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云
(黎明職業(yè)大學 土木建筑工程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城市公園綠地作為城市綠地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城市居民休閑娛樂、文化傳承、防災避難、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城市居民通過游覽公園,實現接觸自然、釋放壓力、調節(jié)情緒等目的。居民對城市公園的游憩滿意度反映了城市公園的建設水平、市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發(fā)展水平。游憩滿意度研究能夠反映城市居民對公園的需求組成和存在不足,通過改善不足提高居民游憩滿意度,有效提高城市公園的利用率,促使居民產生對地方的依戀,增強社會凝聚力等。游憩滿意度評價方法較為多樣化,胡武賢通過對廣州森林公園游客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環(huán)境安靜和人體舒適度等要素是影響游憩滿意度的核心因素。董楠通過模糊綜合評價法和IPA分析發(fā)現旅游設計及其質量等滿意度最低,而自然風光滿意度最高。相對于其他方法,運用Logistic回歸分析能更好的揭示使用者的滿意度或意愿程度及其影響因素?,F階段,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對城市公園居民游憩滿意度進行分析的研究相對較少。本論文以泉州市中山公園為例,通過調查中山公園的居民游憩滿意度,探索公園存在的問題及居民對公園的使用需求,為提升公園綠地的服務效益和城市公共服務改革提供參考。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是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東亞文化之都”,同時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市總面積11 015 km,森林覆蓋率58.7%,以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為主,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全年無霜期,年降水1 000-1 800 mm。中山公園是泉州市中心城區(qū)內歷史悠久的公園,位于威遠樓北面,原址為清代督署,占地面積6.8 hm,于1931年辟建為公園,1987年改為人民體育場,后于2000年改造為集休閑、健身、娛樂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2.1.1 人口特征
城市公園的使用對象主要以居民為主,不同的人群特征如性別、年齡、專業(yè)和職業(yè)等對滿意度的結果存在差異。不同的人口特征對公園使用功能的需求和心理上的側重點具有差異,如男性更注重活動類型和參與度,而女性側重于心理感受。理解人口特征對滿意度的影響,有助于提高公園的服務水平。
2.1.2 游覽動機
居民的游覽動機是多元的,基于不同游覽動機游覽公園綠地產生滿意度結果也不盡相同。通常,游覽公園的動機主要有休閑游憩、健身鍛煉、釋放壓力、接觸自然和遛狗等。城市公園兼具文化宣傳、科普教育、社交等功能屬性。
2.1.3 環(huán)境和公共基礎服務設施
安全設施、健身設施、景觀維護和自然風光等均會對居民游憩滿意度產生影響。自然風光是城市公園與城市建筑群的主要區(qū)別,也是公園的一大吸引力。城市公園是居民接觸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重要來源。特色性如主題公園、文化教育公園等等人文氣氛感染力較強的公園,能較好的提升游客的滿意度。適當的文娛活動有助于居民的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城市公園的五官感受是居民在游憩公園時最直接的感受,如聲環(huán)境、人體舒適度和空氣質量等。而心理感受通常以心理安全感,如夜晚照明條件不足或者公園內犯罪率很高等,均會影響城市居民游憩滿意度。
綜上,影響居民游憩滿意度的因素是多元且復雜的,有些因素是較為明顯可測量的,如設施情況等;有些因素則是潛在的,如心理感知、場地特色、文化教育等。因此,在評估居民游憩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時應進行綜合考慮,故本研究將影響因素分為三大類(人口特征、游覽動機及環(huán)境和公共基礎服務設施)進行分析。
圖1 中山公園關鍵節(jié)點圖
于2018年12月份8:00-18:00,邀請部分黎明職業(yè)大學的師生及在公園中隨機挑選的使用者進行問卷訪問,共發(fā)放問卷180份,剔除錯填、亂填的問卷,共得到有效問卷155份,問卷有效率為86.11%。
