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霖琳
DOI: 10.16661/j.cnki.1672-3791.2010-5042-2975
摘? 要:該文在研究德語賓語從句和漢語兼語句的結構和意義的基礎上,歸納這兩種句式的相似性,同時指出兩種句型并非一一對應的,兩者之間存在不對等性。該文分別基于德語賓語從句4種常見句型和漢語兼語句的特殊結構作為標準,列出對應的句型,通過語言遷移理論的分析,對學習者德語賓語從句習得提出教學建議,希望對我國進行第二語言德語學習的學生有所幫助。
關鍵詞:語言遷移? 兼語句? 德語賓語從句? 對比
中圖分類號:H319.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3(b)-0167-04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Transfer on German Teaching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German Object Clause and the Chinese Clauses
SUN Linl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Province, 110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structure and meaning between German object clause and Chinese concurrent sente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imilarity of German object clause and Chinese concurrent sentence, contrasts different types of German object claus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two sentence patterns are not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and there is a non-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m. Based on the four common sentence patterns of German object clauses and the special structure of Chinese concurrent sentences as the standards, the corresponding sentence patterns are liste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language transfer, some teaching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learners to acquire German object clauses. Hopefully, it can be helpful for the students who study German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Language transfer; Chinese concurrent sentence; German object clause; Comparison
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利用自身母語相關的一些發(fā)音、詞語、句子結構規(guī)則以及習慣來表述思想的現(xiàn)象即是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當母語的語言規(guī)則和第二語言的語言規(guī)則是一致的,就會對目標語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為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與之相反,母語的語言規(guī)則不符合外語的習慣,對外語學習產(chǎn)生消極影響,則為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德語和漢語分別來自于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賓語從句和兼語句分別是德語與漢語的重點語法句型,該文意在從句子邏輯意義和結構層面對德語賓語從句和漢語兼語句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語言遷移對學生學習德語賓語從句的影響,提出有效的學習建議。
1? 德語賓語從句及相關句式
單句可以用來簡單闡述僅涉及人、物和事件的事實,如果一個句子中的某個成分不是由一個簡單的單詞或詞組充當,而是由一個完整的句子來充當,這個句子就是德語的復合從句。從句不能夠獨立存在,其隸屬于主句,與主句共同構成復合句。也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把從句看成一個小家庭,那么它從屬于主句這樣一個大家庭,二者均具備各自完整的結構。從句常常代表了主句中的某一個成分,由從句充當主句賓語成分的復合句,就是賓語從句。德語從句形式多樣,典型的形式為由引導詞連接主句與從句的形式。雖然賓語從句隸屬于主句,但是賓語從句必須是結構完整的句子,根據(jù)德語復合句的句式要求,賓語從句中的謂語動詞必須位于從句的句末,稱為尾語序,如Ich kann nicht genau sagen,wann er ankommt(我不能確定他到底什么時候會到)。其中“wann er ankommt(他什么時候會到)”充當?shù)氖恰爸鳌^—賓”句型當中的賓語成分,整個句子為賓語從句。句子里什么時候會出現(xiàn)賓語?當句子結構為“主—謂—賓”時,即謂語動詞是及物動詞的時候,其后需要加上賓語,這是一種情況;介詞后也會出現(xiàn)賓語,這是第二種情況。綜上所述,賓語從句會出現(xiàn)下列兩種情況。
(1)主語+謂語動詞+,+賓語從句:Er befürchtet, dass er den Termin nicht einhalten kann(他擔心自己不能遵守期限).
(2)主語+謂語動詞+代副詞+,+賓語從句:Sie bietet ihn darum, dass er seinen Fehler wiedergutmacht(她請求他可以彌補他的過錯).
