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鵬飛 田俊華 楊 程
1 重慶市長壽區(qū)人民醫(yī)院骨一科 401220; 2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九〇醫(yī)院骨科; 3 岳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骨科
股骨骨不連指股骨骨折經(jīng)過治療,8個月后仍達不到骨性愈合,連續(xù)3個月未見任何愈合現(xiàn)象,稱之為股骨骨不連[1]。股骨骨不連主要包括萎縮性、肥大性以及滑膜假關(guān)節(jié)形成性骨不連[2],然而其具體發(fā)生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認為原因有軟組織破壞、血運不佳、大塊骨缺損、骨折端固定不牢等,造成新生骨折斷端部分骨質(zhì)喪失、缺損間隙纖維瘢痕肉芽組織填充、骨折斷端間連續(xù)骨痂形成缺少、骨性愈合延長或骨不連[3-4]。近有研究發(fā)現(xiàn),骨形態(tài)發(fā)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7)/轉(zhuǎn)錄因子蛋白2(Transcription factor protein 2,Runx2)信號通路可調(diào)節(jié)成骨分化及礦化并參與骨骼生長、修復、股骨形成、骨愈合等生理過程[5-6]。本研究所采用的三花接骨散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接骨續(xù)筋等功效,臨床上常用于治療骨折筋傷、瘀血腫痛等癥狀[7]。但三花接骨散對股骨骨不連骨愈合的作用未見報道。本研究建立大鼠股骨骨不連模型,對此進行探討,以期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1.1 實驗動物 清潔級(SPF)同遺傳背景SD雄性大鼠60只,體重200~220g,6~7周育齡,購自首都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科學部[SCXK(京)2014-0018]。所有大鼠于本院動物房中飼養(yǎng),飼養(yǎng)條件:自然光照,自由飲食、飲水,溫度25℃,相對濕度50%。實驗動物遵循3R原則。
1.2 主要試劑及儀器 三花接骨散(批號:2019122501,購自營口三花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5g/袋);復方骨肽注射液(批號:2019062101,購自南京新百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5ml∶75mg/支);HE染色試劑盒(貨號E677218-0200,購自上海生物公司);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ELISA試劑盒(貨號:LCS30913,購自廈門侖昌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ELISA試劑盒(貨號:70-EK9137-96,購自杭州聯(lián)科生物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BMP-7、骨鈣素(Osteocalcin,OCN)、轉(zhuǎn)錄因子蛋白2(Runx2)等抗體(貨號:ab129156、ab93876、ab76956)等,均購自美國abcam公司;BCA蛋白定量試劑盒(貨號:P0768,購自美國Pierce公司)。光學顯微鏡(型號SMZ745,日本尼康公司);半干轉(zhuǎn)膜儀(型號Trans-Blot SD,美國Bio-Rad公司)等。
1.3 方法
1.3.1 大鼠股骨骨不連模型建立及分組給藥:參照文獻[8]構(gòu)建股骨骨不連模型,具體操作方法為:用3%戊巴比妥鈉麻醉,將動物俯臥位固定于手術(shù)臺上,取右側(cè)髕旁縱行5mm切口,牽開髕骨暴露股骨遠端內(nèi)外側(cè)髁,用電鉆將1根克氏針從內(nèi)外髁之間逆行打入至髓腔并自股骨近側(cè)端穿出皮膚,將遠端克氏針截斷并保證其埋入膝關(guān)節(jié)面下。于股骨中段外側(cè)切約1mm切口,沿肌間隙暴露股骨,用線鋸鋸斷(注意保護周圍肌肉血管等軟組織),將骨折端兩側(cè)骨膜各灼燒2mm(仔細操作防止灼燒致骨皮質(zhì)壞死),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及皮膚并用尼龍線縫合,術(shù)后大鼠自然清醒,右下肢活動欠佳視為造模成功。正常對照組10只大鼠骨折端不做處理,其余同模型組。將造模成功SD大鼠隨機分為模型組,三花接骨散低(1g/kg)、中(4g/kg)、高(8g/kg)劑量組,復方骨肽注射液組(陽性組,25mg/kg),每組10只。術(shù)后待大鼠清醒開始給藥,三花接骨散參照文獻[7]及人大鼠等效劑量換算設置各劑量組,并用生理鹽水配置為0.10、0.40、0.80g/ml的混懸液,以10ml/kg劑量灌胃給藥;陽性組參照文獻[9]經(jīng)皮下以10ml/kg的劑量注射復方骨肽注射液(2.50mg/ml);正常對照組、模型組灌胃給予等劑量生理鹽水。均連續(xù)給藥8周,2次/d。