問卷從人口特征、游覽動機、環(huán)境和公共基礎服務設施等3個方面對居民進行提問。人口特征分別為性別(Q1)、年齡(Q2)、教育程度(Q3)、專業(yè)(Q4)、職業(yè)(Q5)、游覽頻率(Q6)。游覽動機分為游憩休閑(Q7-1)、自然風光(Q7-2)、釋放壓力(Q7-3)、文化教育(Q7-4)、運動健身(Q7-5)、其他(Q7-6),其他選項則包含科研、路過、慕名而來、交際等多項游覽目的。問題1-7(Q1-Q7)的賦值為是(1),否(2)。環(huán)境和公共基礎服務設施包含景觀美觀度Q8、生物多樣性Q9、公園特色性Q10、聲環(huán)境Q11、空氣質量Q12、人體舒適度Q13、安全感Q14、運動健身Q15、人文氣氛感染力Q16、標識設施Q17、文化教育Q18、安全防護Q19、公共基礎設施Q20、交通便捷程度Q21、場地平整程度Q22、場地衛(wèi)生與植物養(yǎng)護Q23、整體滿意度Q24,問題8-24(Q8-Q24)的賦值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法進行評估居民游憩滿意度,分為非常不滿意(1)、不滿意(2)、一般(3)、滿意(4)、非常滿意(5)。
2.4.1 列聯表分析法
采用列聯表分析法將選取的自變量(Q1-Q23)分別與因變量“整體滿意度”(Q24)交叉形成頻數分布表,利用單因素卡方檢驗進行驗證2個分類變量間是否存在相關性,卡方檢驗公式如下:
χ
>χ
臨界值,P≤α
,表明該變量與整體滿意度之間顯著相關。反之,則說明該變量與整體滿意度不相關。2.4.2 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
運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居民游憩滿意度影響因素。將通過單因素卡方檢驗的變量引入Logistic回歸模型中,采用向后篩選LR法進行篩選,先將全部變量引入后,進行逐步篩選出顯著影響的變量。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如下:
X
表示影響整體滿意度的各變量(i=1,2,…n
),α
表示常數項,β
表示回歸系數(i
=1,2,…n
)。借鑒榮偉的算法,將整體滿意度視為一個二分類變量。將“非常滿意”和“滿意”歸為“滿意”一類,賦值為“1”;將“一般”、“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歸為“不滿意”,賦值為“0”。將評價結果為“一般”的歸入“不滿意”一類,可能會造成不滿意程度增加,與調查結果略有誤差,但并不影響本研究的精確性,也加強了對園區(qū)管理的考驗。
2.4.3 數據分析軟件
數據統(tǒng)計與處理采用Excel 2013??ǚ綑z驗和Logistic回歸分析在SPSS 19.0中完成。
受訪者一共155人,其中男性占54.19%,女性占45.81%(見表1)。以少年和青年階段的受訪者居多,占61.3%。受訪者的教育程度以大學及以上居多,占44.52%。從受訪者的專業(yè)看,園林相關專業(yè)與非園林相關專業(yè)分別占52.9%和47.1%。到公園進行游覽的頻率每日一次和每周一次以上所占比例分別為33.55%和28.39%,說明受訪者對公園的使用頻率相對較高,也反映了受訪者對中山公園的狀況較為了解。整體滿意人數為41人,僅占總人數的26.45%,整體滿意度較低。由卡方檢驗可知,性別、年齡、專業(yè)、職業(yè)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P>0.05),說明性別、年齡、專業(yè)、職業(yè)等因素對居民游憩滿意度沒有影響。而教育程度、游覽頻率對居民游憩滿意度有影響(P<0.05)。
表1 人口特征與居民游憩滿意度的卡方檢驗
在游覽動機中,出于運動健身和游憩休閑目的到公園游覽的居民所占的比例相對較高,分別占58.71%和51.61%(表2,圖2)。然而這兩類游覽動機的居民不滿意樣本占比最高,分別為72.53%和77.50%,不滿意度程度較高。由卡方檢驗可知,游憩休閑、釋放壓力、運動健身、文化教育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P>0.05),說明游憩休閑、釋放壓力、運動健身、文化教育等因素對居民游憩滿意度沒有影響,即居民是否基于這些動機進行游覽公園,對其整體滿意度的評價并沒有顯著影響。自然風光和其他對居民的整體滿意度有影響(P<0.05),即居民基于自然風光或其他目的來公園進行游覽,居民對自然風光或其他的滿意度將直接影響到整體滿意度。
表2 游覽動機與居民游憩滿意度的卡方檢驗
圖2 中山公園現狀圖