2? 漢語兼語句及相關句式
兼語句是漢語語言中的一種特殊句式,也是漢語中的一種復雜句式。黃伯榮、廖序東所著《現(xiàn)代漢語》中提到:由前一動詞的賓語兼做后一動詞或形容詞的主語,即動賓短語的賓語和主謂短語的主語重疊,形成一個賓語兼做主語的兼語。兼語句就是由兼語短語充當謂語或獨立成分的句子。黎錦熙在《新著國文語法》中最早對兼語句的句子結構進行了闡述;丁聲樹在《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里對兼語式的結構特點進行了分析,指出動賓短語和主謂短語的連環(huán)結構是兼語成分的核心部分,兼語句句式簡短緊湊,邏輯嚴謹。漢語兼語句形式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即該句式中存在一個具有雙重身份的句法成分,既是主語又是賓語,而由于漢語本身缺乏形態(tài)變化,因此,這個具有雙重身份的兼語成分也不具備形態(tài)變化。根據(jù)兼語句中前面動詞種類不同,一般可以把兼語句分成如下4種。
(1)前面動詞為“叫、請、令、派、邀請”等表示使令、促成意義的,例如:學校派張老師出席下周的研討會;安娜邀請全班同學參加生日聚會。
(2)前面動詞為“喜歡、討厭、批評、佩服、欣賞、煩、感謝”等表示愛憎心理情緒類的,例如:我喜歡他穿那件格子襯衫;媽媽討厭爸爸總是亂開玩笑;很感謝你告訴我們這個好消息。
(3)前面動詞為“選、選舉、推舉”等表示舉薦類的,例如:老板沒選他做公司代表;公司員工一致推舉王工做工會代表。
(4)前面動詞為“是、有”表示存在的,例如:村里有個姑娘叫作小芳;是你叫我嗎;我有個同事喜歡冬泳。
3? 基于德語賓語從句的對比分析
德語的賓語從句和漢語的兼語句中,賓語后面都帶有對賓語的陳述部分,兩種句式的邏輯意義相近,但在句子結構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德語賓語從句必須要求由兩個語法完整的句子借由相應的連詞組合而成,連詞引導賓語從句,不同類型的賓語從句由不同的連詞引導。在德語中,賓語從句常以引導詞dass、ob以及w-引出從句,常見于表示意見和說話類動詞之后,如versprechen(答應)、glauben(相信)、wissen(知道)、behaupten(聲稱)等,按照賓語從句句型本身可以將德語賓語從句分為如下四類。
(1)如果陳述句充當賓語從句的內(nèi)容,則從句由連詞dass連接。例如:Thomas hofft, dass er diese Sprache in den USA lernt(托馬斯希望他在美國學習這門語言);Ich glaube, dass meine Freunde mich ganz vergessen haben(我相信,我的朋友們完全把我忘記了).
(2)如果判斷疑問句充當賓語從句的內(nèi)容,則從句用ob連接。例如:Frau Kaufmann wei nicht, ob der Zug schon abgefahren(考夫曼女士不知道火車是否已經(jīng)發(fā)車);Es ist nicht sicher, ob wir bis Freitag fertig werden knnen(還不能確定,我們是否能在星期五完成).
(3)如果補充疑問句充當賓語從句的內(nèi)容,則從句由以w-開頭的疑問詞連接。例如:Der Kunde mchte fragen, wie viel das Fahrrad kostet(這位顧客想要詢問這輛自行車的價格是多少);Wir müssen noch mal feststellen, wann wir die Vereinbarung mit den Kunden verschlieen(我們必須再次確定與客戶簽訂協(xié)議的時間).
(4)如果命令式充當賓語從句的內(nèi)容,則從句由dass連接。如Der Patient bietet die Krankenschwester darum, dass sie das Fenster zumachen(病人請求護士關上窗戶).
從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1)(2)(3)類型的德語賓語從句對應的是漢語的主謂句。這三類德語賓語從句句型與漢語的主謂句句型在邏輯意義上是相對應的,雖然從句法結構看,兩種句型的句式結構存在不對等性,但從語義特征和語義內(nèi)容表達層面看,兩者大致相同。
(5)德語賓語從句類型對應的則是漢語的兼語句。從句法結構看,德語賓語從句中,主句和從句必須是兩個語義完整的句子,兩個句子中由逗號隔開;而漢語兼語句則是一個單句的句式,其謂語中前一個動賓結構的賓語兼作第二個主謂結構的主語。從對比可以看出來,德語賓語從句與漢語的兼語句在句式結構上完全不同。
在德語賓語從句中,還存在一種情況。從句表示的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不受主句謂語動詞的影響,這種情況中主句的謂語動詞主要是感官類以及表示判斷、想象、預估等意義的動詞,例如:Ich meine , dass alles in Ordnung ist(我認為一切都井井有條).這種結構的賓語從句對應的漢語結構為主謂詞組做賓語的結構。
4? 基于特殊兼語句的對比分析
漢語兼語句作為一種比較復雜的句型結構,在漢語研究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在對漢語兼語句進行研究中,應注意將其與漢語的主謂謂語句等其他類型句式進行區(qū)分比較。兼語句中前面的動詞后一般不能停頓,只能在兼語后進行停頓,兼語后可以加其他成分,否定副詞以及能愿動詞一般放在兼語句的第一個動詞前,只有表示阻止意義的“別、不要”等放在兼語句的第二個動詞前。以幾種較為特殊的漢語兼語結構作為標準,列出相對應的德語句式結構,進行對比。
