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冬妹 莊郁馨
◆摘? 要:表達性藝術團體治療是表達性藝術治療的團體模式,即在團體架構(gòu)中,以音樂、繪畫、心理劇、沙盤游戲等為載體,探索學生的情緒問題。在表達性藝術團體治療中,學生通過多種藝術形式,整合心理資源,安全、合理的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以達到借助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提升對自我情緒的深層次察覺,探索自身的內(nèi)在能量,提高自我情緒管理能力。
◆關鍵詞:表達性藝術;團體治療;情緒管理;有意識宣泄;覺察
一、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概述
(一)什么是表達性藝術治療
表達性藝術涵蓋了視覺藝術、動作、戲劇、音樂、寫作等,舉凡能促進個人成長及小區(qū)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歷程都屬之;表達性藝術治療是鼓勵心理學、組織發(fā)展、小區(qū)藝術、教育等多元取向的結(jié)合。藉由這些藝術歷程的整合,且允許藝術歷程相互的流動,籍此獲得自我內(nèi)在資源,帶來療愈、厘清、啟發(fā)及創(chuàng)造力。
如果從傳統(tǒng)精神分析理論的角度來看,自我表達是精神世界中超我的投射,但自體心理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科胡特卻把自我表達定義為內(nèi)在的精神裝置,也就是說,在生活體驗中建立的對自我的抽象認識。即通過表達將內(nèi)心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曖昧的、模棱兩可的事物呈現(xiàn)出來。在表達與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以照顧到很多自己內(nèi)在的情緒、想法、感受,用這種安全的表達方式宣泄出來,它的力量是很強的,它的信息也是直擊人們的內(nèi)心的。
(二)表達性藝術治療能做什么?
研究發(fā)現(xiàn),很多長輩由于年齡的原因,他們在自己的身上越來越看不到希望,可是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他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做很多的各種各樣的事情,能夠再一次感覺到從生理到心理的年輕。
離異式單親家庭的學生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他們常常自我否定,找不到自己的定位。通過這種自由的探索,他們就會找到一個安全的出口,使自己越來越有自信,臉上就會展現(xiàn)笑容,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他們會試圖忘記心理上的不舒服,獲得很多的心理安慰,還能夠處理一些小時候還沒處理的未盡事宜。美國藝術治療創(chuàng)立者瑪格麗特·瑙姆伯格認為,個體通過繪畫的形式把被壓抑的沖動表達出來,這使得無意識層面的東西進入了意識層面就能被了解,從而出現(xiàn)真正的和持久的改變。
藝術創(chuàng)作是學生潛意識的表達。潛意識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它隱藏在我們的意識下面,平常我們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卻時時刻刻受到它的影響,就像弗洛伊德用的比喻,它就是一座冰山,在海平面上的這個冰山只是冰山一角,這是我們可見的意識。但冰山的下面體積非常龐大,這便是我們的潛意識。我們太多的想法、行為和情緒都被潛意識左右。在表達性藝術創(chuàng)作中,作品作為一種象征物,潛意識會通過作品的投射告訴我們平常不被理解的事情。
二、表達性藝術團體治療的優(yōu)勢
表達性藝術團體作為藝術治療的團體形式,即在團體架構(gòu)中,通過音樂、繪畫、心理劇、沙盤游戲等,探索個人的問題與潛能,達到整合心理資源,恢復身心平衡,促進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目的。
研究表明,表達性藝術團體治療,在心理障礙的干預中有著獨特的治療效果,且與傳統(tǒng)團體心理治療模式相比較,有更大的優(yōu)勢的。
(一)多媒介并用,使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得以深層次澄清
心象(Image)是連接意識和潛意識的事物,即是我們內(nèi)在世界的內(nèi)容。在表達性藝術團體治療中,學生們通過視覺藝術、戲劇、音樂、沙游、動作、寫作等媒介,把潛意識中的事物呈現(xiàn)出來,這些媒介可以在團體中靈活運用,換句話說就是用多種刺激元素作用于學生,使之在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關系的相互作用下,自發(fā)性的將自己的內(nèi)在世界,用可見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當然此時被呈現(xiàn)的心象并沒有完全結(jié)束整個過程,通過覺察和分享,它還要再次回到學生深層次的世界中,然后再度被表達出來,這便完成了人的意識與潛意識的連接,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能夠得以更進一步的澄清。