聲環(huán)境和空氣質量的“非常滿意”所占比例均為27.1%,相對于其他選項較高(見表3)。空氣質量和人體舒適度的“非常滿意”和“滿意”所占比例之和超過50%,即居民對中山公園的空氣質量和人體舒適度的滿意度相對較高。由卡方檢驗可知,生物多樣性、公園特色性、聲環(huán)境、空氣質量等指標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P>0.05),說明生物多樣性、公園特色性、聲環(huán)境、空氣質量等因素對居民游憩滿意度沒有影響。景觀美觀度、場地平整程度對居民游憩滿意度有極顯著影響(P<0.05),安全感、場地衛(wèi)生與植物養(yǎng)護對居民游憩滿意度有極顯著影響(P<0.01)。
表3 環(huán)境和公共基礎設施與居民游憩滿意度的卡方檢驗
將通過卡方檢驗的教育程度、游覽頻率、自然風光等8個自變量納入Logistic 回歸,對其顯著性進行檢驗。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居民游憩滿意度影響因素(表4),其中,風景風光對居民游憩滿意度的影響較為顯著(P<0.05),心理安全感對居民游憩滿意度的影響極為顯著(P<0.01),二者均為正指向。而教育程度、游覽頻率等居民游憩滿意度并未通過檢驗(P>0.05)。模型預測準確率為74.2%,相對較高。
表4 居民游憩滿意度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由卡方檢驗可知,教育程度、游覽頻率、自然風光和心理安全感等因素均會影響整體滿意度。從游覽動機上看,有58.71%的居民是基于運動健身的目的來公園游覽的,但是不滿意程度占72.53%。同樣,有51.61%的居民是出于游憩休閑的目的來游覽公園的,但不滿意程度占77.5%。二者不滿意度較高,可能與本文的算法有關,但該數據依舊反映了居民對中山公園在運動健身或者游憩休閑等方面的滿意程度偏低的情況。居民出于不同游覽動機進行游覽公園,但中山公園作為綜合性的公園,公園的功能應滿足大多數居民的需求。在運動健身或者游憩休閑等方面的滿意程度較低;另外,公園特色性、人文氣氛感染力和文化教育等指標沒有通過卡方檢驗和Logistic回歸檢驗,表明在中山公園的公園特色性、人文氣氛感染力、文化教育并沒有顯著影響居民游憩滿意度,反映了公園在人文建設方面有所欠缺。表現在本土文化與場地精神內涵的表達不夠充分,或者是跑道受損、綠色照明或盲道缺失等方面功能的缺失導致的滿意度偏低。中山公園位于泉州中心城區(qū)中最宜居的區(qū)域,應將重點放在調整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和改造非物質層面上,讓公園更好地服務城市居民。
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進一步揭示了影響居民游憩滿意度的主要因素為自然風光和心理安全感。46.65%的居民游覽目是自然風光,其滿意度為34.72%,相較其他游覽動機而言,自然風光的滿意度更高。中山公園相對于其他公園,物種豐富度較低,喬木種類和數量較少,植物特色不明顯。心理安全感(B=0.47)相對于自然風光(B=0.82)對居民游憩度影響相對更小,心理安全感的滿意度為43.88%,不足50%。跑道破損,交通工具隨意停放,電動車等多種交通方式穿行等等問題容易導致使用者的安全感降低,心理舒適度大大降低。
通過調整公園植物組成能有效提高自然風光,物種多樣性增加將會提高居民的景觀偏好,增強居民的觀賞感知和使用滿意度。增加植物景觀豐富度,也能提高城市公園三維綠量,從而產生更多的生態(tài)效益。城市公園使用者的心理安全感由空間因素、心理因素和安全管理等因素共同實現。創(chuàng)造安全的公園環(huán)境,使犯罪率降低,幫助使用者避免受到攻擊是管理者的重要使命。通過修復跑道、管理園內交通方式、強化夜間照明、增加安全巡邏、組織活動等多種途徑能給予居民足夠的心理安全感,提高心理舒適度。
福建省閩南各地的城市公園滿意度提升主要通過三個方面:理解地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以人為本,提倡需求優(yōu)先;創(chuàng)造舒適環(huán)境,構建人性化空間。具體來說,第一,要充分發(fā)揮場地原有的歷史文化、文物和遺址,把握歷史文脈,突出地域特色。將閩南傳統(tǒng)民居元素如將閩南的紅料、石構件進行構件和空間重構應用在城市公園中,以此延續(xù)集體記憶,發(fā)揚場地精神。第二,城市公園建成后需要持續(xù)的維護與管理。保持公園自然風光的完整性、衛(wèi)生整潔和基礎設施的正常使用是提高居民游憩滿意度的根本。建立以公共需求為導向的基礎服務供給機制,將人性化融入城市公園中。注重以人為本是實現城市公園人文建設的途徑,在公園的決策上可以引入公眾進行參與,滿足更多使用者的需求,提升城市公園的品質。第三,創(chuàng)造相對安全的公園環(huán)境,提高居民的心理安全感。不宜過分強調植物景觀的生態(tài)效益而忽視安全隱患;要注重視線通暢,強化夜間照明,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為居民游憩提供相對安全的空間,提高居民游憩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