4.1 表示“有、無”或“存在”的兼語句
表示“有、無”或“存在”的兼語句,一般前面的動詞使用“有”或“沒有”,兼語表述的是有關事務的情況。如“有人在唱歌”?!叭恕奔仁沁@個兼語句中“有”這個動詞的賓語,又是“唱”的主語,從語義角度分析,“人”既為受事也是施事,在句子中只出現(xiàn)一次,這類兼語句可以被看成是無主句。如果用德語表達相同意義的語句,其形式為:Jemand singt(有人在唱歌),而不需要使用“es gibt(這里有)”這類表示“存在、有”意義的句型結構,可直接使用jemand(某人), niemand(沒有人), etwas(某事、某物), nichts(沒有東西)等作為句子主語。再如:沒有人覺得這個顏色好看。德語句式可表達為:Niemand findet diese Farbe schn. 可見,漢語中這類表達“有、無”或“存在”意義的兼語句對應的同樣是德語的單句。
4.2 表示連動意義的兼語句
表示連動意義的兼語句,在句子中既有連動又有兼語,其句式結構更加復雜,例如:你到辦公室去請他參加3點的會議。在這個句子中,“你到辦公室去請他”為連謂式,“請他參加3點的會議”則為兼語式,但整個句子中只有一個主語,也就是“你”。這個句子用德語可以表達為:Bitte gehen Sie ins Büro, um ihn an der Sitzung um drei Uhr teilnahmen zu lassen(請他參加3點的會議)。德語中,使用的是表示目的的um…zu(為了…)句型表達這種復雜的兼語式,可見,德語中并不使用連動兼語句式結構,但仍能將這種復雜的兼語式句意表達出來。
從上述對比中可以看到,德語賓語從句的句子結構為:主語(S)+謂語(V1),引導詞+從句主語(S)+其他成分+謂語(V2);漢語兼語句的句子結構為:主語+謂語1+兼語+謂語2。兩種句型結構有共同點,也有區(qū)別,不同形式的構式表達不同的語義特征,德語賓語從句著眼于句子的內(nèi)部組織結構,通過主句與從句之間的組織關系構建句子整體語義內(nèi)容;漢語兼語句著眼點立于“兼”,結構中的句法成分“兼語”擁有雙重句法成分作用,既為賓語也是主語。從構式角度看,德語賓語從句主句和從句中的謂語動詞會根據(jù)時態(tài)、主語等出現(xiàn)曲折變化,而漢語兼語句中的謂語部分則不會出現(xiàn)時態(tài)等曲折變化。
5? 學生德語賓語從句習得與教學建議
在德語賓語從句的學習中學生在開始階段習慣于套用漢語陳述句語序,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所以錯誤率較高,特別是從句占第一位時主句語序的錯誤率很高,學習者經(jīng)常將主句動詞置于第三位,這說明學生沒有把從句當成主句的一個成分來看待。德語中句子核心成分為謂語動詞,句子中的動詞支配整個句子中的其他所有成分。而漢語中動詞位置相對自由隨性,這種語言間的差異極可能引起語言的遷移,從而影響學習者的德語語言加工。
語言遷移現(xiàn)象不只在習得語序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語音、詞匯、語篇習得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語言遷移會對學生學習德語的進程產(chǎn)生直接影響。在德語教學過程中,首先,要以正確的態(tài)度理解德語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語音、語法、語篇等方面的負遷移,并盡量幫助學生降低母音負遷移;其次,在面對語序負遷移時,重視漢德語序的對比教學,對漢德語序的異同進行比較,將教學重點放在兩者差異的地方,并通過反復的練習強化學生對于德語從句尾語序的習慣。
參考文獻
[1] 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89-109.
[2] 黃伯榮,廖旭東.現(xiàn)代漢語[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87-111.
[3] 丁聲樹等.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293-294.
[4]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1:16-23.
[5] 張爽.語言遷移理論視閾中的第二外語教學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5.
[6] 魯?shù)婪?霍貝格.杜登德語語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393-397.
[7] 戴沅芳.雙語理論下的中國英語學習者語用能力與語用遷移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
[8] 任玲.學習遷移理論在德語二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1):366-367.
[9] 岳彥青.探究語言遷移理論在德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呂梁學院學報,2016(5):79-81.
[10] 彩金亭,李佳.語言層遷移和概念遷移的研究方法[J].外語界,2016(4):2-10.
[11] 田碩.認知視閾下語言遷移現(xiàn)象實證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0(18):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