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成菊,賈小村,郭奇振
(1.漯河市中心醫(yī)院輸血科;2.漯河市中心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漯河 462000)
輸異體血在腦外傷、腦血管病等開顱手術較為常見。膠質(zhì)瘤為腦腫瘤中十分常見的惡性腫瘤,侵襲性極強、復發(fā)率高并且一旦復發(fā)其惡性程度隨之提高,所以在手術時盡可能切除病灶尤為重要但由于膠質(zhì)瘤手術更為復雜兇險、手術時間長,膠質(zhì)瘤切除手術必須具備充足的異體血方可進行手術治療[1]。故異體血輸血成為困擾膠質(zhì)瘤手術實施的重要因素。雖然目前自體血回輸?shù)呐R床應用在神經(jīng)外科手術中得到了廣泛開展,但自體血回輸在膠質(zhì)瘤手術中的應用報道較少,且無任何研究關于自體血回輸對膠質(zhì)瘤手術患者凝血功能和術中血氧狀況的影響[2,3]。故本研究擬觀察自體血回輸與異體輸血對膠質(zhì)瘤手術患者凝血系統(tǒng)及血液氧合狀況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篩選2010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接受膠質(zhì)瘤手術治療的95例患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自體血回輸?shù)脑囼灲M48例以及異體輸血的對照組47例,一般臨床資料如表1所示,兩組患者均具有可比性(P>0.05)。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⑴根據(j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檢查及術后病理檢查確診膠質(zhì)瘤;⑵患者均為膠質(zhì)瘤初次發(fā)生;⑶患者符合自體回輸、異體輸血適應癥;⑷患者及家屬均了解本研究內(nèi)容、目的及潛在的風險,愿意配合治療研究。
排除標準:⑴術前存在血栓、白血病、DIC等血液系統(tǒng)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者;⑵病情危重,患者和(或)家屬放棄治療者;⑶預期生存周期<1年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麻醉方法及生命體征監(jiān)測相同,常規(guī)的顯微鏡下大腦開顱膠質(zhì)瘤切除術。試驗組術中選擇自體血回輸,采用自體血液回收機收集患者術中出血,120 mmHg負壓吸引,回收的血液給予肝素抗凝,分別經(jīng)過濾、離心、生理鹽水凈化后去除紅細胞碎片、肝素等雜質(zhì),濃縮紅細胞,并根據(jù)輸血指征予以輸血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的異體血回輸,回輸量選擇標準同試驗組。
1.3 觀察指標 取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血液成分、凝血功能相關指標、血氧指標、感染率、有效率、術后一年和三年生存率。其中血液成分包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小板、紅細胞、白細胞,利用邁瑞醫(yī)療生產(chǎn)的BC-53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測定。凝血功能相關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激活全血凝固時間(ACT)、紅細胞比容(Hct)、纖維蛋白原(Fg)、血紅蛋白(Hb)、血小板計數(shù)(PLT)以及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分別與術前、輸血前、輸血結(jié)束后采血并利用沃芬醫(yī)療器械商貿(mào)(北京)有限公司凝血分析儀ALP TOP 700測定。血氧指標包括氧分壓(PaO2)和血氧飽和度(SaO2),采集自監(jiān)測儀器。有效率判定標準為麻醉和手術順利實施,術中無明顯的呼吸、循環(huán)指標紊亂,術后正常蘇醒,肢體運動和感覺功能均恢復正常狀態(tài)。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統(tǒng)計學處理軟件為SPSS23.0軟件,兩組間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檢驗,檢驗水準0.05,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血液成分比較兩組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血液成分均相近(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血液成分比較()
表2 兩組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血液成分比較()
指標術中出血量(ml)術中輸血量(U)血液成分 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小板(g/L)紅細胞(g/L)白細胞(g/L)試驗組(n=48)155.85±1.85 0.95±0.05 4.49±0.21 2.16±0.24 192.55±1.55 4.48±0.31 7.35±0.25對照組(n=47) t 156.10±1.80 0.90±0.10 4.53±0.23 2.14±0.22 193.10±1.58 4.45±0.33 7.39±0.27 P 0.421 0.298 0.295 0.289 0.266 0.288 0.289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2.2 凝血功能相關指標分析 根據(jù)表3可知,兩組患者術前PT、APTT、TT、ACT、Hct、Fbg、Hb、PLT及INR等凝血功能相關的評價指標均相近(P>0.05)。根據(jù)表4可知,與術前比較,兩組患者輸血前凝血指標PT、APTT、TT、ACT和INR等均升高,而Hct、Fbg、Hb、PLT等指標均降低,提示兩組患者的凝血功能較術前均存在減弱現(xiàn)象,與既往研究相符,患者需接受輸血治療以改善凝血功能,但兩組間上述指標亦無明顯差異(P>0.05)。根據(jù)表5可知,上述指標均恢復至術前水平,提示凝血功能得到顯著改善,但但兩組間上述指標依然無明顯差異(P>0.05)。
