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賢
北京大學深圳醫(yī)院肝膽外科 (廣東 深圳 518036)
消化系統(tǒng)疾病是現代社會中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而消化內鏡屬于當前臨床針對消化系統(tǒng)疾病患者診斷治療的一種常用器械,可通過觀察患者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病變情況,進而促進其疾病的治療效果等[1]。但由于消化內鏡手術本身屬于侵入性操作,對患者機體的創(chuàng)傷性相對較大,極易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不利于消化內鏡的順利使用,從而增大了臨床治療難度,也影響了患者的診療效果和安全性[2]。因此,在患者行消化內鏡診治的過程中配以相應的護理措施是很有必要的,而不同的護理措施,其給患者帶來的預后效果也會有所不同[3]。為提高急性消化內鏡的診治效果,本文就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急性消化內鏡診治的50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將無縫隙對接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研究的所有對象均選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502例患者,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劃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251例,參照組男性133例,女性為118例,平均年齡(54.3±2.1)歲,體重51~72kg,平均體重(62.3±3.1)kg;觀察組男性129例,女性122例,平均年齡(56.6±2.3)歲,體重50~74kg,平均體重(63.1±3.2)kg。本研究經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后實施,對比兩組臨床資料,無統(tǒng)計學價值(P>0.05)。
納入標準:參與患者均為本院行消化內鏡治療的患者;患者自愿參加且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
排除標準:患有意識障礙或精神異常者;患有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有內鏡禁忌癥者。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在術前4h禁飲。
參照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遵醫(yī)囑執(zhí)行各項護理操作前,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了解,并予以分析,同時將急性消化內鏡檢查期間需要配合的事項及術后各種不適癥狀及時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在診治期間協(xié)助患者調整舒適體位,并配合醫(yī)生,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觀察,若患者出現不適感,立即報告給醫(yī)生,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觀察組患者予以無縫隙對接護理干預:(1)建立無縫隙護理組:將科室護士分成3~4個無縫對接護理小組,每組選舉一位資歷較高的護士擔任護理組組長,由組長統(tǒng)一收集相關信息,主要包括交接信息、手術室進展以及護理工作的情況。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結合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安排好相應的工作崗位,并將護理人員的基本信息以及相應崗位予以公示,以便患者及其家屬及時聯(lián)絡。(2)無縫排班:組長囑咐護理人員嚴格執(zhí)行8h在崗,24h責任機制。根據患者診療和護理高峰時段適當增加護理人員,如節(jié)假日時期。同時,要根據護理人員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排班,保證臨床護理連續(xù)性、安全性,也確保護理人員得到足夠的休息以促進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3)術前護理:在患者行消化內鏡治療前,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如患者的既往病史等,仔細觀察患者的基本生命體征,并作出相應的評估。針對存在焦慮、抑郁、緊張等不良情緒的患者,與其進行一對一的溝通,同時給予安慰,期間向患者介紹消化內鏡的治療目的、治療效果等相關知識,以此消除患者對消化內鏡認知方面的誤區(qū)。并安排護理人員對情緒低落的患者家屬進行心理輔導,樹立患者及其家屬對治療的信心和支持,確?;颊咭粤己玫臓顟B(tài)接受治療。護理人員應提前對治療環(huán)境進行優(yōu)化,為患者提供一個溫馨舒適的治療環(huán)境。(4)術中護理:在患者進入內鏡室之前,對應護理人員因將患者的基本信息進行仔細的核對,避免出現誤差。隨后與內鏡室的護理人員做好交接工作,由內鏡室的接待護理人員為患者擺放合適體位,在不影響手術治療的情況下使患者處于舒適的狀態(tài)中,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聽從主治醫(yī)生的分配與管理,并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密切監(jiān)測,以此提高術中安全性,期間若發(fā)現異常及時通知醫(yī)生,避免發(fā)生風險事件。同時安排護理人員做好家屬的干預工作,促進手術的順利進行。(5)術后護理:在患者診治結束后,對患者術后臨床癥狀與生命體征進行全面監(jiān)測,由內鏡室的護理人員將患者送回病房,并與病房內護理人員進行完整的交接,特別是管道護理工作的交接,防止管道出現脫落或移位現象。同時,在術后對患者進行尿常規(guī)的檢查,并針對檢查結果為其制定相應的飲食食譜,若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淀粉酶正常,患者即可適當進食,指導患者要從流食逐漸過渡到正常的飲食,確?;颊邤z取足夠營養(yǎng),多喝水,避免便秘。為預防患者墜床等風險,可在病床上安裝床欄,予以患者服用抗生素預防術后感染,定期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感,同時將相關注意事項告知于患者。
1.3 評定指標(1)應用焦慮情緒評價量表(SAS)以及抑郁情緒評價量表(SDS)對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進行測評,每項分值為0~10分,評分越高則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4-5]。(2)觀察患者護理前后心率變化,并采用醫(y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情況調查表收集兩組患者的滿意情況,分值為0~100分,分值越高,則護理滿意度越高。(3)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情況,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切口疼痛以及便秘三種癥狀,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感染例數+切口疼痛例數+便秘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所有數據統(tǒng)一應用SPSS 20.0軟件進行處理,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護理前,兩組的SAS評分與SDS評分對比無統(tǒng)計學價值(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SAS評分與SDS評分均低于參照組,有統(tǒng)計學價值(P<0.05)。(2)觀察組的診療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參照組,且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有統(tǒng)計學價值(P<0.05)。(3)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56%低于參照組的21.91%,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SAS評分與SDS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的診療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的診療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
組別 診療時間(min) 住院時間(d) 護理滿意度評分(分)參照組(n=251) 43.25±3.02 5.26±1.05 80.66±4.29觀察組(n=251) 26.88±3.17 3.12±0.91 94.67±4.69 t 59.235 24.400 34.921 P 0.000 0.000 0.000
近年來,人們生活的水平在不斷提高,生活方式在不斷改變,發(fā)生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數量呈現上升的趨勢,主要包括急性胃腸炎、創(chuàng)傷性網胃炎、食管炎、胃癌等,其發(fā)病概率達到60%~70%,已經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6]。隨著醫(yī)學科技的快速發(fā)展,診療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其中消化內鏡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7]。針對消化系統(tǒng)疾病,以往常規(guī)的護理主要是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檢測,在患者出現異常情況后立即通知醫(yī)生進行處理,對促進患者病情的幫助不大,該護理方式伴隨著護理學的升華已漸漸被臨床所淘汰[8]。為促進醫(yī)療工作的順利進行以及診治預后的效果,臨床新推出了一款無縫隙對接護理方式,也是目前相對比較完整及連續(xù)性的一種護理方式,主要是以患者為核心,通過建立小組,將每一個護理工作銜接在一起,實施一系列的無縫隙對接護理流程,進而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在術前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評估,并針對性地予以解決,術中全面關注患者的動態(tài)變化,竭力配合醫(yī)生進行手術,術后除做好基礎護理之外,還為患者搭配健康飲食,指導其進行適當康復鍛煉,達到讓患者早日康復的目的。本文的參照組在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后,患者依然存在著負面情緒,且術后并發(fā)癥較多,觀察組在實施無縫隙對接護理后,不僅確保了護理工作的有序性與連續(xù)性,也促進了手術工作的順利進行,避免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參照組相比,觀察組的SAS評分與SDS評分均更低于參照組,其診療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更短,且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更高,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的并發(fā)癥情況比較[n(%)]
綜上所述,使用無縫隙對接護理方式對急性消化內鏡患者進行干預,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縮短其診療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提升護理滿意度,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了患者的進一步康復,臨床應用價值較高,適合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