1.3.2 X射線檢測大鼠股骨愈合情況:末次給藥禁食禁水12h后,用3%戊巴比妥鈉麻醉大鼠,采用Faxitron小動物活體成像系統(tǒng)對右后肢股骨骨折處拍攝數(shù)字X線攝影(Digital radiography,DR)片,并進行評分。各組評分取平均值,評分越高,預示骨折愈合情況越好。
1.3.3 標本采集:做完X射線檢測后,將各組大鼠麻醉,經(jīng)腹主動脈取血3ml置于肝素鈉抗凝管中,抗凝15min后,在3 000r/min條件下離心10min,取上清液,置于-20℃冰箱中保存;斷頭處死大鼠,剝離大鼠右后肢皮膚,取右后肢完整股骨,查看骨折愈合情況,包括骨痂色澤、質(zhì)地、斷端活動等。用小刀刮取骨折線處結(jié)痂組織0.5g置于-80℃冰箱保存,取骨折端、骨不連連接區(qū)組織及兩側(cè)正常股骨約1cm,置于4%中性多聚甲醛固定24h備用。
1.3.4 血清VEGF、PDGF指標檢測:取1.3.3項下-20℃保存的血清,置于4℃冰箱中解凍后,采用ELISA試劑盒分別檢測血清VEGF、PDGF水平,具體操作按說明書進行。
1.3.5 股骨組織HE染色:取1.3.3中固定24h后的股骨組織,用10%乙二胺四乙酸脫鈣1周,若注射器針頭可輕松刺入骨質(zhì)中表示脫鈣完成。然后進行常規(guī)透明、浸蠟、包埋、切片,取部分切片進行HE染色,光鏡下觀察股骨組織形態(tài)變化,并參照文獻[10]根據(jù)骨愈合(NILSSON)組織學分級標準進行評分。
1.3.6 Western blot法檢測骨痂組織BMP-7、OCN、Runx2蛋白的表達:取1.3.3中-80℃保存骨痂組織,用蛋白提取試劑盒提取蛋白,BCA試劑盒檢測蛋白總濃度。取50μg蛋白上樣,進行電泳和轉(zhuǎn)膜反應,TBST溶液清洗后,加入5%脫脂牛奶室溫下封閉1h,TBST溶液清洗3次后,加入一抗[BMP-7、OCN、Runx2、β-actin(內(nèi)參)抗體,稀釋倍數(shù)分別為1∶500,1∶500,1∶5 000,1∶1 000],4℃搖床室溫孵育過夜,TBST振洗后加入HRP羊抗兔二抗(稀釋倍數(shù)1∶2 000),37℃搖床室溫孵育1h,TBST清洗3次后,采用增強化學發(fā)光法顯色后拍照,并以Image-J軟件分析各組蛋白相對表達。
2.1 各組大鼠股骨標本肉眼觀察結(jié)果 正常對照組大鼠股骨折斷處肉眼可見正常骨性連接。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大鼠肉眼可見軟組織包繞骨折端,斷端硬化且間隙增大;與模型組相比,三花接骨散低、中、高劑量組及陽性組大鼠肉眼可見斷端骨性連接形成增加。
2.2 各組大鼠骨折部位X射線觀察結(jié)果 正常對照組正常愈合骨折線基本消失。模型組大鼠骨折線明顯,骨折兩側(cè)未剝離骨膜處有少量新生骨痂形成,無明顯骨性連接,X射線評分顯著低于正常對照組(P<0.05)。三花接骨散低、中、高劑量組及陽性組大鼠骨折線模糊,骨折斷端間有大量骨性連接形成,骨折間隙消失,骨折愈合進入骨板形成塑型期,且X射線評分顯著高于模型組(P<0.05),三花接骨散各劑量組X射線評分依次升高,見圖1、表1。
表1 各組大鼠股骨X射線評分
2.3 各組大鼠骨折組織病理形態(tài)檢測結(jié)果 正常對照組大鼠斷端皮質(zhì)與新生骨界限不明顯,連接軟骨區(qū)域的愈傷組織幾乎消失,骨折被覆蓋,新形成的小梁骨已愈合,編織骨再造厚度較小。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可見斷端纖維組織填充、骨小梁排列紊亂、大量纖維瘢痕組織包繞骨折端,編織骨表面縫隙較大,骨愈合組織學評分降低(P<0.05)。與模型組相比,三花接骨散低、中、高劑量組及陽性組大鼠可見斷端骨愈傷組織之間的間隙減小,骨小梁及骨性骨痂形成較多,骨細胞沉積較多,且骨愈合組織學評分升高(P<0.05),見圖2、表2。
表2 各組大鼠股骨骨愈合組織學評分
2.4 各組大鼠血清VEGF、PDGF水平檢測結(jié)果 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大鼠血清VEGF、PDGF水平均降低(P<0.05);與模型組相比,三花接骨散低、中、高劑量組及陽性組大鼠血清VEGF、PDGF水平均升高(P<0.05),且隨著三花接骨散劑量升高上述指標依次升高。三花接骨散高劑量組與陽性組上述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各組大鼠血清VEGF、PDGF水平檢測結(jié)果
