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娜
信息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使得“互聯網+”成為我國教育領域的新常態(tài),信息技術百家爭鳴,被廣泛應用于課堂內外。信息時代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通過合理運用手機App,可以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本文從《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利用手機App的必要性說起,分析了傳統《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面臨的困境,從各類手機App的特點著手,以二年級《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為例,闡述了手機App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施路徑,從而為《道德與法治》多元化教學提供借鑒。
一、浮云遮眼:《道德與法治》教學面臨新變局
《道德與法治》教材在新課程指導下編排,涉及的內容廣且多,不只包含知識目標,還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能力目標。為了有效提升教學效率,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利用好課堂上有限的時間。愿望是美好的,但是現實卻是骨感的?!兜赖屡c法治》存在一些無法回避的問題,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提高。一是學時有限,教師在上課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調查反饋一講,半節(jié)課就過去了,既定的上課內容無法完成;調查反饋過于精簡,很多學生的作業(yè)無法展示,無形中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二是經驗有限,《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對象是小學,由于年段特點,他們的已有經驗往往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他們對于《道德與法治》中一些概念和內容的理解。三是精力有限,大班化的授課模式讓教師沒有精力關注到每個學生,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評價。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不是根本性的大問題,卻如藤蔓一般生長在整個課程之中,使得《道德與法治》教學無法伸展手腳。
伴隨著國家通訊、移動互聯網絡、5G等先進信息網絡的快速發(fā)展,聯通的社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信息,教育領域涌現出了許多新的學習、教育模式,個性化教育、互動化教學和深度化學習成了信息時代教學改革的三大趨勢。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為《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改變提供了契機。
二、放眼量風物:手機App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場景研究
手機App在信息高速化的今天日益發(fā)展、繁盛,它安裝在智能手機上,因其多樣性和實用性為用戶提供了豐富的使用體驗。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求,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靈活運用各種手機App,做到恰如其分,為我所用。本研究力求從《道德與法治》課出現的三方面問題出發(fā),從眾多手機App中找出有利于以上問題解決的手機App,并就其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使用做策略闡述。
(一)化零為整,以碎片化時間延展《道德與法治》課堂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各科的周課時有明確的安排,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周課時為2節(jié)。在有限的學時內,一些教學重點只能被“舍棄”,一些教學難點常常被教師“避重就輕”地繞過。針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時間有限的問題,我們梳理了三類App,將學生的課余時間進行整合,延展《道德與法治》的無形教學時間。
1.課前調查時間不夠,調查類App幫忙
在《道德與法治》課前,為了了解學生的已有經驗儲備情況,教師往往會設計小調查。但是傳統的小調查不僅消耗了教師的時間用于統計和梳理,而且在反饋中也容易出現疏漏。問卷網、騰訊文檔等工具類手機App,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們能一鍵分發(fā),支持多渠道發(fā)布問卷,實現隨時隨地編輯、收集和查看問卷,自動對相關答題數據進行統計。
2.重、難點知識解析,微課類App相助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有些知識點和概念因為受上課時間限制,教師不可能在教學實踐中反復強調,只能由學生在課后進行鞏固,但是對學生在課后出現的困難,教師無法進行及時幫助。以調查為例,《道德與法治》課前經常會布置課前調查,這就需要細致地指導學生如何去選擇采訪對象,收集資料,以及調查過程中所需要的人際交往、與他人溝通的技巧。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后,學生可能還未完全掌握。這時教師可以利用手機App———天天微課進行簡單的微課制作。在這個App中,教師可以直接上傳圖片,直接輸入文字,同時開啟語音錄入功能。教師完成此類微課,所需時間也不過幾分鐘,不用花費教師很多時間,制作出來的微課還可以供學生在家反復觀看,一勞多益。
3.課后鞏固練習,視頻類App加持
在一些需要通過反復觀看和訓練的內容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在課堂上進行操練,并將其錄像,在課后進行剪輯和上傳,供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反復學習。這個過程可以用手機App———VUE和微信小程序(票圈長視頻)。VUE可以輕松實現視頻剪輯,將上課視頻中的重點內容進行編輯。之后,可以把剪輯后的視頻通過微信小程序(票圈長視頻)進行上傳,生成圖片后,將圖片發(fā)送到家長群,學生可以掃描圖片進行上課內容的復現。如果想要使用網上視頻,可以利用手機錄屏App———錄丸進行操作。錄丸集屏幕錄制與視頻編輯于一身,可以直接將網上內容進行錄制并形成圖片,只要掃描圖片就可以進行觀看。
