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佶祺
在中國歷史上, 天花、麻疹、白喉、猩紅熱、鼠疫、霍亂、傷寒、痢疾等有害微生物都曾肆虐一時,奪去了很多人的生命。而疫苗接種是預防傳染病的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那么,疫苗在中國經歷了怎樣的發(fā)展軌建黨百年 健康記齊長慶跡?新中國的疫苗研發(fā)事業(yè)又是怎樣起步和發(fā)展的?
據記載,世界上通過免疫預防疾病的實踐,最早起源于中國。1727年俞茂鯤的《痘科金鏡賦集解》稱,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安徽太平縣首創(chuàng)種痘法。
1919年3月,北洋政府成立中央防疫處,地址在北京天壇。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級衛(wèi)生防疫和血清疫苗研究生產的專門機構。中央防疫處成立后,開始研制和生產霍亂菌苗、牛痘苗、巴氏狂犬疫苗、結核菌素、白喉抗毒素、肺炎菌苗等。這里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齊長慶。
齊長慶于1896年12月26日, 出生在北京一個滿族鑲黃旗家庭。1919年,齊長慶經陸軍獸醫(yī)學校校長姜文熙推薦,被中央防疫處錄用。1924年8月,齊長慶前往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傳染病研究所,主要鉆研制造天花疫苗的方法。第二年學成歸國后,他發(fā)現國內已經成功使用日本毒株生產了大量天花疫苗,但疫苗性能不夠穩(wěn)定。齊長慶認為,依靠國外毒株生產疫苗的被動局面,必須打破。
1926年2月,西北軍士兵劉廣勝因患天花住進了北京傳染病醫(yī)院。齊長慶到醫(yī)院取患者帶皰漿的痂皮,將樣本帶回了實驗室。然而,天花野毒株必須進行減毒,否則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設想。為了研究出天花野毒株的減毒方法,齊長慶在動物實驗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他在自傳中寫道:“首先將患者的皰漿接種于猴皮膚之上,待猴出痘后,又轉種另一只猴。如此再傳一代,又將從猴體上取得的皰漿,接種到家兔的皮膚和睪丸上,連續(xù)傳5代。再轉種于牛犢皮膚上,連續(xù)傳三代。分離出的毒種經過傳代減毒后,該毒種的發(fā)痘情況與日本毒種相近,經檢測,毒力也與日本痘苗毒種的毒力相似。”
齊長慶采集第三代牛犢皮膚上的痘皰作為生產用的毒株,因其誕生于天壇神樂署里,所以被命名為“天壇株”。對比試驗發(fā)現,“天壇株”比國外毒株免疫性更強,遺傳穩(wěn)定性更好。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衛(wèi)生部生物制品檢定所召開第一次生物制品工作會議,決定統(tǒng)一使用“天壇株”毒株生產天花疫苗。按照當時的衛(wèi)生部規(guī)劃,3~5年內全民接種天花疫苗。有了這些,我國天花的發(fā)病率大幅降低,“天壇株”的免疫效果得到了實踐證明。
新中國成立后, 全國普種牛痘疫苗。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fā)布《關于發(fā)動秋季種痘運動的指示》,大力推行全民種痘。同年,衛(wèi)生部發(fā)布《種痘暫行辦法》,實施全民義務種痘。1949-1952年,全國種痘達到5億多人次。
在推行全民普遍種痘的運動中,各級衛(wèi)生行政機關和衛(wèi)生防疫部門聯(lián)合組成推行種痘運動的領導組織機構,開展宣傳,組織醫(yī)護力量并培訓街道和鄉(xiāng)村種痘員,通過拉網式排查,逐院逐戶種痘,接種率迅速增至90%。
到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已經基本消滅天花,相應的防控策略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1960年,全國病毒性疾病防治會議根據國內居民免疫狀況,提出加強國境檢疫和免疫措施,建立國境天花免疫帶。1962年,衛(wèi)生部修改種痘辦法,規(guī)定嬰兒在出生后6個月時初種,其他年齡的種痘采取以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為基礎,劃分6片,每年以片為單位輪流普種,每片隔6年普遍種痘一次,以維持全國居民都有較高的天花免疫水平。1980年5月8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第33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宣布,全世界已經消滅天花。1982年,衛(wèi)生部宣布中國不再實施牛痘疫苗接種。
1963年,我國發(fā)布《預防接種工作實施辦法》,在城市對免疫對象按免疫程序進行四種疫苗(卡介苗、脊灰糖丸、百白破、麻疹)的適時接種,在農村則主要開展冬春季的突擊接種。
1978年,衛(wèi)生部發(fā)布《關于加強計劃免疫的通知》,我國正式進入計劃免疫時代。1986年6月20日,國務院批準成立全國兒童計劃免疫工作協(xié)調小組和每年4月25日開展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活動。據估算,1978-2007年通過普及兒童免疫,減少脊髓灰質炎、結核病、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麻疹等疾病發(fā)病人數逾3億人,減少死亡人數400萬人。
