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龍慶
(92608 部隊醫(yī)院,上海 200092)
胃癌是一種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50 歲以上的人群是胃癌的高發(fā)群體。根據胃癌的擴散范圍,可將其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早期胃癌患者多無明顯的癥狀,少數患者存在輕微的胃脹、反酸、惡心、嘔吐等癥狀,難以引起重視,其病情的確診率不高。多數胃癌患者的病情在得到確診時已發(fā)展至中晚期。急性出血是中晚期胃癌患者常見的癥狀,也是導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對中晚期胃癌伴急性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關鍵在于快速為其止血,避免其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或其他嚴重的并發(fā)癥。本文主要是探討對中晚期胃癌伴急性出血患者進行胃鏡下止血治療的效果。
選擇2019 年8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8例中晚期胃癌伴急性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胃癌規(guī)范化診療指南》[2]中關于中晚期胃癌的診斷標準,且經病理學檢查得到確診;發(fā)生急性胃出血;預計的生存期在6 個月以上;認知功能正常且病歷資料完整;了解本研究內容,并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合并有免疫系統(tǒng)疾病、傳染病、神經系統(tǒng)疾病或精神疾??;存在嚴重的心、肝、肺、腎等器官功能障礙;存在激素依賴、酒精依賴、凝血功能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有自殺傾向或嚴重的抑郁癥病史;隨訪脫落或中途退出本研究。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有34 例患者。在對照組中,有男19 例(占55.88%),女15 例(占44.12%);其年齡為38 ~72歲,平均年齡為(54.45±2.15)歲;其平均的卡氏評分為(68.01±2.45)分;其中,Ⅱ期胃癌患者有14 例(占41.18%),Ⅲ期胃癌患者有12 例(占35.29%),Ⅳ期胃癌患者有8 例(占23.53%);胃鱗狀細胞癌(鱗癌)患者有11 例(占32.35%),胃腺癌患者有18 例(占52.94%),胃未分化癌患者有5 例(占14.71%)。在觀察組中,有男18 例(占52.94%),女16 例(占47.06%);其年齡為38 ~73 歲,平均年齡為(54.63±2.26)歲;其平均的卡氏評分為(68.36±2.23)分;其中,Ⅱ期胃癌患者有13例(占38.24%),Ⅲ期胃癌患者有12 例(占35.29%),Ⅳ期胃癌患者有9 例(占26.47%);胃鱗癌患者有12 例(占35.29%),胃腺癌患者有14 例(占41.18%),胃未分化癌患者有8 例(占23.53%)。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補液、輸血、吸氧、鎮(zhèn)痛、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并針對其胃癌進行化療或靶向治療。在此基礎上,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使用的藥物有凝血酶、垂體后葉素、奧美拉唑、奧曲肽和生長抑素。凝血酶的用法是:將2000 ~2500 U 的此藥與適量的生理鹽水混合,經胃管注入患者的胃中,每隔4 ~6 h 用藥一次,直至出血停止。垂體后葉素的用法是:靜脈滴注,滴注的速度為12 ~24 U/h,直至出血停止。奧美拉唑的用法是:靜脈滴注,每次用藥40 ~80 mg,每12 h 用藥一次,共用藥3 ~5 d。奧曲肽的用法是:靜脈泵注,泵注的速度為25 μg/h,直至出血停止。生長抑素的用法是:靜脈泵注,泵注的速度為0.25 g/h,直至出血停止。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胃鏡下止血治療,方法是:為患者經口置入胃鏡,在胃鏡下確定出血部位。在出血部位均勻地噴灑濃度為1:500 的去甲腎上腺素溶液,并在病灶邊緣2 mm 左右的3 ~5 個點向胃黏膜下注入去甲腎上腺素溶液,每個點各注入2 mL。觀察5 min,若出血停止,則退出胃鏡,完成治療。若出血未停止,則采用胃鏡下鈦夾止血法或電凝止血法進行止血處理,并用生理鹽水沖洗出血部位[3]。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治療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情況。用顯效、有效和無效評估其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出血停止。有效:治療后患者出血基本停止。無效:治療后患者出血未停止??傆行?(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治療前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和白細胞介素-8(IL-8)的水平,并對檢測結果進行比較。
用SPSS 23.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表示,用χ2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06%,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6.47%,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5.88%,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3.53%,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 及IL-8 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 和IL-8 的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血清TNF-α、IL-6 和IL-8 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的比較(± s )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的比較(± s )
組別 TNF-α(ng/L) IL-6(μg/L) IL-8(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34)對照組(n=34)t 值P 值4.18±0.71 4.15±0.73 0.172 0.864 1.22±0.35*2.03±0.48*7.951<0.001 153.06±11.25 153.71±11.31 0.238 0.813 91.11±10.58*112.76±10.73*4.508<0.001 32.06±1.15 32.11±1.28 0.169 0.866 21.03±1.03*25.64±1.16*17.328<0.001
胃癌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2018 年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胃癌的發(fā)病率在惡性腫瘤中居第五位,其致死率居第三位。我國是胃癌的高發(fā)國家之一。2019 年我國國家癌癥中心的數據表明,在我國所有的惡性腫瘤中,胃癌的發(fā)病率和致死率分別居第二位和第三位[4]。胃癌的病理類型有腺癌、鱗癌、未分化癌等,其中腺癌最為常見[5]。早期胃癌患者通常無明顯癥狀,很難診斷其病情,多數胃癌患者的病情在得到確診時已發(fā)展至中晚期。急性胃出血是中晚期胃癌患者常見的癥狀之一。人胃內的血管和血流豐富,且胃癌病灶內的新生血管較多,易發(fā)生破裂出血[6]。對胃癌伴急性出血患者進行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有凝血酶、垂體后葉素、奧美拉唑、奧曲肽、生長抑素等)起效較慢,且部分患者的療效欠佳。近年來,隨著胃鏡診療技術的發(fā)展,胃鏡下止血法在胃出血的治療中逐漸得到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胃鏡下止血法包括胃鏡下藥物止血法、電凝止血法、激光止血法、微波止血法及鈦夾鉗夾止血法等,具有操作簡單、止血迅速、再出血的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點。胃鏡下鈦夾鉗夾止血法是一種物理止血方法,其止血效果與進行血管結扎手術的效果相似,對活動性出血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同時也是預防再出血的有效方法[7]。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和血清TNF-α、IL-6、IL-8 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王健[8]的報道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中晚期胃癌伴急性出血患者進行胃鏡下止血治療的效果顯著,能快速為其止血,緩解其病情,減少其并發(fā)癥,改善其血清炎性細胞因子的水平。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樣本量較少、觀察時間不足、對療效的評估僅限于治療的總有效率、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血清炎性細胞因子的水平等指標),未來應增大樣本量,延長研究的時間,并納入更多的觀察指標,以進一步證實本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