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貴祥
中風不僅會危及生命,其所留下的后遺癥還會長期困擾患者。作為益氣活血的經(jīng)典方劑,補陽還五湯在對中風后遺癥的治療上,效果顯著。
補陽還五湯出自清代王清任所著的《醫(yī)林改錯》。方由“黃耆(芪)四兩(120克)、生歸尾二錢(6克)、赤芍一錢半(5克)、地龍一錢(3克)、去土川芎一錢(3克)、桃仁一錢(3克)、紅花一錢 (3克)”組成。補陽還五湯具有補氣活血通絡的功效,用于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頻數(shù)、遺尿不禁等癥。
相傳,清代嘉慶年間,軍機大臣盧蔭溥中風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語言不利、小便失禁,皇上派來的太醫(yī)久治無效。這時,有人推薦在北京菜市口一帶懸壺的王清任。王清任前往診治,經(jīng)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后,胸有成竹地讓人準備紙墨,鋪紙開方。這時,盧蔭溥讓家人拿出之前處方,結結巴巴地問:“依您之見,以前的藥方如何?”王清任邊看太醫(yī)的藥方邊說:“當歸通經(jīng)活絡,赤芍和川芎利血活血,紅花和桃仁活血祛瘀,地龍化瘀通絡,的確是一劑活血通絡的藥方。”家人又問:“服了這些藥,卻沒有什么效果,原因又何在呢?”王清任不慌不忙地回答:“因這方劑缺君藥,方無主藥何談見效。病者屬中風之后遺癥,多因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氣滯血瘀所致。該方缺一味增補陽氣之藥——黃芪,如果重用黃芪,氣行則血行,人體方可復元?!甭犕跚迦我幌?,盧蔭溥及家人連稱高明。于是,遵王清任之方用藥,加用黃芪,量重,3劑之后,癥見好轉。盧蔭溥服藥半個月后,便可下床移步。又通過王清任開方調理,外加功能鍛煉,盧蔭溥的頑疾趨于康復。事后,太醫(yī)特地登門求教:“請問你擬的方劑名稱是什么?”王清任答:“人體陽氣有十成,左右各五成。凡一側偏廢,則已喪失五成之陽。本方意在補還五成之陽,故取名‘補陽還五湯。
氣虛血瘀證是怎么形成的呢?從氣血關系來講:“氣為血帥”,即氣能生血、行血、攝血;“血為氣母”,即血能載氣。氣與血密不可分。若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或耗傷太過,導致正氣虧虛,無力推動血行,脈絡瘀阻,就形成氣虛血瘀證。氣虛血瘀證常見表現(xiàn)為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肢體麻木,肢體疼痛,自汗,水腫,夜尿頻多,舌質黯淡或有瘀點,脈細澀或沉弱無力。
補陽還五湯是治療氣虛血瘀證之經(jīng)典方劑。方中重用黃芪,取其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并助諸藥之力,是君藥(主藥),相當于“君主”。配以歸尾活血,有祛瘀而不傷好血之妙,相當于“宰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協(xié)助歸尾活血化瘀,地龍通經(jīng)活絡,相當于“大臣”。諸藥在黃芪的率領下共顯補氣、活血、通絡之功,使氣旺血行,瘀血去則經(jīng)絡通。
補陽還五湯中黃芪的用量很大,達到120克。所謂“凡大病需用大藥(大劑量),藥用得當,力愈大功愈偉”。筆者10年前曾用補陽還五湯治療一個中風后半身不遂的患者,黃芪的用量從60克起步,逐漸用到120克,并結合針灸治療,一段時間之后,患者的肢體功能、語言功能均逐漸恢復。
國醫(yī)大師熊繼柏曾用補陽還五湯治療乳腺癌術后上肢水腫的病例,療效顯著。熊老認為手術、化療、放療等治療使患者經(jīng)脈受損,氣血損傷,導致上肢水腫。在治療時以補陽還五湯為基礎方加減變化益氣活血,再配伍活血通絡的藥物,可使得瘀滯的經(jīng)絡得以疏通,水腫得以消除??梢姡灰盐蘸脷馓撗鲎C的核心病機,正確應用補陽還五湯,就能使這一古方煥發(fā)青春,更好地發(fā)揮臨床療效。
近年來,補陽還五湯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除了治療腦血管病,還用于冠心病、高脂血癥、腎臟疾病、腰椎間盤突出癥、周圍血管病、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突發(fā)性耳聾、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積液、肺結核咯血等。在臨床廣泛應用的同時,機理研究方面也有很大進展。研究顯示,補陽還五湯有改善微循環(huán)、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強心、降壓、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抗炎、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