2007年,《擴大國家免疫規(guī)劃實施方案》將免疫規(guī)劃疫苗擴展為14種,可預防15種傳染病。在努力鞏固計劃免疫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我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預防接種服務體系,預防接種服務能力顯著提高。
新中國成立后,在接收原民國中央防疫處和西北防疫處的基礎上,中央政府擴建和新組建了衛(wèi)生部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負責疫苗的研究和生產。這標志著新中國在疫苗等生物制品的研發(fā)和生產上有了“國家隊”。
1953年1月26日召開第167次政務會議,通過了衛(wèi)生部關于加強衛(wèi)生防疫工作的建議,決定將生物制品作為由國家供應的一類特殊非商品化的藥品,由政府統(tǒng)籌全國的生物制品制造、研究、供應,并對全國的生物制品機構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和全面調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全國生物制品生產供應體系。
北京所就脫胎于原來的中央防疫處,全稱為中央衛(wèi)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著名微生物學家湯飛凡任第一任所長。1955年,湯飛凡分離出沙眼病毒,成為世界上發(fā)現重要病原體的第一個中國人。作為中國第一代醫(yī)學病毒學家,湯飛凡對中國生物制品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1960年,脊灰減毒活疫苗研制成功,北京所生產出我國第一批500萬人份的脊灰減毒活疫苗。有關冷凍干燥技術、病毒性疫苗的細胞培養(yǎng)技術、單采血漿技術及生物制品檢定的生化技術等多項技術,以及血源性乙肝疫苗、風疹疫苗、乙腦滅活疫苗等多種疫苗,都是首先在北京所誕生的。
蘭州解放后,原中央防疫處蘭州分處被改編為西北軍區(qū)西北防疫處,齊長慶繼續(xù)擔任處長。齊長慶培育的狂犬病毒“北京株”,毒力強且穩(wěn)定,免疫原性好,一直沿用到20世紀80年代,為我國狂犬病防治工作立下赫赫之功。
1953年,衛(wèi)生部在制定全國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規(guī)劃時,決定優(yōu)先對北京、蘭州、成都3個所進行擴建。1958年春天,北京所于北京東郊建成新址,占地1500余畝,建筑面積約5.2萬平方米,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疫苗、免疫血清研究生產機構。在蘭州所的擴建過程中,齊長慶借鑒前蘇聯(lián)模式,參考西方發(fā)達國家資料,逐一解決了廠區(qū)布局、水源、供電、煤氣、通風及生產科研大樓設計問題。隨著蘭州所的人才隊伍日漸壯大,很多科學研究人員都憑借自己的力量獲得了多項科研成果。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生物制品的研制還處在跟蹤階段,產品大多是仿制的,但與之前相比已經有了十分明顯的進步,“跟跑”的過程中已經有了創(chuàng)新。
1959年4月29日,北京所新址落成,時任衛(wèi)生部部長錢信忠在典禮上講話,談到“中國的麻疹病毒是中國人自己分離出來的,先后有湯飛凡等分離的北京M9株、張菁等分離的滬191株”,“生產麻疹疫苗采用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組織培養(yǎng)法”,疫苗的質量也是世界領先的。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新研制出來的流腦莢膜多糖疫苗、地鼠腎乙型腦炎活疫苗、組分狂犬病疫苗等,在世界上也不落后。其中,流腦疫苗、狂犬病疫苗是當時世界上新型的亞單位疫苗,其創(chuàng)新性毋庸置疑。
1978年,“六大所”有近40項產品獲全國科學大會獎,近60項產品獲全國醫(yī)藥衛(wèi)生科學大會獎。我國生物制品工作者快馬加鞭、奮起直追,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小。幾代生物制品工作者通過接力賽跑,實現了從“跟跑”到部分“并跑”或“領跑”的飛躍。
新中國成立初期有“十眼九沙”的說法,沙眼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湯飛凡向衛(wèi)生部申請展開對沙眼的研究工作,并得到了批準。他凡事都要親力親為, 不斷攻關克難, 成功分離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后,很多人建議他趕緊發(fā)表成果,因為世界上很多實驗室正在競爭分離沙眼病毒。但作風嚴謹的湯飛凡沒有采取這個建議,又經過一年多的重復實驗,最終于1955年10月發(fā)表了實驗論文。為了證明自己的實驗結果是正確的,他還以身試毒,使自己的一只眼睛患上典型的沙眼。為了觀察全部病程,他堅持40多天后才接受治療。
齊長慶也是一位個性鮮明、為人正直的科學家。他一生坎坷,卻始終堅持不懈,矢志追求生物制品事業(yè),80多歲高齡仍工作在我國生物制品第一線。他非常關心人民健康,極為重視生產安全與產品質量。他堅持所有的生物制品必須“質量第一”。他認為“生物制品工作無小節(jié)”“生物制品無次品”,每一位生產者、每一位科學研究人員都要對生命負責。1981年6月26日,85歲高齡的齊長慶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多年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