表3 兩組患者術前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術前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項目 試驗組(n=48)P PT(s)APTT(s)TT(s)ACT(s)Hct(%)Fbg(g/L)Hb(g/L)PLT(×109/L)INR 11.87±1.29 30.29±2.38 16.85±1.38 105.62±3.92 39.82±2.58 2.79±0.58 135.61±10.87 198.56±18.21 0.98±0.08對照組(n=47) t 11.82±1.23 30.18±2.25 16.70±1.31 105.18±3.85 39.71±2.52 2.73±0.56 134.68±10.27 197.63±17.53 0.97±0.09 0.298 0.318 0.186 0.276 0.197 0.168 0.387 0.187 0.118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表4 兩組患者輸血前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輸血前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項目 試驗組(n=48)P PT(s)APTT(s)TT(s)ACT(s)Hct(%)Fbg(g/L)Hb(g/L)PLT(×109/L)INR 13.82±1.25 36.72±2.68 19.52±1.38 116.62±3.87 30.85±2.98 2.22±0.45 89.62±8.29 152.30±13.58 1.18±0.12對照組(n=47) t 13.26±1.27 35.52±2.58 19.48±1.45 115.29±3.65 30.72±2.78 2.31±0.49 90.62±8.33 150.29±10.31 1.17±0.15-0.301 0.262 0.276 0.318 0.268-0.206-0.316 0.298 0.36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表5 兩組患者輸血后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表5 兩組患者輸血后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項目 試驗組(n=48)P PT(s)APTT(s)TT(s)ACT(s)Hct(%)Fbg(g/L)Hb(g/L)PLT(×109/L)INR 12.62±1.31 32.27±2.68 16.87±1.29 108.12±3.88 38.70±2.93 2.68±0.57 129.58±9.29 186.28±19.06 0.99±0.09對照組(n=47) t 12.51±1.29 32.28±2.78 16.72±1.39 108.27±3.71 38.87±2.68 2.61±0.58 129.08±9.21 188.58±19.18 0.98±0.09 0.318 0.326 0.197-0.122 0.256 0.178 0.405 0.293 0.178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2.3 血氧狀況分析 根據(jù)表6可知,兩組患者術前PaO2和SaO2較高,輸血前顯著降低,輸血后又恢復至術前水平,兩組患者變化趨勢一致,三個時間點分別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6 兩組患者輸血前后血氧狀況比較()
表6 兩組患者輸血前后血氧狀況比較()
組別PaO2(Kpa)t P SaO2(%)術前輸血前輸血后術前輸血前輸血后試驗組(n=48)12.51±1.89 11.28±1.58 12.59±1.72 97.36±2.99 95.28±3.51 98.52±2.63對照組(n=47)12.42±1.87 11.19±1.32 12.46±1.58 97.25±2.98 95.11±3.06 98.45±2.57 0.398 0.278 0.318 0.328 0.192 0.571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2.4 預后分析 根據(jù)表7可知,試驗組治療后感染率低于對照組,有效率及術后一年、三年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7 兩組患者預后比較[n(%)]
輸血是彌補手術出血,維持正常血容量和血壓,確保手術安全的重要保障。但發(fā)熱、溶血、等輸血常見過敏反應一直困擾并威脅著臨床治療的安全。而且,異體血由于現(xiàn)有的檢測技術手段問題,有出現(xiàn)血源性傳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感染的風險,進一步增大了輸血風險[4]。本研究針對兩組輸血患者的感染率和有效率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試驗組治療后感染率低于對照組,有效率及術后一年、三年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與既往研究結(jié)論一致,證實自體輸血可有效降低輸血感染率,改善輸血效果。此外,雖然我國人民無償獻血的意識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和改善,但礙于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shù)和血液需求量,單純的異體血回輸難以滿足臨床治療的需要,極大的制約了我國手術的開展和順利實施[5]。因此,基于上述異體血的弊端,患者術中自體血回輸可顯著解決我國目前異體輸血的窘境,并節(jié)約大量寶貴的血液資源[6]。
近年來,隨著自體血回收和處置儀器的發(fā)展,自體血的臨床應用日益簡便、快捷、經(jīng)濟,但其治療的安全性和確切療效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論[7]。部分研究認為自體血回收過程涉及肝素抗凝和紅細胞的洗滌、離心、濃縮等復雜的過程,可嚴重損傷紅細胞、血小板,導致血漿中大量的凝血因子破壞,極易出現(xiàn)凝血障礙和稀釋性凝血病[8]。但亦有研究認為自體血回輸對機體凝血功能的損傷并不嚴重,可忽略,甚至因為自體血液均為自身成分,不產(chǎn)生免疫抑制的同時可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和預后[9]。例如,有研究發(fā)現(xiàn)膠質(zhì)瘤患者圍手術期給予自體血回輸,患者的無病生存期甚至高于異體輸血[10]。在心臟瓣膜置換術、頸椎手術中,相關研究特針對自體血回輸和異體血回輸患者的凝血功能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二者均無限制區(qū)別[11]。
本研究基于上述現(xiàn)象,特針對膠質(zhì)瘤患者的凝血功能進行觀察檢測,首先發(fā)現(xiàn)膠質(zhì)瘤患者輸血前各項凝血功能相關指標均較術前減弱,此現(xiàn)象在大多數(shù)開顱手術的研究中均得到證實,分析認為可能與開顱手術大量出血所致凝血功能障礙有關[12]。輸血后患者凝血功能相關指標較輸血前得到改善,恢復至術前水平,提示輸血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證實輸血有效[13]。但針對兩組患者術前、輸血前、輸血后三個時間點分別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異體輸血和自體血輸血兩組患者的凝血指標均無顯著差異,從而證實自體血回輸并不削弱患者的凝血功能,具有同異體血一致的凝血功能[14]。
血液的攜氧能力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可反應血液中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含量與生理功能。本研究進一步針對患者的血氧狀況進行了分析[15]。觀察結(jié)果與凝血功能一致,即輸血前,患者的血氧狀況受手術影響,PaO2和SaO2均低于術前,但輸血后PaO2和SaO2均恢復至正常水平,提示自體血的攜氧能力亦與異體血相近,可滿足臨床手術治療的需要。因此,基于上述研究結(jié)論,在膠質(zhì)瘤開顱手術的治療中,自體輸血在不影響凝血系統(tǒng)和血液氧合情況下,可有效降低感染率,改善輸血療效和預后生存率,應極大的倡導自體血的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