2.5 各組大鼠骨痂組織BMP-7、OCN、Runx2蛋白表達的影響 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大鼠BMP-7、OCN、Runx2蛋白表達均降低(P<0.05)。與模型組相比,三花接骨散低、中、高劑量組及陽性組大鼠BMP-7、OCN、Runx2蛋白表達均升高(P<0.05),且隨著三花接骨散劑量升高上述指標依次升高。三花接骨散高劑量組與陽性組上述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3、表4。
表4 各組大鼠骨痂組織BMP-7、OCN、Runx2蛋白表達水平
圖3 各組大鼠骨痂組織BMP-7、OCN、Runx2蛋白免疫印跡圖
目前常以X線病理診斷分為萎縮性、肥大性以及滑膜假關(guān)節(jié)形成性骨不連[11],其中萎縮性骨不連發(fā)生率相對較高,其X線表現(xiàn)為骨折斷端間充滿纖維結(jié)締組織或纖維瘢痕肉芽組織、間隙消失、新生骨痂量少、斷端硬化等[12]。本研究參照文獻[8]造模方法,通過髓腔內(nèi)克氏針固定并在橫行骨折端兩側(cè)各灼燒骨膜2mm,建立大鼠股骨骨不連模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模型組大鼠X射線評分及骨愈合組織學評分均低于正常對照組,肉眼可見軟組織包繞骨折端,斷端間隙較大,X線照射顯示骨折兩側(cè)無明顯骨性連接,HE染色可見斷端有大量纖維組織填充及纖維瘢痕組織包繞,骨小梁排列紊亂,與萎縮性骨不連病理組織學形態(tài)一致,表明造模成功。
骨折形成早期,血小板可分泌大量PDGF,促進骨折局部成纖維細胞增殖和分化,積極參與骨折愈合過程,且在萎縮性骨不連患者中檢測到PDGF及其受體PDGF-BB明顯降低,給予重組人PDGF-BB治療后患者骨缺損愈合增強,推測PDGF可能是萎縮性骨折不愈合的敏感標志物[12-14]。另外,VEGF是成骨和血管生成的關(guān)鍵因子,在骨折早期階段其水平增加有利于促進血管形成和骨折愈合[12,15]。本研究檢測到模型組大鼠血清VEGF、PDGF水平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預示骨愈合過程中VEGF、PDGF缺少,可能抑制血管形成及成骨細胞分化,使得骨折處血運不佳、骨形成緩慢,導致骨不連。三花接骨散主要由活血祛瘀藥如紅花、三七,補肝腎強筋骨藥物如續(xù)斷、骨碎補、牛膝等藥物組成,臨床上常用于治療骨折筋傷、瘀血腫痛等癥狀。趙啟亮等[7]發(fā)現(xiàn)三花接骨散可促進糖尿病患者骨折愈合,表明三花接骨散對骨愈合有一定促進作用。但三花接骨散對萎縮性骨不連骨愈合的作用效果還未見報道。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三花接骨散低、中、高劑量組及陽性組大鼠骨折斷端間骨性連接及骨小梁形成較多,X射線評分、骨愈合組織學評分、血清VEGF、PDGF水平均明顯高于模型組,提示給予三花接骨散治療后,大鼠骨折端骨不連情況明顯改善,但其促進骨愈合的具體分子生物學機制還不明確,本研究對此進行研究。
骨愈合過程復雜,包括血腫期、炎癥反應期、纖維骨痂形成期、骨性痂塑形期,涉及BMP等多種細胞因子參與[16]。研究證實BMP-7能刺激未分化的間充質(zhì)細胞向成骨細胞分化,并促進成骨細胞增殖及成骨形成[17],應用重組人BMP-7治療骨缺損已取得較好效果,表明BMP-7可誘導成骨活性和修復骨缺損[18]。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BMP-7可提升堿性磷酸酶活性,上調(diào)成骨基因Runx2及OCN表達,促進成骨細胞分化、抑制破骨細胞活化、加快骨礦化、促進新骨形成和穩(wěn)定骨代謝[19]。Deng等發(fā)現(xiàn),抑制miRNA-9可通過提高股骨骨不連大鼠骨折部位BMP-7、Runx2及OCN表達,增強骨愈合[20]。本研究發(fā)現(xiàn),模型組大鼠骨痂組織中BMP-7、Runx2、OCN表達均低于正常對照組,推測骨不連骨愈合緩慢或不愈合可能與BMP-7/Runx2/OCN通路抑制、成骨形成及礦化作用緩慢有關(guān)。而三花接骨散可增加大鼠骨痂組織中BMP-7、Runx2、OCN表達,提示三花接骨散可能通過活化BMP-7/Runx2/OCN信號通路促進成骨形成,促進骨不連大鼠骨愈合。
綜上所述,三花接骨散可能通過活化BMP-7/Runx2/OCN信號通路,促進股骨骨不連大鼠骨愈合。但中醫(yī)藥治療疾病具有多靶點、多途徑作用,本研究僅就其中一條通路進行探究,三花接骨散治療促進骨愈合的具體分子生物學機制,還有待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