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明
朋友送我一瓶江西產的“恩泉”紅花山茶油,燒出的小菜有一股山野的清香,這是營養(yǎng)價值很高的純天然食用油,真正的“油中珍品”。 油茶果從開花到授粉到果實成熟需經(jīng)歷秋、冬、春、夏、秋五季之雨露,盡吸日月精華,在民間素有“抱子懷胎”的人間奇果之稱?!岸魅奔t花山茶油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三清山國家生態(tài)林自然保護區(qū)的紅花茶籽為原料,經(jīng)壓榨、精煉而成,色澤金黃、清香味美,不含膽固醇,不含芥酸。長期食用高品質的山茶油,有利于降低血壓、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助于預防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山茶油還可消腫外用,使傷口不發(fā)炎。
用傳統(tǒng)方法榨取的只經(jīng)過簡單過濾處理的山茶油具有獨特的清香味,但因其中含有多種雜質所以叫“毛茶油”(土茶油)。二級茶油是指毛茶油經(jīng)過過濾去雜,仍保留濃厚的山茶油風味,由于煙點比較低,烹調時仍然有較大的煙霧。一級茶油是毛茶油經(jīng)過現(xiàn)代生產工藝去雜、脫臭、脫酸、脫色后制成的山茶油,天然氣味損失較大,但煙點較高。
從前上海人燒菜的油只用菜油、豆油、花生油、豬油、麻油,沒有用山茶油的習慣。雜貨店里有茶籽餅賣,這是用茶籽榨出茶油之后余下的渣滓壓制而成,厚約1.6厘米。石庫門弄堂里的“煮婦”買來后用水浸泡,洗滌絨線效果很好,亦可毒殺血吸蟲病的中間宿主釘螺,或作為外用藥。
油茶、油棕、油橄欖和椰子并稱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我國食用山茶油的歷史始于刀耕時期。先秦古書《山海經(jīng)》里就載有:“員木,南方油食也?!痹a地江西深山的野生山茶經(jīng)過現(xiàn)代工藝榨出的山茶油,富含油酸、維生素 E、茶多酚、山茶甙、鋅等多種物質,對身體健康有益。唐代詩人李商隱曾為茶油賦句:“芳香滋補味津津,一甌沖出安昌春?!笔妨嫌涊d:楚漢之爭,漢高祖劉邦受傷,行至武陟食茶油,食之傷愈體健,遂封為宮廷御膳。
1970年我到江西新余縣一個小山村里務農。深秋,我跟著農民上山采摘紅褐色的油茶果子,采回來攤在地上翻曬,茶果自然開裂。10余天后,果子里的淀粉和可溶性糖等有機物充分轉化為油脂,最后把分離出的茶籽拿到榨油坊里榨油。翻過一個小山,大約3 000米外的一個水塘旁邊有一個古老的榨油坊,光線昏暗的油坊里有石碾、土灶,用一棵巨大古樹制作成的已經(jīng)包漿的褐黑油亮的榨油工具,油坊里還有釜甑、爐灶、鐵箍、撞錘或撞桿、油缸等榨油工具。榨油的操作流程有烘焙、碾磨、上甑、過蒸、摶餅、開榨等,榨出的油,香味醇厚。榨油所余之渣因其形圓,統(tǒng)稱為“餅”。古法壓榨油通過粉碎、蒸炒后做成餅放到木制的榨槽內,再一根根地往槽的右側加木楔。兩個人抓住繩子、錘把或抱住錘身,用懸吊木錘向前撞擊木楔。榨出來的茶籽油色淡黃,透明清亮,因而江西山里人也把茶籽油叫“清油”。相傳元末年間,朱元璋被陳友諒軍隊追殺到建昌(今江西苑溪村)的一片油茶林,正在油茶林中采摘的老農見此狀況,急中生智把朱元璋裝扮成采摘油茶果的農夫,幸免一劫,朱元璋稱老農為救命“老表”。老表見朱元璋遍體是傷,便用茶油幫他涂上。不幾天,朱元璋就覺得身上的傷口愈合、紅腫漸消,于是他高興地稱此油茶果是上天賜給大地的人間奇果。
《廣東新語》記載:在明清時代, (“燕、吳人”)都從廣東韶州等地收購茶籽油制作頭油。有一種“露花油”是當時風靡一時的頭油,是將露花曬干后融入茶油中制作而成的。清人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指出:“茶油,甘涼,潤燥,清熱息風,解毒殺蟲,上利頭目。茶油,蒸熟用之,澤發(fā)生光。諸油惟此最為輕清……豈他油之濁膩可匹哉!”明清時代頭油的制法:把采摘下的玫瑰花或桂花在背陰處晾干,再加入明礬腌制一段時間,壓榨成花泥膏;把花泥膏放到茶油中,密封后上火蒸熟,再浸泡一段時間,就得到了芳香的玫瑰油、桂花油。茉莉、素馨、水仙、薔薇、蘭、蕙等香花香草,都被用來和茶籽油制作成頭油。
精品山茶油在不需加熱的情況下,可直接用于涼拌各種葷、素菜,調制色拉醬,熱炒食物不發(fā)黑,清爽可口不油膩。烘烤前或烘烤時涂抹一層山茶油,可以保持食物鮮香酥脆,口感爽滑,不易焦糊。煮湯時或煮湯后加入1勺山茶油,可使湯更清鮮味美。精制山茶油正走入上海人家的廚房和餐飲業(yè),給人們帶來一種美食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