以二年級上冊《我們不亂扔》一課為例,課堂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對各類垃圾的分類進行詳細的介紹。上課前,我們用手機粵責責———錄丸,提前從網絡中將《垃圾如何進行分類》的視頻錄制下來,用災哉耘編輯后在課上播放并現場進行垃圾分類指導。由于時間關系,并不能做到每個學生都能指導到位。課后,教師把這個視頻上傳到了微信小程序里的票圈長視頻中。教師再把生成的圖片發(fā)到微信群里,家長只要掃一掃圖片就能讓學生反復觀看和練習。這個過程延展了課堂,同時也提高了課堂的效率。不僅高效利用課堂,不拖延課堂時間,同時也沒有遺漏任何一個學生,給予學生自動補漏的平臺,一舉兩得。
(二)化遠為近,以科技性豐盈《道德與法治》課堂
小學生因為年齡還小,閱歷少,已有經驗明顯不足,在接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一些抽象概念或知識點時,會感到深奧難懂,不好理解。利用手機粵責責可以擴大學生視角,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感知。
員援無距離,與教學親密無間
手機粵責責之江匯教育廣場是基于教育云實名制的社交網絡教育應用服務,它的功能非常多。它的移動講臺功能,可以使教師離開固定講臺,隨時走到學生中間,通過手機屏幕便捷地控制電子白板上的教學內容。
資源共享功能實現了之江匯教育廣場資源向空間網盤云同步,教師可以在任何時間快速下載所需的教案、課件、數據資源等,所有教學內容也可以隨時上傳、分享,實現了教師之間的資源互動,還可以通過手機將資源一鍵投送到電子白板。名師微課更是讓學生有了全方位接受名師指點的機會。
圓援全視角,與課堂無縫接觸
手機粵責責———希沃授課助手,是一款專為課堂設計的大小屏互動軟件,它能實現實時拍照上傳,隨時隨地拍攝學生作品,一鍵向全班分享。希沃授課助手還具有同屏功能,可以通過局域網,將手機、電腦等設備的屏幕內容同步顯示。
在二年級上冊《可親可敬的家鄉(xiāng)人》一課中,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說說自己眼中的家鄉(xiāng)人是怎樣的?之后讓他們猜猜不同行業(yè)的家鄉(xiāng)人對家鄉(xiāng)有哪些助力?教師利用同屏技術讓學生在電腦上跟一位醫(yī)生、一位建筑工人和交警進行現場視屏通話,之后又與學生父母對話,讓學生感受到建設一線的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激發(fā)了學生的無限敬意。之后,教師提出大家用自己的方式為家鄉(xiāng)、家鄉(xiāng)人送上祝福。學生用畫畫、書法、歌舞等形式祝福家鄉(xiāng)、祝福家鄉(xiāng)人,教師用手機視頻記錄下了孩子們送上祝福的場景,同時將祝福的場景用照片的形式進行記錄。之后用希沃授課助手將圖片和視頻直接投屏到教室的屏幕上,讓學生直接觀看。學生們看到了自己和其他同學為家鄉(xiāng)、家鄉(xiāng)人送上祝福的場景,都很受感染。
三、踐行見行:手機粵責責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顯實效
(一)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聽講,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手機粵責責的使用,改變了教學課堂的傳統模式,教師通過智能化的平臺對書本中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規(guī)劃,將部分內容設置成游戲、闖關等,符合小學生愛玩、愛挑戰(zhàn)的心理,怨猿援遠豫的受訪學生均表示手機粵責責的使用,使其能夠充分享受這種被動變主動學習的樂趣,學習熱情明顯提升。
(二)實現了對學生的全景評價
借助手機粵責責,更易實現教學評估內容的多元化。教師根據手機粵責責中的評價系統,實時查閱后臺數據,有效評估學生的學業(yè)、行為,形成過程性評估。數據平臺讓學生能有效地追溯自己的學習進程,在手機粵責責的使用過程中,學生有時是被評估者,有時也是評估者,實現了師生互評、生生互評、自我評估。怨緣援員豫的受訪學生認為,基于手機數據下的生生互評、自我評估更為人性化與針對性,具有激勵學習熱情的作用,能有效進行同伴激勵,實現共同進步。多元化的教學評估方式可使教學評估結果更為系統地體現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形成更有效的教學反饋塑造多元化的教學評價結構。
(三)優(yōu)化了學生的學習時間
手機粵責責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僅體現在課堂上,它還使學生不再受到課堂教學的束縛,可以利用空閑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課后,學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通過教師的資源分享,在手機粵責責中進行鞏固學習。同樣,也可以在課前根據書本中的內容,利用手機粵責責進行提前學習,實現真正個性化學習。通過歷時一年的教學研究,相關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均有較明顯的提高。在訪談中,學生表示原來不太習慣自主學習,對自己的學習效果表示出很強的不確定性,而手機粵責責的參與,一方面助力其個性化學習的實現,另一方面也促成了他們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學生們紛紛表示自己從原來的“不想學”慢慢地蛻變成“我要學”“我能學”,心態(tài)改變較為顯著。
總而言之,隨著科技的進步,各類教育手段將會層出不窮,手機粵責責必將成為改善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也必將在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完善。信息技術下的教育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對教學效率的提升提供莫大的幫助,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起到帶動作用。迅猛發(fā)展的科技,實現了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實現了對學生全方位的關注,實現了精彩的演繹和復現。但是,作為一名品德教師,我們常常告誡自己:無論科技怎樣發(fā)展,它都無法代替“愛”,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