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甘美醫(yī)院 CT室,云南 昆明 650000)
冠狀動脈周圍脂肪指的是冠狀動脈周圍存在的一種內臟脂肪,其同冠狀動脈共享微環(huán)境。冠狀動脈周圍脂肪組織于生理狀態(tài)之下主要由米色脂肪細胞所構成,抗炎表型為微環(huán)境,具有保護心血管的作用;但是冠狀動冠脈周圍脂肪于病理環(huán)境下有促炎表型,存在炎性細胞因子、炎性細胞浸潤,是心血管疾病發(fā)生及發(fā)展的重要誘發(fā)因素[1]。冠狀動脈周圍脂肪的解剖結構以及病理表型變化較為特殊,是近幾年來臨床中的重點研究問題。臨床相關研究指出[2],臨床醫(yī)務人員可以根據(jù)冠狀動脈周圍脂肪密度改變情況判斷病理生理變化情況,其影像學表現(xiàn)主要以CT值改變?yōu)橹鳌ER床相關研究表明[3],為患者實施冠狀動脈CTA檢查可以根據(jù)冠狀動脈周圍脂肪CT衰減值對患者冠狀動脈炎癥反應進行評估。本文主要分析冠狀動脈周圍脂肪CT衰減同斑塊類型之間的關聯(lián),具體研究內容整理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冠心病患者當中抽選51例(98個斑塊)作為觀察對象,上述患者的入院時間均在2019年9月至2021年1。依據(jù)患者的斑塊類型進行分組,非鈣化組(17例非鈣化斑塊,共27個)、混合組(22例混合斑塊,共35個)和鈣化組(12例鈣化斑塊,共36個)。非鈣化組: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齡(58.89±5.72)歲;依據(jù)基礎疾病,高血壓患者5例、高脂血癥患者12例、糖尿病患者10例?;旌辖M: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齡(58.92±5.68)歲;依據(jù)基礎疾病,高血壓患者8例、高脂血癥患者15例、糖尿病患者12例。鈣化組:男8例,女4例;平均年齡(58.75±5.70)歲;依據(jù)基礎疾病,高血壓患者4例,高脂血癥患者9例,糖尿病患者8例。三組冠心病患者的資料數(shù)據(jù)相比對,差異不明顯,P>0.05。入選標準:在本院接受冠狀動脈CTA檢查以后,于30天內接受冠狀動脈造影復查者;未合并惡性腫瘤或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排除標準:有心肌梗死史、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史、冠狀動脈搭橋術史的患者;門診患者或臨床病歷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CT檢查,實施檢查工作之前指導患者開展屏氣訓練,在患者的心率達到每分鐘65次以上時取美托洛爾25 mg口服。應用CT機開展檢查工作,對氣管分叉下1 cm直至心底位置實施掃描工作,將視野調整為220×220 mm,調整矩陣為512×512,調整管電流為500 mA,管電壓調整為120 kV,旋轉時間為0.28 s,調整層厚和層間距分別為0.6 mm和0.3 mm。取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0.8 mL/kg經雙筒高壓注射器注入,速率控制為每秒5 mL,隨后取20 mL生理鹽水注入。完成掃描以后向后處理工作站傳輸圖像,實施縱向和軸向多平面重建工作。于多平面重建圖像之上半自動化將斑塊外輪廓、內輪廓勾畫出,由軟件對斑塊的最大橫截面積、斑塊體積、重構指數(shù)、斑塊負荷、病變狹窄程度、斑塊CT均值以及高衰減成分百分比等進行計算。
1.3 觀察指標。①觀察并統(tǒng)計三組冠心病患者的解剖特性指標(最大橫截面積、斑塊體積、斑塊負荷、重構指數(shù)、病變狹窄程度、高衰減成分百分比以及斑塊CT均值)以及冠狀動脈周圍脂肪CT值;②分析冠狀動脈周圍脂肪CT值上升和冠狀動脈周圍脂肪CT值未上升患者的高衰減分百分比、病變狹窄程度、斑塊CT均值。
1.4 統(tǒng)計學處理。對本次研究中的相關觀察指標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與匯總后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冠心病患者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卡方檢驗。結果數(shù)據(jù)相比對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用P<0.05表示。
2.1 混合組、鈣化組患者的最大橫截面積、斑塊體積、斑塊負荷、重構指數(shù)、病變狹窄程度以及高衰減成分百分比、斑塊CT均值、冠狀動脈周圍脂肪CT值和非鈣化組相比較,均明顯更高,P<0.05。詳細結果如表1所述。
表1 對比三組冠心病患者的解剖特性指標與冠狀動脈周圍脂肪CT值
2.2 冠狀動脈周圍脂肪CT值上升患者的高衰減分百分比、病變狹窄程度、斑塊CT均值同冠狀動脈周圍脂肪CT值未上升患者相比較,均明顯更高,P<0.05。詳細結果如表2所述。
表2 比較兩組冠心病患者的高衰減分百分比、病變狹窄程度、斑塊CT均值
冠狀動脈周圍脂肪同冠狀動脈之間無筋膜相隔,且具有交互作用。冠狀動脈周圍脂肪當中的炎性因細胞因子可經過旁分泌和血管分泌對血管壁發(fā)揮作用,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均有促進作用[4]。與此同時,血管壁當中的炎性因子和氧化產物向鄰近脂肪中釋放,對細胞分化、組織纖維化等產生影響,改變組成的成分。為此冠狀動脈周圍脂肪的密度為臨床醫(yī)務人員判斷冠狀動脈炎癥變化情況的重要依據(jù)[5]。
本次研究依據(jù)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組成成分將患者分為非鈣化組、混合組和鈣化組,研究結果表明,斑塊鈣化的成分增加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進一步發(fā)展,病變周圍的冠狀動脈周圍脂肪衰減程度提升,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冠狀動脈周圍脂肪當中的低級別炎癥可重塑脂肪組織所致。疾病處于早期患者脂肪當中的炎癥可導致冠狀動脈周圍脂肪由米色脂肪表型轉變?yōu)榘咨颈硇?,且脂肪細胞體積提高、脂肪組織密度下降[6-7];伴隨著病情進一步發(fā)展,脂肪細胞持續(xù)加大,組織當中的新生血管逐漸減少,影響組織供血及供氧,誘導間質纖維化發(fā)生,CT值增加為主要CT表現(xiàn)[8-9]。
本研究結果表明,混合組、鈣化組患者的解剖特性指標和冠狀動脈周圍脂肪CT值均顯著高于非鈣化組患者,冠狀動脈周圍脂肪CT值上升患者的各指標水平亦顯著高于冠狀動脈周圍脂肪CT值未上升患者。提示冠狀動脈周圍脂肪CT衰減和斑塊類型之間有密切關聯(lián),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fā)展期間,冠狀動脈周圍脂肪和病變冠狀動脈炎癥之間作用相互,伴隨粥樣硬化程度進一步加重,患者的冠狀動脈周圍脂肪組織可出現(xiàn)間質結構重塑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