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超
(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河池 530700)
在臨床醫(yī)學中,艾滋?。ˋIDS)作為一種高發(fā)的傳染病,而且隨著近年來社會不斷發(fā)展,患有艾滋病的比例也逐漸上升[1]。導致患者患病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人體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之后,從而引發(fā)該病的產生。一旦患者在患病之后,病情的傳染性加之給患者帶來的巨大的精神壓力以及經(jīng)濟壓力,都會導致患者的病情惡化,不利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不利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2]。因此,對艾滋病的關注和重視,是當下醫(yī)學家的重中之重,而為了更好的降低艾滋病的發(fā)病率以及提高該病的治療效果,臨床上需要對治療方案進行積極有效的研究,而目前臨床上推出的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應用較為廣泛,該方法又被稱之為雞尾酒療法[3]。為此,本文主要針對我院治療艾滋病的246例患者通過應用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分析臨床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艾滋病患者246例為對象。期中男125例,女121例;年齡25~58歲,平均(41.5±16.5)歲。感染途徑:性傳播226例,其他途徑傳播2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艾滋病診斷標準。②患病時間為1~5年。③患者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①伴隨有基礎性疾病患者。②意識模糊,不能正常溝通。
1.2 方法。對所有患者采用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進行有效的治療,其中治療方案主要包括:①替諾福韋(tenofovir disoproxil,TDF)+拉米夫定(lamividine,3TC)+奈韋拉平(nevirapine,NVP);②TDF+3TC+依非韋倫(efavirenz,EFV);③齊多夫定(zidovudine,ATZ)+3TC+NVP;④AZT+3TC+EFV。使用方法為:替諾福韋(TDF)(批準文號H20171147)口服,300 mg/次,1次/d,與食物同服。拉米夫定(3TC)(葛蘭素史克制藥(蘇州)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581)口服,150 mg/次,2次/d或者300 mg/次,1次/d。奈韋拉平(NVP)(上海迪賽諾生物醫(y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580),口服,200 mg/次,2次/d。依非韋倫(EFV)(浙江華海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265),口服,體重>60 kg,600 mg/次,1次/d;體重<60 kg,400 mg/次,1次/d。齊多夫定(ATZ)(浙江海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420)口服,300 mg/次,2次/d。所有患者均持續(xù)治療3~5個月。
1.3 觀察指標。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的CD4+淋巴細胞情況以及免疫情況,并對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進行分析。治療效果的評價標準為:較好。在對患者進行三個月時間的治療之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發(fā)熱、咳嗽以及腹瀉等的癥狀)有效改善,病情趨于穩(wěn)定。一般。在對患者進行三個月時間的治療之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發(fā)熱、咳嗽以及腹瀉等的癥狀)減輕,病情控制較好。較差。在對患者進行三個月時間的治療之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發(fā)熱、咳嗽以及腹瀉等的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出現(xiàn)加重的現(xiàn)象。治療效果=較好+一般的總和/總的研究對象。而不良反應主要包括乏力、惡心以及皮疹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本研究中計量資料(t)和計數(shù)資料(χ2)均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版本)分析,計量資料表示為(±s)、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n,%),當(P<0.05)時,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颊咴诮?jīng)過三個月的治療之后,治療效果有著較為明顯的提升,治療效果較好的為139例(56.50%),治療效果一般的為88例(35.77%),治療效果較差的為19例(7.72%)。
2.2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患者在治療前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治療后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n(%)]
2.3 CD4+T淋巴細胞情況?;颊咴谶M行治療前CD4+T淋巴細胞較少。而在治療之后有了明顯的上升,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見表2。
表2 患者的CD4+T淋巴細胞情況(±s)
表2 患者的CD4+T淋巴細胞情況(±s)
時間 例數(shù) CD4+T淋巴細胞(個/μL)治療前 246 116.39±79.33治療后 246 269.75±189.37 t-5.698 P-0.000
受到多方面的影響,艾滋病的發(fā)病率在我國的發(fā)生率有著較快的增長速度,加之艾滋病這一病癥本身有著較高的傳染性,所以有著較大的危險[4]。在艾滋病患者中,主要是受到一種逆轉錄病毒(HIV)的影響,從而使得對患者的CD4+T淋巴細胞受到攻擊,逐漸降低數(shù)量,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很大的損失,從而患者更加容易感染以及引發(fā)腫瘤等的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5]。因此,在臨床中針對艾滋病這一病癥的主要治療效果是通過CD4+T淋巴細胞的變化來判斷的。面對該病的嚴重性,臨床上亟需對該病的治療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6]。而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使用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有著較好的臨床應用效果,不但能夠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有效的控制,而且還能很大程度的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的情況。使用該種方法治療的藥物主要有:替諾福韋(tenofovir disoproxil,TDF)、拉米夫定(lamividine,3TC)、奈韋拉平(nevirapine,NVP)、依非韋倫(efavirenz,EFV)、齊多夫定(zidovudine,ATZ)等,聯(lián)合應用這幾種藥物,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而這一也是作為國家一線治療方案[7-8]。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需要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有針對性的聯(lián)合用藥,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從本文研究結果來看,患者在經(jīng)過三個月的治療之后,治療效果有著較為明顯的提升,治療效果較好的為139例(56.50%),治療效果一般的為88例(35.77%),治療效果較差的為19例(7.72%)。比較患者在治療前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治療后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在進行治療前CD4+T淋巴細胞較少。而在治療之后有了明顯的上升,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所以從整體來看,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在對艾滋病患者的治療中有著明顯的治療效果,治療有效率高達90%,而且經(jīng)過三個月的治療之后對比治療之前不良反應發(fā)生的情況,發(fā)生率大大降低,而且針對治療效果因素中的CD4+T淋巴細胞有著明顯的上升,從而可以得出該種治療方法對病毒的控制作用良好,而且還能增強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在艾滋病治療中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能夠有效的針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調節(jié)和改善,并能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的免疫情況,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安全性較高,該方法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