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靜海區(qū)醫(yī)院(301600)楊靜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也稱腺熱,大多數(shù)患者在兒童時期被病毒感染而發(fā)病。該病通常由Epstein-Barr病毒引起,也稱為人類皰疹病毒4,它是皰疹病毒家族的一員,其他一些病毒也可能導致此病。IMC主要通過唾液傳播,且感染者在癥狀出現(xiàn)之前就具有傳染性。在發(fā)展中國家,兒童早期感染的頻率更高。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MC)屬于急性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增生疾病[1],患者可出現(xiàn)發(fā)熱、咽峽炎、肝脾腫大等癥狀,屬于兒科常見疾病[2]。目前國內(nèi)外治療IM方法主要為抗病毒和提高免疫力及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其中更昔洛韋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本次研究隨機擇取了45例IMC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更昔洛韋應用于治療的過程中,針對該藥物的作用效果進行探討。
1.1 一般資料 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在我院治療IMC的患者中隨機擇取45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抽簽法分成兩個小組,其中對照組20例患兒,觀察組25例患兒。對照組:年齡1~5歲,平均年齡在(2.5±0.5)歲,男、女患兒比例為11∶9,病程時間1~12天,平均病程時間(5.9±1.5)天。觀察組:年齡1~6歲,平均年齡在(2.7±0.4)歲,男、女患兒比例為14∶11,病程時間1~10天,平均病程時間(5.5±1.3)天。兩組IMC患者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小兒患者采用利巴韋林進行治療,劑量為10mg/kg,持續(xù)治療14天為一個完整的療程。給予觀察組小兒患者利用更昔洛韋進行治療,劑量為劑量為予5mg/kg靜脈滴注,每12小時給藥1次,療程為14天。在治療過程中,根據(jù)患兒的病情選擇退熱、保肝藥物、心肌營養(yǎng)藥物進行治療[3][4]。
1.3 效果觀察 首先記錄兩組IMC患者的退熱時間、咽峽炎緩解時間、肝脾淋巴結(jié)回縮時間以及總住院時間。然后對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具體標準如下[5]:①如果患兒癥狀完全消失、腫大組織縮小程度超過50%,則為療效顯著;②如果患兒癥狀有所改善、腫大組織縮小程度超過30%,則為治療有效;③如果患兒癥狀無任何改善跡象、腫大組織無明顯縮小,則為治療無效。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全部納入STATA8.2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生癥患者的恢復時間對比 觀察組IMC癥狀恢復時間包括退熱時間、咽峽炎緩解時間、肝脾淋巴結(jié)回縮時間及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生癥患者的恢復時間對比(天)
2.2 兩組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生癥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有效治療率為92%(23/2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15/20),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IMC是由于EB病毒引發(fā)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常用藥物一般為阿昔洛韋、利巴韋林、更昔洛韋。利巴韋林治療過程中能夠?qū)Σ《鞠佘占っ傅纳锘钚援a(chǎn)生較強的依賴性,同時還可導致白細胞變性壞死,削弱機體免疫能力,故該藥物效果不是十分理想[6]。本次研究中采用了更昔洛韋進行治療,該藥物具有較強的水溶性,屬于五環(huán)鳥嘌呤衍生物的一種,能夠從根本上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產(chǎn)生,終止病毒DNA鏈延長,且具有較強的抗病毒能力,不容易形成耐藥性,夠透過血腦屏障到達深部組織,充分發(fā)揮出藥物效果[7][8]。不僅如此,更昔洛韋不在體內(nèi)代謝,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產(chǎn)生,通過腎臟能夠排泄,毒性比較小。從本次研究結(jié)果上看,更昔洛韋能夠有效地縮短發(fā)熱、咽峽炎、肝脾淋巴結(jié)腫大等癥狀的緩解時間,幫助小兒患者盡快康復[9]。
綜上所述,將更昔洛韋應用于IMC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能夠有效地縮短癥狀緩解時間,改善患兒的不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是一項值得推廣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