(二)自由的創(chuàng)作,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包容的療愈空間
藝術活動本身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特征的。在團體中采用自由的創(chuàng)作形式,會讓學生們的想象力得以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正如榮格理論中所闡述的,積極的想象力可以提升自我療愈的能力。而藝術本身又具備價值中立的特點,因為學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是具有隱蔽性和象征性的,完全不會受到社會道德的約束,所以他們會大膽地把那些平日里不被接納的力量,充分的釋放出來。這使得團體更具備了安全和包容的氛圍,這種包容性和安全感促使學生釋放內(nèi)在的情緒情感及沖動。同時面對作品,也會不斷的梳理和整合自己的感受及感悟。
(三)潛意識的投射明顯降低了學生們來自語言上的自我防御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個體在遭受不被自己或者他人接受的不愉快體驗時,會采用一定的防御方式來緩解內(nèi)心的沖突,其中一種防御方式就是投射。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學生那些不愉快的經(jīng)驗或者不被接納的情緒情感會加重于作品之上,即讓感情自發(fā)地從潛意識中釋放出來,以緩解自身的焦慮。尤其是當團體的領導者或者其他成員給予其作品高度關注時,學生就會接受自己創(chuàng)作中反饋回來的信息,一旦當他們意識到他人的鏡像作用時,他們的創(chuàng)作活動就會變得更加積極,他們會借助分享和討論作品的過程,流露出真情實感,放下所有的防御,表達出最真實的自己。
(四)表達的整合,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療愈效果
在表達性藝術團體治療中,學生們借助視覺圖像、身體雕塑、沙游、寫作、戲劇等方式來探索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努力地想象創(chuàng)造出一件件自己滿意的作品,于是藝術作品的生成,促使學生與自己內(nèi)心深處相連接,而整個的創(chuàng)作過程便是對學生自我經(jīng)驗、情緒情感、心理資源的整合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能夠重新認識和體驗自己的生命過程,完成內(nèi)在的自我整合,大大增強了團體的療愈效果。
三、在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中學習情緒管理
離異式單親家庭的學生,在情緒上容易呈現(xiàn)兩種極端的表達方式,一種是憤怒,另外一種是壓抑。很多離異家庭的孩子在原生家庭中耳濡目染了父母吵架甚至暴怒的處理問題方式,因此憤怒也成為了他們習得的一種處理問題或沖突的方式。他們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非常敏感,不知道會被別人的哪一句話戳中就會突然爆發(fā),情緒激動。很有可能自己卻意識不到這種情緒的發(fā)泄,但結(jié)果是既傷到了別人,其實也是傷到了自己。還有,當父母之間的沖突和矛盾逐漸升溫,孩子常常會產(chǎn)生一種自責的心理狀態(tài),他們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才導致父母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所以他們即便有不愉快的體驗時,也會盡量的壓抑,不去表達,盡量讓父母滿意。即便是他們內(nèi)心充滿了有不良情緒,仍然認為他們自己的情緒是不能有的、不適合的、不能表達的。長此以往,便形成了壓抑自己情緒的習慣。
如果說情緒管理也有一個從低到高的水平之分的話,那么,就應該是從無意識的壓抑或發(fā)泄到有意識的宣泄與表達,再到有意識的覺察與成長。因此,表達性治療團體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宣泄與表達情緒、察覺與梳理情緒。
(一)有意識的宣泄與表達
有意識的宣泄與表達,即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然后選擇一種方式去宣泄和表達。與無意識的情緒宣泄相比較,有意識宣泄與表達的最大好處就是在于他們知道自己是有情緒的,也知道自己是怎樣表達的,更知道這樣表達的原因在哪里,甚至他們還可以適當調(diào)整表達的效果,這樣情緒就變得可控了。在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中可采用:
1.情緒涂鴉。情緒涂鴉是引導學生用色彩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團體的活動主題設計為“情緒波動,身體知道答案”。在團體活動中,教師首先為學生提供一張人體輪廓圖像,在討論完“當我們憤怒時,身體會怎樣的感受”之后,再請他們用色彩在身體的相應部位涂鴉。學生們大都在人體的頭部、心臟、手部、腳部涂上了紅色,還有的同學在手臂和腿部用紅、黃、藍三色以密集混亂的線條加以描述,尤其是在心臟的部位加重了描畫。甚至有的同學把整個頭部都涂上了紅色兒,身體的部分用黑色涂滿,只留出幾塊兒白色的菱形做點綴。學生說,憤怒時,好像自己的整個血液都充滿了頭部,而整個身體是冰冷的麻木的,那種感覺真的是很難用語言來形容。當他們重新審視和分享這些作品時,內(nèi)心感到輕松了許多,也放下了許多。
