading,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four elements: reading knowledge, reading ability, reading habitus and reading attitude. Its accumulation generally follows learning accumulation mechanism, market accumulation mechanism, practice accumulation mechanism and symbol power mechanism. In the accumulation of reading literacy, publishing works can influence and promote the acquisi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reading literacy through the following four ways: firstly,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reading education, reading popularization, reading evaluation and reading honor certification activities; secondly, the delivery of reading products to support the reading market transactions, reading education and reading practice; thirdly, intervening in the reading field to promote the gain, adjustment and the shaping of reading literacy; lastly, carrying out the cultural publicity of reading and spread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reading.
Key words: reading literacy; accumulation mechanism; publishing assistance strategy; cultural capital
作者信息:王軍(1975— ),男,河南永城人,博士,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出版?zhèn)髅饺诤限D型、新媒體運營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