2.繪畫創(chuàng)作。繪畫是被壓抑的情緒情感的有意和無意的表露。繪畫創(chuàng)作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直觀的,深刻的安全通道,將內(nèi)心壓抑的情緒情感形象化,用一種更生動、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宣泄出來。如,主題畫“我的故事”是讓學生來創(chuàng)作一副六聯(lián)畫,加上封面和封底,一共是八幅,組成一本屬于自己的小小書。一名學生講述了他的特殊成長歷程,書名《樹》 :子落-芽發(fā)-雨打-石破-依茁-成活。他講述自己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他一直跟奶奶一起生活,他就像是一顆從一輛急速行駛的貨車上掉下來的一粒種子在路邊發(fā)芽了,這個小芽經(jīng)歷了暴風驟雨,山石壓迫,它依然堅強的破土而出,慢慢成長,最后長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的能為人們納涼的大樹。當他分享成長故事的時候,他滿載的孤獨、不安、壓抑和委屈也隨之被傾泄。
(二)促使學生有意識的覺察和成長
有意識的覺察和成長是情緒管理的關鍵,覺察便是讓學生去深入分析自己的行為模式,然后通過接納原諒轉(zhuǎn)變等方式放下、成長。
1.身體雕塑。身體雕塑是讓學生通過肢體造型來回應他們深層次的情緒,讓他們跟隨自己的內(nèi)在歷程來幫助自己去探索內(nèi)心深處的東西。在團體中,教師引導大家一起把憤怒情緒做成一個身體雕塑,把內(nèi)在的情緒體驗用外化的形式表達出來。學生們要通過幾番討論之后,由一名男生指導大家進行造型活動。經(jīng)過幾分鐘的調(diào)整,學生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讓人看著心疼的憤怒造型。撕扯、糾結(jié)、無奈、用盡全力、痛苦極致。這個造型讓人感到了憤怒背后的恐懼和無助。教師用手機拍攝了整個造型和每個人的面部表情,當大家看到這個作品時,整個團體室的空氣在一剎那凝固了,大家都感到十分震撼。
在分享完各自的感受后,又進行了第二次造型,這便是情緒轉(zhuǎn)化的部分。大家最后創(chuàng)作出了一個動態(tài)的造型:一名學生在最里層,憤怒的把雙手向上抓著,第二層幾名女生做了同樣的動作,最外層被其他幾名男生緊緊的包裹著,氣氛十分緊張。慢慢的,最里層的女生雙手下移托在下頜上,臉上露出笑容,幾名女生的手也緩緩下落,最外層的男生手手相連,向外下腰,整個造型就變成了一朵盛開的蓮花,一切都變得柔軟起來。一名學生在分享中說到,當憤怒情緒的張力拉伸到極致的時候,有了他人的支持與呵護,感到溫暖,就會接納和放下。
2.詩歌創(chuàng)作。羅杰斯認為,通過圖像和文字,我們對自己的情感行為有了更多的認識,從而獲得更多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認可,而詩歌創(chuàng)作能夠幫助學生表達他們內(nèi)心的喜悅、傷感、幸福與懊惱,從而幫助他們?nèi)ビ眯幕貞涍^去,感受現(xiàn)在。學生可以通過朗讀或重讀自己的作品,來覺察內(nèi)心的情緒或矛盾沖突,從而獲得反思和成長。在詩歌創(chuàng)作之前,教師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詩歌的基本格式,比如我是、我感到、我觸摸、我擔心等等,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并自我察覺,一名學生在詩中這樣寫道:“我是一個孤獨的人,我感到內(nèi)心的寂寞,我觸摸哭泣的臉龐,我擔心我交不到朋友;我是一個孤獨的人,我理解那些漠視我的同學,我說我和他們不是一路人,我夢想走出孤僻,我會展示自己,我希望擁有真正的兄弟”。我們看到了這名大一學生內(nèi)心孤獨感的真實表達。他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周圍都是陌生人,他感到很孤獨,需要朋友的支持,擔心自己會交不到朋友。當然,我們也看到了他的覺察與成長,那就是他想要走出孤僻,嘗試著展示自己,擁有真正的兄弟。
綜上所述,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能夠讓學生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安全的合理化地表達自己,借助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提升對自我情緒的深層次察覺,探索自身的內(nèi)在能量,提高自我情緒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2009年12月.國際表達性藝術治療學會(The International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Association,簡稱IEATA之定義).來自網(wǎng)絡http://ieate.or/about .htmd.
[2]梁黛婧.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對大學新生自我和諧的影響研究.心理月刊,2020:22-42.
基金項目:2019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高校思政專項立項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19SZWT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